小贴士 发表于 2013-4-13 20:25:56

本人写材料的三个习惯

      本人2005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经历了5个单位,无论是部门信息、文字综合、秘书、党政办公室等各种岗位,都经常与文字打交道,写各种各样的材料,自诩也算一个文字工作者吧。多年的写材料工作经历,逐渐养成了三个习惯,虽说是一家之言,个人喜好,但感觉受益匪浅,拿出来与同仁们共享一下。


一、文字材料要存三个稿


   现在写材料的,大多用电脑完成,既有效率,又容易修改。文无定法,我们起草的各类文字材料,都是为了服务各种工作目的,有的是下行发文部署工作,有的是为领导讲话提供提纲,有的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我们拿出初稿后,都会经过分管文字工作领导的审核,单位主要领导的签发。自己写好的稿子,好与不好,只有分管领导,使用稿件的领导定了才算,我们要追随领导的思想,迎合他(她)的习惯,这样才算对 味,这样才算服务到位。因此,建议将文字材料存三个稿,首先是自己起草的初稿,第二个是领导修改过后,与初稿的对比稿,这个稿子我感觉很关键,因为每个人的行文习惯在一个阶段是固定,包括他(她)喜欢使用的文章结构,句式,词语,甚至语气。我们通过将自己的初稿与领导修改过的稿子做对比,才能逐步将自己的思想往他(她)的思想上想,行文习惯往他(她)的习惯上靠,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吻 合共鸣。保存对比稿在电脑上的操作非常简单,我以word 2003为例,我们打开自己写的初稿,在工具标签里面选择修订(Ctrl + Shift + E),初稿的每一处修改都会用红色显示出修改地方,哪里改动了,一目了然,对比明显。第三个就是最终的定稿了,打印材料必须用定稿,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二、身边要有个好老师


   这个好老师,我认为是一本汉语词典,虽然现在使用词典的人少了,大家都在网上查汉字,搜词语,享受着网络带的快捷方便,但我感觉查词典依然是一个好习惯。我们已故的着名中 央电 视 台《新 闻 联 播》主 播之一罗 京,就一直坚持着查字典的好习惯,一本几乎翻烂了的字典就放在他的播音台下,直到他去世。我们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来查到一个字、一个词,印象会更深刻,查词典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在查到自己要找的字词的时候,往往还能看到其他与它同音近音或者形似的字,这样就容易做好同音字、近似字的辨析,可以有效避免字词的误用。同时有媒 体报道经常地查字典,还可以有效防止得老 年痴 呆 症。有这个最好的老师,没有嘴的老师常伴身边,确实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三、抓住抓紧瞬间的灵感


   做文字工作是枯燥的,乏味的,文无定法,文章材料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如何动脑来想,如何下笔来写,南宋着名诗 人词 人陆游的《剑南诗稿·文章》中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一个材料任务来了,不知道怎样定框架,谋篇遣词,在办公桌前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偶然有的时候,灵感会从脑子中像流星一样的一闪而过,我们就要牢牢抓住它,多年的工作,我养成了随身带上一个小本的习惯,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瞬间的灵感。在2012年第四期《老秘网》上发表的《***》一文,就是在写全乡2013年发展思路的时候,脑子中忽然闪现出一些零碎的想法,随即在纸上奋笔疾书,虽然粗糙简单,有信笔涂鸦之嫌,但毕竟将自己的灵感想法固定下来了,以后的完善修改便有了基础和依据。多次深夜有了灵感,我会匆匆起床,在台灯下一气呵成,看着自己写出的东西,心中总有一阵的窃喜。


   从事文字工作多年,实在属于愚 昧不堪的人,只是保持了这么三个小小的习惯,随有拙文劣作见诸杂志报刊,实属编辑同仁们给予支持鼓励之功。今夜有了写点东西的冲 动,就斗胆将自己不能成为经验的三个习惯与同仁们共享,以期给予批评指正为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人写材料的三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