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解决重大问题路线图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回想自己30年来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我认为,要避免本领恐慌,一方面要坚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向书本、向专家、向群众求教,强调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导向;另一方面要坚持调研起步,理清实现工作目标的优先次序,以制定破解问题的路线图或施工图为先导,逐步实现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这些年来,通过诸多问题的破解和探索,养成了从大局看问题的习惯,强化把解决重大问题路线图化的意识,更增强了自己攻坚克难的信心。一是注重对前瞻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廓清工作的主题主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抓工作,“草鞋无样边打边象”已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实践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及时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比如,在科技部工作期间,为全面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我们开展了系统的专项调研,目的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引导企业和产业主体创新升级。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技术创业阶段“死亡谷”及其“市场失灵”环节,和产业升级中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及其系统失灵阶段应该是我们实施公共政策的着力点;通过调研,我们学习了十多个发达国家系统提升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的好做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育苗造林”的全面政策主张。针对企业主体,我们协同相关部门,制定出了“从创业到上市”,引导不同阶段企业强化创新能力的公共政策系统设计——“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其中包括种子期企业的创新补助、政府引导的天使投资、银行对创业企业投入的坏账补贴、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免,包括以研发投入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技术转移政策,包括中关村股权代办系统试点及新三板市场建设,以及国家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政策等等,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到杨凌示范区工作后,我发现杨凌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不仅承担着发展一方经济的重任,还肩负着支撑和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即肩负着“吃饭”与“示范”双重任务。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我们提出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坚持“示范引领、创新驱动”,完成好国家使命和自身发展双重任务的总体思路。在认真把握国务院《关于支持办好杨凌示范区政策批复》和陕西省委、省政府贯彻《意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打造农业创业天堂”的发展路径。同时,研究编制了示范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示范区下一步发展理清了思路,找准了方向。
二是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对改革发展的每项工作都要做出系统性安排。作为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首要职责,理思路、作决策、抓工作,必须和党的方针政策“对好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好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绘好“线路图”、“施工图”,坚决防止工作的盲目性和碎片化,绝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四化同步”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一系列新论断。为抓好贯彻落实,我们坚持把杨凌所肩负的使命放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局中去把握、去思考、去衡量,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完善提出了一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比如,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依托区内“两所大学”,实施“区校一体,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平台,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产生一批在国内外领先的科研成果。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实现由“制造”向“创造”转变,走好“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新路子。围绕扩大示范推广效应,提出以“服务全省、带动旱区”为着力点,运用中央财政的示范推广专项,做好顶层设计和基地规范化管理,每年组织召开“中国杨凌现代农业发展高峰会议”和“中国现代农业投资峰会”,发布好农业产业投资、旱区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模式“三个报告”,进一步扩大杨凌在“三农”领域的话语权。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四化”同步要求,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田园农庄、新型农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杨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方案。就是把杨凌全境规划为“一城一镇若干个田园农庄”,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促进农民居住和就业统一,逐步形成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进城居住,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民在田园农庄生活的格局,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企业、合作社融合,城镇化、田园农庄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三农”发展杨凌模式。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有效增强了工作的系统性和可预见性。
三是注重在实践中检验既定思路和决策,不断完善抓发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把既定的思路和方案,置于实践之中来试点、来验证、来修正,我们才能够做出一双合脚的“鞋子”,才能够使我们行进得更远。杨凌示范区的设立,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杨凌事业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探索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许多工作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经历了思索、突破和嬗变的过程。杨凌与全国各地一样,在推进发展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一直是杨凌人面对的重大课题。杨凌有两所涉农院校有6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每年都有数百项的科研成果问世,R&D占到 GDP的6%,这样的科研密集度不亚于中关村,但大量的科研成果都“束之高阁”,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不到20%。看到这样的现状,杨凌要加快发展,就要把技术创业作为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打通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之间的通道,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后,我们实施了“技术创业工程”,通过设立技术创业孵化基金、建设孵化载体、招引创业团队等措施,在“抱儿子”的同时开始“养儿子”,形成了“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技术创业新格局,华大基因等 100多家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业已落户杨凌,“有成果、没转化”的局面开始扭转。围绕破解发展现代农业的边际效应,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政府推动的方式,缺乏持久的动力。为此,我们成立了专业化的农业园区公司,合理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培育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整理、肥力检测和评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流转土地,杨凌农民收入增速连续 4年位居陕西省第一,2012年杨凌农民收入在陕西率先突破万元大关。围绕办好已经年满20岁的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我们改变了过去政府推动下“运动式”的办会方式,更多地运用了市场化手段,吸引国内外知名展览机构和行业协会参与办展,形成了以“农高会”为龙头会展经济雏形。围绕解决示范区发展的动力机制,组建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创新创业、城乡开发建设四大园区公司,成为促进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围绕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坚持研行合一,不断增强基层党委统揽全局的能力,通过开展“城乡支部结对子”、“走基层、访民意、查实情”、“机关干部素质效能双提升”等多项主题教育活动,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村两委会换届工作名列全省第一,机关工作效能明显提升,全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士气空前高涨。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发展中凸显出来的各种问题,作为一名中央机关到省区市交流任职干部,我将牢记组织和人民的托付与期望,忠诚党的事业,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持在艰苦环境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科学有效地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作好决策、抓好落实,挑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重担,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作者:梁桂 来源:学习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