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文化和规则、细节铸就美丽中国
“环境赤字”增添了对美丽中国的企盼2013年1月中下旬,全国约14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空弥漫着雾霾,有的地方甚至一个月只有几天空气洁净,更增添了国人对美丽中国的期盼。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王玉庆说,人类的需求已经超出地球承载力的1.5倍,“环境赤字”预示着我们发展中的某种透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对未来 10年的环境污染形势作出了这样的展望:工业源污染物产生量将持续增加;生活源污染物排放将持续上升;非常规污染物问题将日益凸显,治理难度加大;城市进入复合型大气污染阶段,新的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持续 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中集中显现,使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出“压缩型、复合型”的特征。
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土壤和根基
生态文化是指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要使“美丽中国”的生态文化思想渗透到公众生活中去,首先必须把理念、口号变成制度实施;然后通过各种教育引导方式,使得理论、观念变成常识、变成伦理,变成公众意识和行为的基因与本能;最后使其风俗化,再以公众力量践行。制度、常识、风俗融为一体才能使美丽中国的思想真正地活跃于社会生活中。
笔者认为当前培育生态文化的重点应该是:第一,牢固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正确理解“需要”概念的含义,做到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的有机结合。合理、适度的需要,是以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需求,是不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度的需求,经济发展需要消费拉动但不是要求过度消费,不是制造虚假的消费需求,更不是浪费。第二,强化生态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理念,自觉地把发展和保护看作是共生的而不是对立的,使生态文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生态环境与人的依存关系非常简单,那就是:你不保护环境,环境也不来保护你。第三,为了夯实美丽中国的土壤和根基,需要清理文化理念和文化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比如,我们要教育孩子热爱环境和生态,需要修改字典中的一些有失偏颇的表达:“虎,皮毛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垫,肉可以吃,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入药。”“熊,熊的脚掌脂肪多,味美,是极珍贵的食品。”野生动物的存在,不能仅仅从吃的角度去认识,《海洋》导演雅克克克鲁索说,没有什么比只剩下人类的世界更不人道的了。
规则是美丽中国的经度和纬度
地球的经度和纬度是用来确定位置和方向的,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当前生态建设中,最重要最突出的规则问题有以下方面。
第一,各司其职、如何问责的问题。首先是各司其职。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演化为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每个国家机构都必须以自己职责为中心。比如,公安部门有打击经济犯罪的任务,劳动部门有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任务,放弃这些部门的职责去给发展经济让路最终会破坏经济发展,所有的工作都为经济让路会导致畸形发展。环保部门的职责是履行环保使命,但是现在,某些地方的环保部门存在着三个不敢查:开发区不敢查,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双重领导体制导致了履职的尴尬即环保部门是听命地方政府还是履行环保职责?这是必须解决不能妥协的体制问题。其次是如何问责。这些年来片面强调政府经济责任,忽视政府环境责任,尤其是不作为的责任,导致权责不明确,成为我国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是到了解决在环保方面地方政府只受益不埋单的时候了。必须打通环保法与公务员法、国家赔偿法之间的藩篱,使之有效衔接起来。在环境违法问责时,不能以党纪政纪处分代替刑事处罚,该进监狱而不进,甚至以功劳冲抵刑责,是极不严肃的问责行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并不完全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制度安排有问题,包括环保产业、环保技术、排污费征收、环保部门经费的来源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衔接、有冲突甚至存在负激励,从而没有使经济发展与环保战略达到一种呼应的状态。
第二,建立治理环境的公众参与制度。必须认识到公众参与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不是无足轻重的环节,而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区分“群众路线”和“公众参与”的差别。群众路线是“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公众参与则强调公众的权利及政府对此权利的保护。在大型化工项目上,一些地方政府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群众路线”思维,认为群众参与只是为了征求主意和办法,因此如果项目本身太过于复杂,群众根本无法理解之时,则应该由政府和专家包办,群众靠边站。利益无法分享,信息无法获取,双重闭塞之下,公众对风险的容忍度将降到冰点,极容易触发群体事件。
第三,应尝试建立生态审计制度。海南省已经推行了市、县领导离任时进行生态审计的新制度,值得赞赏。其基本内容就是在市、县领导即将离任时,上级有关部门对其辖区的山地、林地、草地、绿化、沿海、沙滩、江河等进行考察和检查,考察生态环境在市、县领导任职期间是否遭受污染和破坏,考察市、县领导在任职期间出台的各项经济决策和本人政绩是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审计能反映一个地方是否全面发展,衡量出领导干部的综合政绩。
细节体现美丽中国的生命力
没有细节就没有美丽,美味、美景、美食、美貌无不如此。细节才能体现生态文化和生态规则的活力,体现美丽中国的生命力。全民的生态细节问题是生态的战略问题。
第一,文化弘扬与传承的细节。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不应仅是来自于压力,而更应是来自于信念,应努力启发国人的责任感。负责任是做人应尽的义务和良知,很多居民住宅区挂着“小区是个家,环境靠大家”的标语,来启发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假如小孩的生态责任意识在于培育,那么青年的责任意识在于加固,中年的责任意识在于发扬,老年的责任意识在于传承。其次,需要始终不渝而不是运动式地进行危机教育、苦难史教育。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曾经受苦受难的历史,不知道曾有过大饥荒、大灾难,现在很多情景下甚至连受苦受难的痕迹都找不到了。冯小刚的电影《1942》很好地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苦难、绝望、无助。让历史告诉未来,为的是使教训不再教训人,从而让未来走出历史。其实未来不在未来,现在怎么做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未来,所以现在就是未来。
第二,规则与运行的细节。生态规则制定的细节重要的体现在于其必须有逻辑性周密性,必须摈弃生态指标是虚指标、软指标的老观念。夏光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理念创新》一文中指出,“环境优先”要体现在:优先进行环保立法、优先编制环保规划、优先考虑环保影响、优先发展清洁产业、优先节约环境资源、优先进行环保评估、环保开支的增速要高于财政开支的增速、优先安排环保设施、优先采用环保型技术、优先考核环保指标。如此周全周密,才能将“环境优先”的理念真正落地。
生态规则的运行也必须重视细节。为什么环保、节约土地和计生这三大国策执行最好的是计划生育?因为规则简单明确,从上到下执行有力。没有执行就等于没有制度,现有的环保法规如果能够通行,也不至于环境问题如此严重。公安部门治理酒后驾车卓有成效的原因就是处罚明确,措施有力,坚持不懈。再看看消防规则的宣教也很精准,就是三句话:隐患不查清不放过,隐患不消除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相比较而言,为什么几十年来上百个文件管不住吃喝,就是因为没有细节。规则执行不能有“严肃处理”这样的笼统表述,必须把违法行为细化为具体的损益计算,成本高低让受处罚者了然于胸。
第三,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这是建设美丽中国最基础的层面,公众的生态理念、规则意识和觉悟都浸染其中。笔者在伦敦一朋友家中用餐,吃完后他认真地把报纸摊在地上,倒好骨头等残物,然后包起来。他说,如果用难以降解的马夹袋或塑料袋等包装垃圾,清运工就不收。我国当前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需要倡导和践行,比如,曾有厨师因拒绝烹调野生动物而先后离职40多次,值得深思;公众为什么非常重视水质而不注重节水?深受空气污染的危害为什么还要放烟火?
总之,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文化、规则、细节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没有文化,规则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和根基;没有规则及其运行,文化就会水土流失很难固守;而没有细节,文化和规则都将成为摆设。“五位一体”的发展,需要技能与程序并重,不能走捷径;过程与结果并重,严禁不择手段。
作者:徐根兴 来源:学习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