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彻底的幸福的文字工作者
9月22日,已同机关部分科室和新进未就岗的公务员就文字工作谈过点意见,录音整理时又加写了第五部分。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为这篇谈话定个主线,就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工作,集中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字工作中的苦与乐。是漫谈性质的,一漫就漫得远了点,也涉及了农业工作和行风建设的内容。真心热爱是做好文字工作的先决条件
文字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个干部要会写会说,包括从事技术的,也要写论文,也要和社会打交道,也要做群众工作。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功能。文字磨练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会不会说话,会不会做群众工作,会不会进行组织,说话办事有没有逻辑性,虽然不一定都通过文字的形式,但都与文字能力有极大关系。文字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它体现于从思考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工作的安排、布署、总结、汇报、检查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文字工作。召开会议,印发文件,发布文告,下达指示更是直接的文字工作。作为一个干部,学习的能力强不强,文字表达的能力强不强,考虑问题的能力的强不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强不强,总而言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不强,不是单用文字能力一个方面来衡量的,但文字能力肯定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是写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的丰功伟绩的,那正是我党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思想路线上由极左转向实事求是,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那样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关于真理标准讨论和拨乱反正的几篇重要文章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此相反,在极左路线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张春桥、姚文元出笼的两篇臭名昭著的文章也产生了相当大的恶劣影响。再往上追溯,建国前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抗日战争时期《实践论》、《矛盾论》的发表,十年内战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都对中国革命有过重大影响和重要推动作用。民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明清时期顾炎武、王阳明、黄宗羲、康梁等的重要著作,再往前推还有宋明理学、孔孟之道、老子庄子、周易尚书等等,谁能否认它们产生的巨大作用呢?
文章家国事,不可等闲看。如果仅仅把从事文字工作单纯看作写材料,把重视文字工作看作重视写材料,拿很重要的文字工作应付儿戏,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然我说的范围大了一些,也可以说这是伟人、圣人的伟业和圣业的证明,但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文字工作者,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有一定高度的认识。
真爱真追求是成功者应有的基本态度。为什么有的人写了十多年材料始终徘徊在将就对付那么一个层次不往前走,或者偶尔想往前走一点,热不到三分钟就又冷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爱得不深,仅仅作为一个过渡甚至是比较痛苦过渡,度日如年的过渡。因为是过渡,总希望早日渡过去。封建时代不少读书人把读孔夫子的书作为打开升官之门的“敲门砖”,或者叫荣登龙门的过渡。现在有些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也有“敲门砖”意识,总觉得非常痛苦,好像是今天在地狱,明天上天堂,好象写材料是为了打开天堂之门。我认为与其痛苦着,不如快乐着,企盼明天的天堂,不如着陆于今天的草堂。你老是拿着一块砖头,徘徊在幸福之门外,就难免风也吹你,雨也打你,苦也是你,痛也是你,把鼓励当欺骗,把批评当欺负,把安慰当挖苦,万事不顺心,天天不如意,人人不顺眼,这是何等的痛苦啊!我总觉得与其做一个痛苦的敲门者,痛苦一生,一生痛苦,何如做一个愉快的制造者,幸福一生,一生幸福。就象追求一个自己热爱的姑娘,只要能和她在一块就是幸福的。一块湖边散散步,一块海边溜溜弯,一块山中观观景,是幸福的;一块下下井,一块淋淋雨,一块流流汗,也未必不是一种幸福。如果连这点考验都经受不起,那你的情真意切就得上引号。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爱。只要真爱,苦也是甜。
我说过要象艺术家追求艺术一样对待工作。那是怎样一种执著呀。蒋子龙去北大做报告,北大的学生递了个条子说现在的作家、艺术家为什么不自杀。这个问题乍一听似乎过头过分,实际上真正的艺术家追求到一定程度,到了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就难免有反常之举。当然我不希望大家走到这个地步,这是就极端而言,说明追求必须执著,必须忘我,以至忘命。同时,我琢磨着,是不是艺术家追求艺术到了自杀的程度,为艺术而献身,也不一定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另外一种境界,是一种大美,一种壮美,也说不定,只是我们这些常人体会不到罢了。我们未涉足的领域很多。经过努力到了,那是一种什么境界,太让人神往了。
从伺候好自己的岗位做起。作为一个人维持生存也好,维护尊严也好,持家过日子也好,总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能力。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能力与岗位紧密结合,能力通过岗位体现,生活依靠岗位维持和提高。伺侯好自己的岗位至关重要。如果真的不愿意伺侯这个岗位了,趁早离开也可以,但换一个岗位,也需要好好伺侯它。否则,走一处失败一处,社会是最不喜欢“败岗者”的。我记得在办公厅工作的时候有人说,写材料的人命最苦。我说比你苦的人多了。钻下水道怎么样?攀崖打炮眼怎么样?钻黑洞挖煤怎么样?背着烈日刨柏油路又怎么样?都比你轻快吗?要说有点痛苦,可能是当你正在写材料的时候,人家在喝茶水,闲聊天,当你在熬夜的时候,人家在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在和朋友宵夜,老秘网人家已钻进热被窝了,你还在费脑筋,熬灯泡,摇笔杆。咱们的同志善于总结,什么“喝茶水,尿黄尿,省老婆,费灯泡”都喊出来了。这样喊了,似乎写材料是最苦的,其实,排排队,你绝对不在前面。我总觉得撇开远大理想不讲,为了自己的生存,为家人有比较稳定的生活,也应该具备一种能力,一种对工作尽责尽力的诚意。自己的选择也好,鬼使神差落身就坑也罢,既然落脚到这么一个岗位上,与其垂头丧气怨命,不如满腔热情接受挑战。这就象捅马蜂窝一样,你不捅它以前,相安无事,跟咱没关系,离它远点就是了,既然捅了它,骑虎难下了,就要想办法制服它,或者说伺候好它,让人家满意。人家的满意往往与你自己的满意是一致的。一致了,大家都好;不一致了,就麻烦了。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刻苦钻研是文字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热爱文字工作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酷爱读书,敬惜纸字。两个字:老实。我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人与人之间的脑筋没有太大的差别,比较老实认真一点,学习勤奋一点,材料就好一点。有人问我为什么给人家写了大半辈子材料?我回答了两个字:老实。写材料的人一般都比较老实和认真,很少见到有一个滑头鬼是材料写得好的,是能担当起急难险重任务的。人家说,写材料的人都比较傻,面对好处不去争,还自命清高;当着领导不巴结,还发牢骚;人家为捞钱玩命,你为工作舍生忘死;人家在主席台宴会庭风光,你在爬格子磨命。如此等等,其实这都表明,文字工作者必须老实,必须认真,必须勤奋,必须吃亏,必须忘我。
我长期观察得出结论:老实认真的程度,与搞文字工作达到的高度是成正比的。从表面上看,也有人不那么老实,材料也写得好,其实,认真分析,他骨子里还是老实的。不管表面上憨、傲、拗,骨子里都是老实这么一个共同点,这么一个本质特征。此外,悟性可能有点差别。就这么点差别也和灵感一样,是勤学苦练出来的。包括鲁迅先生,有人称他为天才,他说我那里是天才呢,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罢了。真心热爱,老实勤奋,刻苦钻研,是文字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有的同志还想让我谈谈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对这方面的问题,有大体相同的一体,也有千人千般体会的一面。我自己有以下一些体会。
读点书,广泛涉猎。学习和吸取最基本最快捷的途径是看书。可能有的同志不想看书,想投机取巧,迎合应付,照葫芦画瓢,认为看报就行。这是不行的。必须经常地老老实实地看点书。看哲学方面的书,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学哲学,首先就没有主导思想,没有主心骨,就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学哲学,就不可能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方法不对受人讥笑,无功有悔。不学哲学,就得不到应有的思维训练。思维通道就是锈的、不灵活的,就不是辩证的思维。学了哲学,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有了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主体就明确,材料就会深刻、全面,避免漏洞百出。我自己胸无大志,读书也没有计划,东看,西看,南看,北看,都是凭兴趣看,可能也与工作有联系,但自觉性不高,既不追求明确的目标,也不考核成绩好坏,信马溜缰。哲学方面,看马列,看毛泽东;也看黑格尔,看苏格拉底,看老子庄子;也看冯友兰,看金岳霖,看李泽厚,看佛教、看禅宗等等。别的方面,也看看史话、书话、字话、医话,都作为哲学看。我的悟性总之比较差,加之学习又没有计划,标准和要求不高,进步很慢,但也觉得经常看看书、学点哲学,对认识事物的本质,减少片面性有帮助。我总认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好的东西是层出不穷的,反面的东西也有,关键是怎样去观察,去发现,去思维,去讨论,去揭示有价值的东西。就说生贵移动大棚,是我们发现了它,推广了它,形成了气候。也许还有比这更好的,我们还没有发现,不是本来就没有。好东西多的很,我们看不到,就把有些事物看得比较灰暗,看不到问题的主流。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眼界总是过小过死,有片面性,领导一讲,豁然开朗,感到人家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全面深刻,令人折服,充分说明我们的理性思维不行,必须注重理论学习,注重哲学的学习。
学习哲学谈命观天,文学修养也不能忽视。系统地读一些文学书,对我们这些人来说很难做到,但起码可以凭自己的兴趣读一点吧。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大家都读过,读一遍是一遍的收获。不同的年龄阶段读了,体味大不一样。多读出真味。中国的名家中,古代的我比较喜欢司马迁和苏东坡,现代的比较喜欢鲁迅、钱钟书、季羡林等。我从上完小时喜欢上鲁迅的作品,至今没有移情别恋,常常是读别的书读不下去的时候,鲁迅的书还能读进去。那个年代,饿肚子是最普遍的感受,五分钱一个的馒头都舍不得买,鲁迅著作的单行本却陆续买齐了。外国作家中较为喜欢歌德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名著,书架子上都有,却很少惊动它们。我还喜欢读大作家的小文章,感到它们短小精悍,文笔隽永,思想深邃,读起来轻松自如,捧在手里轻巧,是一种美的享受。还较注重文豪们的笔仗和相互通心的东西,比较注重文学比较批评和方法的短长之论。经济学、美学、语言学、文字学,不想下功夫读专著,读一点小品和演讲录总可以吧。至于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按照组织的安排学习,应该认真对待,“优等生”和“差等生”往往是课堂就差出来了,主要差在精力的支配和钻研的程度上。有的人总喜欢偷懒,时时开小差,实在是无药可救,人家就是那么聪明,天生在聪明方面高人一等,有什么办法呢?但我总认为还是老老实实读点书好。孔夫子说,不读诗,无以言。过去对这一点体会不深,近来读《顾随诗词讲记》,才明白读诗除增加词汇,是主要是增加灵性,使人开窍,常读诗写出来的东西便灵动。诗哲才是历代文人学士的最高追求。这个追求比得道成仙实惠。
看看报,积累中创新。初学写材料最快的办法是看报,就是写的时间长了,只要不退役,还得看。虽然咱们各科室的报纸不是很多,一个科只有一、两份,我办公室的报也可以看,阅览室的也可以看。看报关键是会不会看,不会看的看上半天,所获甚少。会看的一看就看到新的观点,新的信息,新的方法,新的经验。我们是处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哪能允许磨时间呢?掌握点方法还是很必要的。再一个就是看重要文章。重要的文章是时代的代表作,具有纲领性、指导性和长效性。这样的文章不妨反复看,反复琢磨,除了接受它的思想指导外,包括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也可以借鉴。过去有一种说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心中有模式总比没有好。模式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和启点。也可以搞点摘抄,这一点是我今天要特别强调的。办公室可以印点卡片发给大家。写东西不能老是那两句老话,要有新话,要注意报纸上的新观点、新语言、新思维,经常的摘抄点东西,脑子里装点东西,为输出搞点积累,为创新打点基础。一句话要在积累中创新。年龄大一点的同志可能还记得画蛋有感那道高考题,画蛋就是要为画出最精最美的作品打基础。
文件材料要看,要比较。说到文件、简报的学习。当年在漳源蹲点办简报,小郜同志也参与了。我认为当时的简报就办得较有特色,主题鲜明,一针见血,一目了然。“三讲”时全省转发了二十几期简报,长治的就有六期,后来县团级干部“三讲”全省转发了五十余期,有长治的十余期。目前咱们办的《绿色通报》,在省厅、市里都产生了一点影响。这都是已经过去,或者很快要过去的事情,包括一些当时印象较深的人,也忘得差不多了。今天翻出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翻一翻,晒一晒,还是想让大家从中借鉴点什么,心中装几个模式。不要小看模仿,日本人模仿西方成为经济强国。就怕自己不会,知之太少,又不虚心,看不起别人的东西。只会评头论足,不会抬腿走路,这是最悲哀的。其实,只要做有心人,处处有榜样,时时有可学的东西。我们经常学习中央的文件,省里的文件,市里的文件。有讲话,有报告,有决定,有通知,有报道,有简报。天天都能看到,但一遇到任务,还是心中无底,不知弄成个什么样子,好象模仿能力很差,“创新”能力很强,一动手就出个四不象。我看还是先从模仿格式入手,由表及里,包括中央的、省里的、咱们自己的,选出一些精品,作为蓝本经常看一看,甚至背一背。通过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补充自己的不足,变成自己的长处。还要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形成合力。材料好不好,一比较便知晓。经常将同类材料比较,就和选美一样,一比较便见高低,还可以从比的过程欣赏美。我最近又翻了翻《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和《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两部书。这两部书都是我们党的大笔杆的杰作,是大手笔。胡乔木在写作设想谈话中说:“虽然不能同薄老的书攀比,大致上要相称。”胡没有来得及统稿便逝世了。现在看来后者没有达到相称的要求,但我们在比较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调查研究是文字工作者的基本功
调查研究是个基本功。光靠报上抄点,会上听点,电视上看点,远远不够,必须经常搞点调查研究。要主动下去,多多下去。经组织安排,我参与超过一个月的调研有五、六次。面上的调查,全晋东南地区各县跑一遍;点上的调查,在一个乡、一个村一住就是一两个月。除此之外,还主动坐班车,骑自行车下去,每次都有每次的收获。作为写材料,可以说终身受益。在晋城时和政协的领导百里走丹河,十多个乡镇,每乡住几天,专题调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创造,正产品是在省级报刊发表了长篇文章,副产品是写了两本下乡日记,有的选出来发表过,主要收获是对当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有了较客观的体认。来长治后,和几个经济部门的同志跑过十多个企业和大部分县区,时间也超过了一个月,也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了文章,当时在市里和省里产生过一点影响。知道的领导和同志当面鼓励,不知道的看到的是别人的名字,而且主要是按照领导要求完成任务。副产品是我自己的,就是对当时的情况有了了解,对工作带来便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带队包乡包村一年,那个乡的各个村都住过,写了十多篇调研手记。后来调动工作时,这几篇小文章起到了推销自己的作用。翻腾这些,还是想以我自己的体验告诉大家经常搞点调研的必要和好处。除此之外,我还想说的体验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我们不知道的别人知道,别人就是我们调研对象;我们的眼界打不到的,他人打到了,他人就是我们的调研对象;周围的事物、身边的事物,时时处处都可以为我们提供调研的阵地,都是我们的调研客体。无论是有组织的调研,还是自己主动的随时调研,都必须踩住时代的潮头和节拍。就说玉米、小麦的直补,看起来仅仅是统计一些数字,实质上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如何本着与时俱进的要求把政策落实好、完善好,其中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关键是要做有心人,事事操心,时时留心,勤于用脑分析问题。正确的指导思想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要在实践中磨练,在研究问题中提高。说了这么多,主要是一些惭愧的回忆,也说明这个人愿意向同事们敞开胸怀,热心与大家交流,尽可能把可以体验一点什么的地方展示给朋友们,仅此而已。
合力作战是顺利完成任务的最好办法
用系统论的观点讲,社会是一部大机器,一个单位,一个人只是部件。也可以说,宇宙是一个大机器,太阳系是他的部件。我们肉眼观察和心灵记忆,太阳这个部件比人还听话,自觉性很高,主动发光,时时不息,不怕辛苦。我们人就不行了,难免想跳出规律,以此惊天动地。不受规律约束,不做自觉配合,作用就会抵消,效果就会削弱。我经常说,当好主角固然不易,当好配角更为难能可贵。既当好主角,又当好配角,使一部机器正常运转,才是正确选择。主角和配角不是固定不变的。就拿我们农业局来说,此项工作甲科室是主角,彼项工作乙科室就是主角,甲科室转化为配角。各个科室都要自觉地通力协作。我们有些科长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既不善于和别的科室协作,又不善于调动全科人员合力作战,只管车头跑,不管车皮动不动。各科室之间不能互相隔离,封锁材料、封锁消息、封锁信息。政研室、产业办、种植业科要经常在一块研究问题,用讨论的方式理清思路,用讨论的方式明确重点,用讨论的方式丰富内容,用讨论的方式沟通信息,用讨论的方式构划结构,用讨论的方式丰富语言,直至用讨论的方式完成任务和评价任务完成的好坏。
材料有定式又没有定式
世俗的看法,好象一个人什么事情干的好一点,就说他天生就是干这个的,与生俱来就是一个写材料的。其实,哪里是这么一回事呢?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点长处,是在这方面用力多一点的结果,至多是兴趣也多一点的结果。有点兴趣,用力又多,磨练久了,就可能专一点和长一点。我总认为,人与人之间后天的差别虽然是比较明显的,天生的成份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自觉地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所从事的工作,做人做事都老老实实。我的观点是,写材料也和做人做事一样,有定式又没有定式。下面从大体有定式的角度,就材料写作的格式、构思、标题、内容、语言谈点粗浅体会。
1、格式。接受材料任务后,首先遇到的是格式问题。尽管就总体而言,材料是没有定式的。“创式”为祖,“死守则死”这句话不无道理。但不同名称的材料还是有其不同的格式要求,材料内部也有个格式设计的问题,就连语言的表达也有个格式设计的问题。什么样的材料要求什么样的格式,各种格式的材料要求与其格式相一致的语言。格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读者、听众对内容的把握,同时也反映素质和水平。打个比方吧,什么样的器皿放什么样的物品,就是过去农村的穷家庭,缸藏粮食,箱放衣服,柜置杂物,也是有分别的,再不讲究,也不会把衣服放在缸里。现代城市中较富裕的居民,讲究就更多了,客厅、书房、卧室、厨房、卫生间怎么设计和分别怎样装饰要讲究,家俱怎么摆放要讲究,什么样的用品要挂起来、装起来、镶起来、展起来都各有讲究。你不这样,人家就说你没档次,没常识。居家过日子可以说是文化,要讲究;写文章弄材料,更是文化,更须讲究。
**** Hidden Message *****。
5、语言。文字工作最见功夫的是语言。连毛主席他老人家都说,学好语言很难。有几位语言大家说,中国的白话文基本是鲁迅和毛泽东的语言。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没有深入探究过,只是接触过一点零碎材料。我感觉鲁迅的语言与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大不一样,一种是那样简结、深刻、幽默,充满战斗性、辩证法,一种是那样平白高雅,充满贵族气。毛泽东的语言又是一种风格和境界。那是怎样一种高度啊,确实很少有人企及。徐迟说,我国近代有三位语言大师,曹雪芹、鲁迅、毛泽东。又说,《红楼梦》的语言,经鲁迅才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与发展,然后又经毛泽东才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此外,我还比较喜欢钱钟书、冯友兰、季羡林、孙犁的语言。有时看大师的书,不是看内容,是享受语言的美。雍正王朝的军机大臣李光地称非五代以上的书不读,香港的张五常狂言已有二十年不读书了。本文由老秘网推荐,这都意在表明,他们是饱学之士,肚子里学文撑满了,压也压不进去了;眼睛把世界看够了,没有可看的和看上眼的了。金克木有一本书叫《书读完了》,我很佩服。这是大学问家的一种境界。我更佩服毛泽东争分夺秒读了一辈子书精神。他老人家弥留之际目不能看、口不能言了,仍让人读书给他听。这又是怎样一种伟大啊!张五常还说,与其把时间用来看书,还不如到大街上看姑娘。我想看姑娘自然是一种美的享受,品位大师的语言之美,未必不是一种享受。古代的大师级人物中,我比较喜欢老子、庄子、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总感到他们的语言中有一种神力,有一种诗哲独有的美。自然天成,高不可攀,深不见底,摄人心魂,静化心灵。港台大师级人物中,我比较喜欢南怀谨和李敖的文章和文字。张五常的经济学随笔也觉得很有味道。本市的老一辈的文字,有几位我非常佩服,不仅愿意感受其简洁明了的美,而且乐于享受那种软绵入口的醇。我喜欢随心所欲地看点书,不知不觉中吸取一点。
早就许愿要讲一次公文写作的课,总感到无从讲起。还有一个愿望,想以几十年写过和修改过的部分材料为例子,分类总结,主要是教训的总结,但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以上只是随心所欲,讲了一些粗浅体会,以砖引玉吧。
屑之者言:克服一知半解很难。做过大半辈子的事依然一知半解。以一知半解为自得,正是一知半解的证据。尤其令人生厌的是自以为是。本意是谈心却变成烦心。骄气、躁气、颐指使气都有,不可救药。这不是党教育的结果,而是不听党的话,不专心修养的恶果。(本文是市委农工办主任、市农业局长段爱民同志对局机关干 部的一次谈心和一次讲课的 整理稿) 好文章,感谢分享,即讲如何当好文字秘书,又谈材料写作,真不知该放在哪个版块好{:soso_e183:} 作为一个人维持生存也好,维护尊严也好,持家过日子也好,总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能力。,细细品读这篇文章,仿佛是一次谈话,情深意切,引发了诸多思考。 文字精练学习了
视角独特拜读了 各种总结、汇报、报表、帐目、述职、述廉等等一股脑般涌来,人人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半个多月以来,单位同仁,当然也包括我,该认真的认真,该应付的应付,不管怎样,总算一一拿下,可以喘口气了。
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 好文章!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至少做一个能感受到幸福的文字工作者 好文,很有指导意义。好文,很有指导意义。好文,很有指导意义。 文字精练学习了
视角独特拜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