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发表于 2013-3-8 16:46:15

我老秘网市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发展特色农业的研究

一、三明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发展特色农业基本状况
    (一)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老秘网市在全面推进粮食、林竹等十大特色产业的同时,率先培育壮大林竹、畜禽、果蔬、茶叶、油茶等五个农业特色产业,壮大了产业规模、推进了集约经营。粮食保持了稳定生产,烟叶、果蔬、茶叶、食用菌、畜禽水产、林竹等农(林)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增加。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创建了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3家,省级创新型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2家,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00多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3家,2012年实现产值241亿元,比增7.8%。成立了全省设区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924家。
    (三)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以棚栽为主的设施种植业和规模设施养殖业,全市累计建蔬菜钢架大棚或简易大棚2.6万亩,发展设施果业面积3000余亩,建立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企业19家、年生产规模3500万袋以上,建立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184家,建立年存栏蛋鸡1万羽以上规模养殖场16家。
    (四)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市建有涉农(林)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市农科所更名为农科院并正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市累计转化农业科技成果300项,累计实施涉农专利260项。推广农作物新品种51个、农业新技术10项、新农药10种、新肥料品种26个、新机具37897台。
    (五)农业科技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已形成了以县农业局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共有农技推广机构488个。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农村“六大员”制度,共选聘农村“六大员”15555人,平均每个村8.96人。全市有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近4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2%。
    (六)农业人才培养与培训取得新的进展。“十一五”以来,全市培训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村技术经纪人、星火科技带头人、星火科技带头人等各类人才12000多人次。开展以“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每年培训职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远程培训实用技术10万人以上。
   二、面临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老秘网市农业科研开发的效率不高,研究水平总体偏低,农业产前、前中和产后各环节技术集成、配套不够,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成果转化率不高。我老秘网市优良品种推广速度显示滞后,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和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的联系不紧密,导致新品种、新技术等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加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造成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比较慢,这与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和成果转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特色产业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较少。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全市亿元以上龙头企业仅30家,其中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仅3家。
    (四)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和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农技人员身处第一线,工作艰苦、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而待遇水平又不高,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的时间无法保证,导致知识更新慢,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五)科技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用于科技研发、推广和农业教育的资金仍然有限,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不但影响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而且还影响了现代化装备的添置和更新。
    (六)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有些基层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和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造成在编不在岗,影响了服务工作的开展。据农业部门调查,目前全市乡镇农技推广系统有50%以上的人员在编不在岗。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立足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级永安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沙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尤溪农民创业园、省级建宁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等1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培育50家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农业示范点,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沙县、将乐设施农业,梅列、泰宁休闲农业,永安、三元林下经济,清流、明溪花卉苗木,尤溪、大田茶叶油茶,建宁、宁化现代种业等特色产业带。
    (二)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建立以北林大南方林区综合实践基地、尤溪海西食用菌科技示范创业园、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科技由产品生产向产后服务延伸、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延伸。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参股等方式,形成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力争3年内培育10家产值超5亿、5家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要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加快推进在全省具有领先或特色的水稻、茶叶、食用菌、花卉、生物医药和莲子等领域的育种工作,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种业企业(集团)。
    (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各县(市、区)要注重技术集成创新和配套完善,组织引进和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要实施农业“五新”工程,特别要加强明台农业合作交流,引进台湾优质特用新品种、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化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要充分发挥“6·18”高新技术与现实生产力对接平台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人才集聚。要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企业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借鉴烟草经验,以行业为主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推广网络。要鼓励农技人员、科研机构以资金、技术入股,与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结成紧密的利益纽带。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专业技术协会等在农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按市场化运作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整合涉农部门农业农村信息化资源,加快新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建制村“世纪之村”信息化平台全覆盖。
    (五)培育科技创新技术队伍。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引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在优势特色农业研究方面,形成三明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带领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要依托农林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中具有产学研优势的省市级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平台,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梯队,建立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多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继续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星火科技培训、科普兴村“三个一”等培训工程,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六)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北林大南方林业、省农林大学洋中综合科教实践基地、市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项目建设。要继续推进产业院士工作站平台建设,加快市农科院、市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建设。要加强与台湾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明台食品加工研发中心、精准园艺研发中心、国家对台农业交流合作基地建设。
    (七)健全完善农业投入机制。要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比重,明确界定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特色农业投入的范围。要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发展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要切实保证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将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以及履行职能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要推广沙县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拓宽农民和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融资渠道,切实增加现代农业投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老秘网市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发展特色农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