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苏省泰州市的调查和思考
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后发展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赶超先发展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这是所有后发展地区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共同课题。近几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当地特点和优势出发,避开与其他先发展地区相同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以重视打牢基础、彰显特色优势、突出开放创新、实现民生幸福为主要特色的错位发展之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可以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视基础建设实现错位发展的首要前提
泰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从区位特点来看,缺乏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不突出,原先的产业特色不明显。从发展水平来看,与苏南相比规模体量差距明显,与苏北相比又具备一定基础。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赶上江苏乃至全国的先发展地区,这是泰州市面临的重大课题。
泰州市委、市政府认为,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首要的是打好发展的基础。为此,他们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城市软硬环境建设,有效提高了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改善交通条件。通过协调中央和江苏省有关部门,泰州市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大手笔投入,将千年古城全面带入“立体交通新时空”,成为真正意义上承南启北的交通枢纽。扬州泰州机场于2012年5月8日通航;泰州长江大桥2012年底通车,从此隔断南北的天堑化为连接两岸的通途,泰州可以更快速地融入上海经济区、长三角中心区域;宁启铁路双线改造正抓紧实施,泰州火车站6条黄金始发线路通往全国 63个主要城市;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联结远海大洋,现已跻身亿吨大港行列;京沪、启扬、宁靖盐高速纵贯全境,编织了一个密集的高速公路网。
完善城市功能。2008年以来,着眼于推进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和港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泰州已累计完成投入50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 67平方公里。随着长江大道等多条对外通道的建成,市区任何一点可 15分钟上高速。一批标志性项目先后建成开放,中心城市的空间形态逐步优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现代气息正在展现,为泰州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硬环境支撑。
建构功能平台。泰州市通过积极推进各类功能平台等软环境建设,先后建成国家医药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国家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5个国家级平台和一批省级平台,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友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软环境支撑。
彰显特色优势实现错位发展的关键环节
面对我国千城一面的发展困境,泰州作为一座追赶型城市,如何走出一条城市健康发展的新路?泰州的做法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特别是培育后发优势,培育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错位发展。
泰州医药产业拥有厚重的发展基础。江苏是全国医药大省,而泰州医药产业规模和综合经济效益处于全省领跑地位,不仅拥有一批“全国医药百强”企业,而且医药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和优势,依托泰州医药产业基础,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瞄准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决定在泰州率先布局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设立医药产业园、打造中国医药城”,并于2006年11月启动建设。基于对自己特点和优势的深刻认知,泰州市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趁势而上,在产业发展的方向上果断作出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的战略决策。
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把“中国医药城”做成“中国第一”。中国医药城是泰州特色和优势所在,中国医药城发展的高度决定了泰州未来产业发展的高度和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在发展理念上,明确提出“中国医药城就是泰州,泰州就是中国医药城”的发展理念。泰州市始终坚定不移地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坚持“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以接轨国际医药产业为己任,以创新创优为动力,探索建立以集聚高端人才团队、落户高端成果、设立高端企业、发展高端产业的园区发展新模式,成为引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融入世界生物医药的“桥头堡”、承载国际医药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在发展思路上,抢抓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管理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机遇,大力推动苏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交流,连续举办两届中国医药博览会、承办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让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信息、技术、人才、成果在这里汇聚、交流、落地、转化。2009年 3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泰州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突出开放创新实现错位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为追赶型城市,泰州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开放型经济发展还不充分,创新型经济刚刚起步。如何既为开放型经济“补课”,又上好创新型经济“新课”;如何既加长开放型经济“短板”,又抢上创新型经济“跳板”,是泰州市面临的迫切课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泰州市把危机看成是必须抓住的新一轮资本转移、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研判,台州市决定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两步并作一步走,在开放中高起点创新、在创新中高起点开放,让开放、创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能量共生,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格局中闯出一条既科学发展又跨越发展的新路。据此,明确提出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以经济的转型升级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同步跃升。
招引高端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高度决定城市高度。优质高端项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居于最重要位置。一个重量级的项目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可以改变一座城市发展路径。泰州市在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的过程中始终把招引高端项目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优质增量的持续注入改变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而推动跨越发展。瞄准金融危机后资本流动的新趋向,泰州市在项目招引中明确把央企和台资作为主攻方向,针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集中力量招引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总部型项目。一个又一个大体量、高层次的项目相继落户或进入收获期。
优化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以高起点引进、高位嫁接、高端合作“三高模式”为重要导向,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档升级为着力点,突出“工业之母”装备制造业,全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等“五个明显提升”。
以“五化”为导向,构建现代产业结构。泰州市以人才国际化、技术高端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为重要导向,着力构建具有泰州特色优势的“1+3+N”现代产业结构。“1”就是培育壮大装备制造这一传统优势产业;“3”就是培育形成以国家医药高新区和扬子江等一批骨干药企为依托的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以国家出口加工区和纬创等重大项目为依托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省级新能源产业园和中盛光电、春兰、双登等龙头企业为依托的新能源产业等三大新兴产业;“N”就是正在培育形成的新材料、新型环保设备、智能电网等一批新兴产品集群。
着眼民生幸福实现错位发展的根本目的
泰州市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突出富民优先战略,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民生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取向。着眼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构建教育、卫生、就业、社保、住房、公共交通、养老服务“七大公共服务体系”,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使科学发展过程成为造福人民的过程。
公共财政重点支持民生改善。即使在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发展最为困难的2009年,泰州市也没有减少对民生事业的投入,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确保对民生的投入只加大不减少,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扩大不缩小,确保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不降低。2011年全市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0.6%,比2007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泰州市采取得力措施,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的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扩大民众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把扩大就业、促进创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号工程”,依托国家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两个载体,大力实施城乡就业一体化工程。在江苏省率先建立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培训和服务体系,大大促进了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进程。
健全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泰州市大力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基本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和城乡一体化。制定实施城镇居民及学生儿童医疗保险政策,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建立。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 80%、70%和 75%。在此基础上,加快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提升,从“劳有所得”向“劳有多得”提升,从“老有所养”向“老有乐养”提升,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提升,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提升。
大力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在江苏省,泰州率先进行全市域发展功能区划分和管理,使一些生态功能区得到较好保护,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优势;积极探索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的发展模式,实现污水和废弃物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一个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2012年 6月,泰州市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居江苏前列,四个县市创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课题组成员:赵长茂 梁言顺 宋福范祝灵君;执笔人:宋福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