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材大用 发表于 2013-1-22 12:57:03

一位领导司机眼中的“礼灾”

“五粮液、泸州老窖、中华烟、高档普洱、白毫、铁观音,还有各种鱼肉果蔬土特产……”这是司机老肖给某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领导开车的第十四个春节,从元旦开始,他几乎每天都能拎回一些“福利”,通常来说,这会持续到年后元宵。

老肖说这点“福利”是“沾了领导的光”,他坦言这已经是“惯例”。“逢年过节,变化的只有礼单,不变的是送礼,就算只是为了烘托节日氛围也都会有所‘表示’。”他说,“送礼之风愈演愈烈,已经成了‘礼灾’。”

被“潜gz”裹挟的烦恼

对于送礼,有人烦恼很多。

老肖的侄儿韩复强在上海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因为公司业务曾得到某部门领导帮助,临近春节,韩复强想去送礼,可是完全摸不着门路。

送什么?如何送?

韩复强担心送轻了被人看不起,送重了又被人拒绝。为此,他问了老肖,最终确定的方案是“细水长流”:从家乡土特产开始,再慢慢摸索领导的喜好偏好……在他看来,这是一件比本职工作更难做好的事,“但是确实建立起人情关系以后,生意上的事儿就更好办了。”韩复强认为既然“规则”如此,再“麻烦”也得做。

对于收礼,也有被“潜gz”裹挟的烦恼。“每到节假日,一些下属的部门、协会、企业会把该送到各部门各级领导的礼金列好单子,什么节日什么级别什么部门送什么都有一套固定的规矩。”老肖说,“其实未必是要请领导帮忙办事,就是怕心意没到被领导‘惦记’。”

这种“礼”说多不多、说少不少,通常都不是以个人的名义送,很难拒绝。“拒绝就不是一笔礼的事,而是得罪了一群人,包括单子上所有收礼的人。”老肖认为,一些并不想收礼的领导,也因此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只这些,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烦恼”:物价涨了今年要不要多送点?去年已经送过这个了今年要不要换换?新晋的领导和要走的领导分别送多少?上面领导给我打过电话这礼我不收是不是就开罪了他?……

“送礼的不敢不送,收礼的不敢不收。”每临节日,这个奇怪的圈,几乎把所有人都“困”在里面。

送礼清单的“进化史”

韩复强在送礼这件事情上请教老肖,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不敢说什么花样都知道,只能说见识过这些年来的一些变化。”老肖对此颇为“谦虚”。

通常送礼会选一些便于“流通”的“硬货”。“购物卡、保健品、高档烟酒、黄金首饰……这些东西拿出门就有人回收,转手送其他人也很方便。”老肖说,这部分礼品养活了不少党政机关住宅小区周围的“回收店”。

“能和领导走得近一些的,就会送点‘稀罕’的东西。”老肖分析说这部分东西不仅价值“硬”,而且还“少见”,“名家字画、古董藏品、奇石异珍……送这些上档次东西的人,肯定是心怀鬼胎,敢收的人也多半心知肚明。”

“还有一种送的是情,尤其喜欢从领导的家人入手。”老肖回忆,他曾见过有位领导作风很正,一般东西打动不了,结果有一年春节,某企业老总极其“细心体贴”地把他母亲接到海南度假,半个多月的时间衣食住行都安排得“特别好”,一下子就被“记住了”。

而说起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礼”,老肖认为是“名”。他说:“送个高校的特聘教授、荣誉教授、客座教授,研究机构的顾问、委员什么的,看上去冠冕堂皇,还挺有文人学者的派头,但实际上是为输送利益铺平了道路。”

“送礼清单的‘进化史’,实质上就是领导干部弱点的‘暴露史’。”老肖说,礼品的“进化”让他都觉得“防不胜防”,一旦染上了最后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成“灾”,他总结曾经看到过的一些落马干部时说,“被最喜欢的东西害死,被最信任的朋友坑死。”

“低调”,收敛还是隐蔽

“最近一段时间,感觉送礼的风气有所收敛。”老肖笑称,“腾后备箱的次数明显少了。”他觉得,最近一段时期舆论监督、查处fubai的力度明显加大,尤其是网络监督让一些领导干部不得不收敛,另外,行政事务的公开透明也让不少事没有了“操作”的空间。

名表、名笔、名牌腰带不敢戴了,好烟、好酒、好茶不敢拿手里了,古董、字画、红木象牙不敢放家里了……这是老肖看到的一些变化。

看不到就是没有了吗?

“现在有的领导直接把好烟好酒好茶寄存到高档会所、老秘网,那里的装潢设计也都是七拐八弯、灯光昏暗,让来消费的‘领导’尽量不被人注意……”一位高档会所工作的公关经理透露说,“低调”是他们现在服务的一大原则。

“为什么要低调?怕呗!”一位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说,“如果按照国家法律,两瓶高档酒就够受贿罪了,现在到处都是眼睛盯着,弄不好就被举报了。”

不过,当送礼送到那些眼睛盯不到的地方,怎么办?

“治标不治本的法子,会让病毒深藏,但不是消灭了。”老肖觉得,一些地方逢年过节出台的“禁令”,因缺少监督和执行的力度,起不到什么作用。治理节日“礼灾”到底有什么好办法,老肖说他作为司机,心里也没数。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杜榕

小材大用 发表于 2013-1-22 12:58:32

元旦、春节就要到了。这是人情往来的时节,按照以往经验,也是公款送礼的高峰期。

不管是大包小包地送“土特产”,还是花样翻新地赠“友情卡”,公款送礼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业务部门对权力部门。在中央力倡改进作风之际,这种风气不改不行了。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市县各级领导机关都应从我做起,不再用公款送礼了!

逢年过节公款送礼,近年来渐成惯例。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打通上下关节、增进部门“情谊”,将来在评比、审核时图个方便,在要项目、上工程时占个优先。这种公款送礼,因为打着公事公办的旗号、穿着礼仪文化的“马甲”、戴着各种节日的“帽子”,往往送者自然,受者坦然。殊不知,如此花钱买方便,绝非正常“公务往来”,而是用潜gz消解明规则,以关系往来换取部门利益,其结果是浪费了国家资财,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公信民心。

各级领导干部要将禁止公款送礼,作为当前改进作风的重要内容来抓。按照中央的要求,公道正派用好手中权力,实实在在为基层解决问题。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倘若领导部门不送礼不办事、难办事,公款送礼自然难以杜绝。如果权力部门能秉公用权、依法办事,下级部门何必要送、怎么敢送?基层单位又何须不远千里、大包小包?

基层单位也要认识到,事业是靠实干出来,不是靠送礼送出来的。请客送礼也许能一时奏效,却终非长久之计,甚至还会害人害己。把心思放在干事业、谋发展上,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赢得上级认可,靠扎扎实实的业绩获得发展资源,才能站得正、走得远。这也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同志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党风政风,必须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两节将至,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到对公款送礼说不、让公款送礼无门,检验着我们务实清廉为民的决心,检验着我们改进作风的力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位领导司机眼中的“礼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