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学农 感知山西
离开北京到山西工作我没有料到。对于太行之西的山西,我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山西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巨大牺牲的老区,是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能源基地,我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是因为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留有壮美的篇章,让我高山景行;还因为山西离北京很近,出居庸关就入雁门关,对我来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说陌生,是因为她与我工作过的地方无论自然环境、人文特点还是产业结构都有很大差异;更因为我要由对山西不究其详的旁观者成为全身心投入的建设者……
我是怀着敬仰、急迫和压力交织的心情,踏上这片土地的。
刚到山西,我曾向全省人民做出承诺:融入山西,当好山西人民的公仆,像一粒种子一样植根山西这块广袤的土地,全心全意为山西人民服务。四个多月来,我到各个市和省直部门进行调研,请教在这片土地上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与从事研究的学者、专家进行讨论,走访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与省委、省政府班子里的同志们坦诚相见地交换意见,省人大、省政协的同志们也都热忱地帮助我。这一切,给我感动、给我启迪、给我尽快融入山西的动力、给我做好工作的勇气,也让我冷静、理智地思考。我深切地感受到,山西是一块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山西人民是勤劳智慧、质朴守信,特别有韧性特别能顾全大局的人民。可以说,山西是一本厚重的书,既博大精深又多姿多彩。目前的山西政通人和、人心思进,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着新的辉煌。
(一)
踏上山西这块土地,首先要对省情进行了解和感知。从历史的、人文的、经济的、社会的不同角度众人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体会。总体而言,我有三点深切的感受:煤炭经济强省、文化旅游大省、绿色转型重省。
作为煤炭经济强省,山西依托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多年来煤炭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出省煤炭占全国省际间调拨量的75%—80%,为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支撑;煤层气储量达10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储量的1/3;焦炭产量占到全国的40%,出口量占到全国的80%。煤及其相关的焦、电、冶金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80%左右、财政收入的60%左右。近年来,更是紧抓国家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机遇,着力转变单纯生产和输出煤炭的发展路径,推动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工业,加快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探索走出煤炭工业内涵发展、集约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煤炭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得到巩固拓展。
作为文化旅游大省,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大量瑰宝和丰厚的三晋文化积淀。宋辽及以前的地面建筑占全国总量的72%,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总数的11.5%,雄居全国第一,因此被誉为中华文明的“主题公园”和“历史建筑艺术博物馆”。山西还是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民俗文化在全国独领风骚。同时,山西地处华北,表里山河,五台圣境之神秘、北岳中条之雄奇、根祖庙堂之沧桑、晋商大院之幽深、黄河气势之磅礴……令人神往、美不胜收。得天独厚的旅游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大文章正在破题。
作为绿色转型重省,多年来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污染严重、能耗较高、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等问题。2006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居全国前列,单位面积上承担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5倍和1.78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电耗和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个百分点……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迫切而艰巨。
说来也巧,三个基本省情正好对应三个空间:煤在地层深处,在我们脚下;文物在地面,在我们身边;而污染在天空,在我们头顶。我在调研中有个感受,大家对煤炭多有抱怨,对文化旅游引以骄傲,对环境污染非常担忧。但实际工作中似又相悖:对多有抱怨的事做得很多,对引以骄傲的事关注较少,对非常担忧的问题危机感不深。我有一种这样的隐忧:长此以往,污染成了我们的形象,文物成了我们的点缀,煤炭成了我们的怪圈。
四个多月来,随着对山西认识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也常令我沉到深深的思考中。我们不能习惯于无济于事的抱怨,不能醉心于盲目自大的骄傲,不能停留于无所作为的担忧。而应该致力于把地下的基础夯实,把身边的事情做好,把头顶的帽子摘掉。从全局和长远看,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永恒的主题不能成为永恒的难题。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山西经济发展中一个持久的难题。为什么说是持久的难题?因为我们这个永恒的主题中总是持续一个内容:改变畸重的产业结构。山西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畸重的产业结构,这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但在现实中,过分依赖资源,产业趋同、产品初级化、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仍然是全省范围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全省6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还在第二产业,大多仍是投在煤、电、冶、化这些重工业项目上。市县倾力推动的调产项目,大多还是资源型、初加工项目。许多地方为了尽快转变县域经济落后的状态,仍然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在这些领域。我在调研时看到,有的县刚拆了100立方米的小高炉,马上又上200立方米的,前期工作人财物力投入不少,很有可能又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
从全省看,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格局没有改变。全省三次产业的比例,2000年是9.7∶46.5∶43.8,2006年是5.8∶57.8∶36.4。六年间,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了11.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降低7.4个百分点。在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多年来始终占到了95%左右的份额。
这几年,我们在调整结构方面倾注的心血足够大,花费的精力足够多,但结构畸重仍然是调整的主题。当然有利益的吸引,有市场的规律,还有干部的素质。但最主要的还是人的观念,著名哲学家培根说:“怎么说是由知识决定的,怎么做是由习惯决定的。”如果我们的思维习惯不能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就难有大的成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步伐也就难以快起来。把我们山西的“重”,做成“重要”,而不能变成“沉重”,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永恒的主题,而不能变成永恒的难题。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决心和恒心。
社会事业、民生问题的欠账亟待解决。从全省来看,由于山西财力有限,也由于大量社会资本向能源原材料行业集聚,制约和影响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全省农业和服务业投资的比重,比中部其它省份低了15—25个百分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还不到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2%。
到各地调研,我总是要去看看小学、中学、卫生院、福利院,看到一些偏远农村孩子在简陋的条件下读书学习,看到一些山区缺医少药甚至一些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看到广大农民终生奉献却生活保障水平较低,我忧心忡忡。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山西科学和谐发展的短板。如何顺应人民群众盼发展、盼富裕、盼健康、盼公平、盼安定的期待和愿望,如何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创业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和文化需求问题,应当成为政府的最大职责。我们追求政绩,一定要把办好社会事业当作最长远的政绩,当作最为历史负责的政绩。作为政府官员,我们要在关注民生、关注农民、关注困难群体面前检验自己的良知。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一定要摆正。我始终认为:只有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才能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山西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摆脱落后局面、谋求加快发展,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公共事业、社会发展上多投入一些,根本还在于近年来国民经济和财税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是,谋求发展并不等于片面追求GDP增长、追求经济与产业规模总量。我们有的干部并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存在着先发展后规范或者先污染后治理等片面、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发展观念,导致了对环保问题的消极对待,也导致了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产量的盲目扩张,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种不计生态、社会成本的所谓快速发展是难以为继的,这已为先进国家和先行地区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在各地调研,看到不少地方常年处于烟霾的笼罩,听说有的地方少年儿童从小没有见过星星;看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听到有的地方因污染疾病高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面临威胁,我常惴惴不安。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非下大决心狠抓不可的地步了,这是山西省情所迫,地区长远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二)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考察我省时指出:“像山西这样的中部省份,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开拓进取。”总书记的讲话对我省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十分切合山西实际。山西要走出 “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以新的思想解放破除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必须把解放思想的成果变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新的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解放思想,有解放什么的问题,也有怎么解放的问题。解放什么?大家认识都很一致:计划经济的思想,小富即安的思想,封闭保守的意识,苦熬胜于苦干的习惯,太平官作风等等。但对我们来说,既要弄清解放什么,更要解决怎样解放的问题。空谈不能解放思想,蛮干不能解放思想,靠别人也不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质上,并不只是一个道理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知识问题、一个视野问题,就是要在深化实践中解放思想,在更新知识中解放思想,在开阔眼界中解放思想,用制度设计鼓励解放思想。我们要真正做到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地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突破;就是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就是要关注不同地区新的发展经验,要经常走出去学习兄弟省市加快科学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还要关注国际上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要认识到,在深化实践中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在更新知识中解放思想,需要勤奋;在开阔眼界中解放思想,需要虚心;用制度设计鼓励解放思想,需要透明。
我到山西时间不长,但深深感到,山西民风淳朴、百姓厚道。东西两山是革命老区,汾河两岸是老工业基地,“老”是财富,也往往容易成为包袱。反映在实践中就是一部分干部接受新鲜事物较慢,眼光不够开阔,工作效率不高;还有的缺乏市场意识,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为人先。历史上,崛起于明清之际的晋商,“纵横天下五百年,跨越欧亚三万里”,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这些市场经济需要的重要品格,也是历史上晋商成功的重要原因,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晋商的历史证明,虽然山西处于内陆省份,但这种地域特点是并非必然局限人们的视野,阻碍人们拓展发展的空间。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固化,加之我国改革开放的产业顺序是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能源原材料,作为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山西处在产业开放的最后环节,主导产业开放得晚,社会意识的开放就很难走到别人的前面。客观上种种复杂多变的原因,造成我们今天的眼界不够宽、胸怀不够广、气度不够大,缺乏走出去的自信和胆气。“知耻近乎勇”,我们不应把我们的历史、地域、人文特点作为今天思想不够解放的原因解释,并因此心安理得地固步自守,安于现状。要学习弘扬晋商精神,还要继承和发扬全省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培育出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勇于胜利、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有那么一股子“一争天下无难事”的锐气,重新找回我们人文传承和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的结合点。我认为,这个结合点就是要奋发有为,真抓实干。
解放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干部权力观问题。拥有公共权力就是要为人民做事,为人民谋福祉。就是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共产党的“官经”。总体上说,我省干部的精神状态是良好的,是奋发有为的。但我们也一定要防止把当官不做事,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中自得其乐、吃饱了混天黑。庸医误人,庸官误民。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在内心深处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民苦我忧、民贫我愧”自勉,以“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自励,为人民利益殚精竭虑。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就是让我们为人民做事。不作为就应当内心受到谴责,如芒在背,寝食不安。为人民做事要心到、力到、功夫到,一定要有“我要干、马上干、干就干好”的勤政意识。并且在制度设计上,鼓励干部干实事。
(三)
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通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各地在硬环境上都有了很大改善。现在的投资者则更多地看重一个地区的软环境,其中包括行政环境、司法环境、社会环境等等。而行政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最普遍,对公民和法人的影响最具体。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和感念之情,改进工作作风,优化行政环境。
应该说,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软环境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现实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几个月,我听到不少反映我们政府部门和机关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很多机关应办的事情,办起来也十分困难,推诿扯皮,不找熟人不办事,找了熟人乱办事。有人概括现在的行政服务是:“群众跑来跑去,文件转来转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议来议去,专家吵来吵去,最后是问题哪来哪去”。当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也可以看出群众对我们一些工作作风的不满意。要衡量一个地区的行政环境,不能光听汇报,不能光看材料,更重要的是运用撞击反射法,要看这个地区的企业和群众该办的事能不能办成,引来的项目能不能顺利推进。通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来评价地方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我们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薄弱环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提供规范高效的行政环境。
行政环境的主体是干部,干部的作风反映了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立竿见影的事要做,造福后人的基础性的工作更要做。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果我们不着眼于一个地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眼前的轰轰烈烈都可能是长远的遗患。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更加注重事关一个地区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全局利益的事。“只要大局做加法,需要局部做减法的事就做;只要大局做减法,即使局部可做加法的事也不做”,要全心全意为地区发展积累后劲,为人民生活造福,不断创造经得住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许多人向我提及右玉县的植树造林。右玉县在建国时森林覆盖率仅有0.3%,现在达到50%。五十多年来,右玉的十几任县委书记锲而不舍抓植树造林,把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我们做任何工作,看准了、选对了,就要像右玉县植树那样抓住不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李书记挖坑,王书记填坑”,若干年以后却江山依旧。
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切实搞好调查研究。我们提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调查研究是前提。不搞调查研究就谈不上求真务实。老一辈革命家曾说过:“要用90%的时间调研,10%的时间决策。”现在,有的同志作风较浮躁,“拍脑子、拍胸脯、拍屁股”,很多事靠经验决策,靠经验应对。或者连经验也没有,就是靠权力。调研的内涵有两个,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走、多看、多听;研究就是要把了解到的情况进行理性梳理、分析,上升到全局的、规律性的层面上理性把握。然后,落实到政策层面推动工作。只调查不研究,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凭感觉直观决策,在全局上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只研究不调查,就会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无的放矢,决策失误,错失良机。调查研究说透了,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实际联系理论。在这一点上,有的干部是自觉的,有的干部是不自觉的。
抓工作要特别关注操作层面,不能停留于一般号召,不能满足于发文开会,“上边开三天,下边一袋烟”。我们衡量一个地区干部的状况,就是要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贯彻中央精神和省里部署的能力和成效如何。比如,我们很多地方建了政务公开大厅和许多档次不低的公共设施,要研究到底如何提高这些设备的利用效率问题。又如,省直各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在基层设站建所,要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加强这些机构整合、信息联网、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问题,等等。
讲到干部的作风,矿难现场的情景总是浮现在眼前。我曾到左云、洪洞处理过两起矿难,父母妻女的哭声,工友同乡的泪水都让我感到心中的战栗。尤其是孩子的那种天真茫然的目光,让我感到揪心难安!每当这时,我的心里痛恨交加。痛这么多鲜活生命的消逝,痛这么多家庭的破碎……恨我们的工作没有到位,恨一些干部的贪婪、堕落和麻木……我省矿难频发,与我们产业结构和煤矿数量多有关,但如果我们已有的监管规定都落实了,很多的矿难特别是大的矿难是可以避免的。据调查,我省70%的矿难是责任事故。像洪洞12•5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矿主疯狂盗采达两年之久,有关部门数次下井竟然没有发现。年设计生产能力20多万吨的矿生产50多万吨,驻矿的监察员竟然熟视无睹!我们常说,干部的作风关乎效率、关乎发展、关乎形象……这都没错。但我们想过没有,干部的作风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一个家庭的前景,关乎一个孩子的幸福。想到这些,何以入眠、何以心安?
任何一项工作,无论方案多么完美,最后的环节还是落实。落不到实处,一切都是空谈。
(四)
**** Hidden Message ***** 想要学习领导的优秀工作报告,望全文展示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