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老秘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近期,我们组织专门班子调研新型工业化工作,全面了解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发展对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我老秘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老秘网县始终坚持“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主体是民营,主导是服务”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领跑战略,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今年1-9月,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15.53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1.15亿元,同比增长42%。通过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县“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1-9月,全县预计完成GDP89.6亿元,同比增长14.8%;完成财政总收入35583万元,同比增长23.92%。
(一)着力完善园区设施,搭建工业发展平台。着力加快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结,产业向园区集聚。重点建设了“三点一线”,“三点”即新塘经济开发区、大浦工业园、河西新区,“一线”即大浦——城关——新塘——石湾工业走廊。近年来,新塘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6亿元,面积拓展到4.96平方公里,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了金属冶炼、医药、制鞋制衣、土菜四大支柱产业。大浦工业园规划总面积19.82平方公里,按照建设“生态工业园”的目标将园区划分为冶金、化工、机械制造、高新科技、传统矿产业五大区域,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 亿元,初步形成了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化工三大产业集群。河西新区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2009年3月正式启动,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000万元,开工建设了兴衡西路、双园大道,落地在建项目4个,签约项目1个。目前,我老秘网县80%以上的工业企业集中在“三点一线”地区,形成了工业聚集效应。
(二)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发展速度。牢固树立“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科学发展就是抓大项目、好项目”的理念,充分利用衡阳市唯一的全省10个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重点县之一的优势,明确将机械加工、有色冶金、轻工电子、服装制鞋等产业作为承接产业的主攻方向,积极引进项目,加快工业发展步伐。近年来,成功引进了电子工业城、鸿伟鞋业、欣悦服饰、帅府水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宏祥玻璃、朝阳集团高效节能电机等一大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项目。当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95家,形成了机械制造、金属冶炼、化工医药、轻工陶瓷、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
(三)致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坚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线来抓,促进全县工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一是注重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的目标,大力引进与支柱产业配套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进一步拉长打粗产业链,提高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二是注重走自主创新之路。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把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作为自主创新的方向,支持企业成立自主研发中心,加大品牌创建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如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设有省级技术中心、上海研发办公室、美国技术开发办公室,累计研发新产品200余种,且80%以上都是自主设计开发,申报国家专利技术50多项,变量泵、冷却润滑系统模块化产品研发属国内首创,研发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注重走节能减排之路。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硬指标来考核、硬任务来完成。在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完善环保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对新上项目,注意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研究,严把环保准入关,坚决控制高污染项目上马。通过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做大做强了龙头骨干企业,2009年,年纳税上100万元的工业企业有18家,上1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有4家,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大力加强扶持引导,创优工业发展环境。实施“工业倍增”行动,通过加强扶持引导,计划从2010年至2012年,用3年时间使全县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达5亿元,工业项目招商引资达到50亿元。一是提供服务。全面推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制度,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组扶持部门,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扶持重点产业快速发展、集群发展。对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推行“县委特派员”制度,派驻懂经营、善管理的科级干部,充当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为企业发展提供零距离服务。同时,大力开展“优化环境服务企业年”活动,派出服务小组,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二是加强扶持。重点加强了资金、用地等方面的扶持。资金方面,今年,组织了两次银企合作对接签约大会,共签约项目108个,签约金额突破15亿元。用地方面,帮助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一次性解决用地500亩,全力打造湘泵城。三是优化企业周边环境。大力净化企业周边环境,对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强供地材、阻工闹事的不法行为,坚持露头就打,为企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湖南有色衡东氟化学有限公司4条年总产7.2万吨干法氟化铝生产线于2008年2月破土动工,2009年2月正式投产,其建设速度之快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老秘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新型工业化的推进速度。具体而言,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欠优。当前,资源型产品和普通加工产品较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精品较少,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还有,除了机械制造业外,金属冶炼业、化工业等行业大多属于高能耗型,对环保的要求也很高,很容易受到国家政策的调控和制约。即使是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引进了一批企业,但是沿海地区在产业转移、“腾笼换鸟”时,向内陆转移的大多是处于产业链低端、沿海地区已经饱和、或生产要素难以支持的产业和企业,引进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的企业不多。
(二)聚集效应不强。我老秘网县虽然形成了机械制造、金属冶炼、化工医药、轻工陶瓷、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但是产业链条偏短,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不够,各企业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聚集效应不强。
(三)企业规模偏小。全县没有1家年纳税上5000万元的企业,没有上市企业,没有全国名牌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企业规模相对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四)环保压力很大。我老秘网县大浦工业园创立初期,定位为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按照当时的环保准入条件,一些冶化企业陆续入驻园区。由于一些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渣料露天堆放,使铅、镉、砷、铬等重金属随雨水流入周边的农田、水塘,导致农作物受损事情时有发生。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因环境材夜思时有发生,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老秘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要立足县域实际情况,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切入点,大力发展高税收、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逐步淘汰粗放、原始、低级的产业,努力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重点项目为载体,民营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一是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确定一批行业带动能力强、规模和实力处于行业前列的工业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重点加以培育,引导社会资金向其集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对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倾斜、倾力扶持。在招商引资新上项目上采取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一抑一扬措施,提高准入门槛,限制高污染与高能耗的产业,推行更大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新兴产业落户衡东。同时,对传统落后产业进行产业转型,进一步整合资源,力促其转变成为低碳环保的新兴产业。
(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要进一步拉伸产业链条,发展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拉长“龙身”,壮大“龙骨”,形成“龙群”,打造产业集群。切实做好龙头企业与骨干企业的配套文章,立足机械制造、金属冶炼、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抓配套,针对薄弱环节开展定向招商,围绕产业上下游延伸、补充产业链,引进、做大配套产业,巩固和扩大产业集群,努力构建以优势产业、特色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引导相关联产业、上下游产业相对聚集,形成块状发展格局,降低物流成本,增强集聚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中,有意识地引进对拉长打粗产业链有促进作用的企业和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衡东工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做强旗舰企业。在扶持壮大企业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新的工业企业的引进落户,一手抓现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大做强旗舰企业。组织专门力量抓现有工业企业,每个规模企业都要确定一名县级领导实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全力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品牌产品,提升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对外宣传和推介衡东企业和企业产品,塑造企业形象,叫响企业品牌,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使企业随时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动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与应对措施,成为信息经济的受益者。同时,要着眼长远,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企业,借助外力,快速打造企业“航母”,增强企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四)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构建“两型社会”。要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切实抓好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严控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盲目扩张,进一步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落后产业转化成为低碳环保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促进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大力强化工业节能,积极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工作力度,实现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的双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