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基地建设及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高县是巴蜀历史上的茶叶原产地之一,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和出口红茶“川红”的故乡。现如今,茶业作为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富农增收的重要来源。经过多年努力,我老秘网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茶生产基地县”、“四川省第一批名优茶生产基地县”、“全国茶叶2009——2015年重点区域”、“全国优质绿茶生产区域”、“四川省政策着力培育的10个重点产茶县”。今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茶叶产业如何巩固好成效、保持好优势,确保茶业增效、茶农增收,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三化”显成效,高县茶业由大渐强
多年来,我老秘网县立足丘陵山区实际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山区茶叶经济带”建设,取得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显著成效。
坚持规模化发展,产业基地连片推进。按照“基地围绕路水建、路水围绕产业修”的原则,突出产业补缺,配套基础设施,全面推进现代茶业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茶叶产业带连片发展。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由2009年的15万亩增长到21.13万亩,建成万亩以上乡镇5个,茶叶专业村26个,茶业产值千万元村7个;全县规范化良种茶园12.8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15.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68万亩、有机茶叶基地3028亩,认证绿色食品茶叶8个、有机茶6个。
坚持标准化生产,产业品牌日渐响亮。我老秘网县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紧扣“科技、效益”的主题,坚持科技创新和加快产业标准化的步伐,实施了品牌战略,使得茶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基础建设方面,制定了高县现代茶业发展系列标准,推广了“四新”、“五良”配套。先后共培训茶农和业主12万人次,使茶树良种化率由52%增长到85%,产品无公害率达100%,产业科技含量大为提升。园区建设方面,建成了1个年出圃优质茶苗2亿株的茶树良繁基地和两个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万亩核心示范区。品牌建设方面,“早白尖”绿茶和川红“红茶”品牌日渐响亮,“早白尖”先后荣获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全国供销总社名牌产品”等荣誉;川红“红茶”荣获了第16、17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目前,高县茶业有四川省著名商标2个、四川省名牌产品2个、宜宾市知名商标3个。
坚持产业化经营,产业效益明显增强。我老秘网县依托8个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1个茶叶专合组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了全县5万余农户发展茶叶产业,共建了茶叶基地16万亩以上。全县88%的茶叶通过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促进了产销连接,茶叶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茶叶产量由2009年的4708吨增长到7265吨,产值由1.68亿元增长到4.53亿元,占全县种植业的47.12%,其中名优茶产量4138吨,产值4.2亿,所占比例分别为68.6%、85.5%,全县农民人均茶叶年收入达到了1150元,居种植业之首。茶叶产销两旺,价格平稳增长,形成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良好局面。
二、“四抓”谋未来,茶业发展再跨越
抓“基地”建设,夯实原料供给保障。把握好《高县茶叶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构建出专业化程度更高、特色更鲜明的茶业产业带,进一步强化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茶园改造提升。同时,在连片发展扩大规模上,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目前,基地规模以每年2—3万亩的速度推进,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将达到30万亩。在此基础上,我老秘网县还要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着力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力争把高县建设成为全省茶叶重要集散地、全国早茶产业中心和中国功夫红茶加工中心。
抓“龙头”培育,打造产业发展支点。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早白尖茶业”和“川红茶业集团”为核心,培育茶叶加工集群。积极引导、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实施品牌共享战略,拓展文化内涵、打造知名品牌的同时,加快全县茶叶品牌标准制定,引导品牌使用主体自觉按标准生产。逐步提高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占全县总量的比例,实现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递增率达30%以上,农户带动率80%以上,茶叶增收贡献值85%以上。
抓“市场”拓展,推进茶业高效发展。紧紧围绕“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发展茶业专合组织和培养茶业经纪人,完善利益联结方式,为茶农提供农资、信贷、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切实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一方面,依托好“早白尖”绿茶和“川红”红茶的品牌,使内外市场并举,实行高中低档配套。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开发出10个以上茶品(袋泡红茶、养生黑茶、快时尚红茶等)并推向市场,全面提升高县茶叶知名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积极打造“走茶马古道,观生态茶园;品高县早茶,悟中国茶道”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将我老秘网县茶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业有机结合,力争每年茶产业收入增加15%。
抓“带动”互促,促进茶农持续增收。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各茶业龙头、茶业专合组织、茶业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紧密的产销联系机制,通过“村企共建”、股份合作、反租倒包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农民的合作,共同建设基地,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确保农民在茶业发展中充分、长期的受益。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以保护价收购基地农产品,并在年终结算时向农民返还流通和加工增值利润,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力争到2015年,高县茶产业带动农户达到10万人,产值突破10个亿,实现全县农民人均茶叶收入翻番。
高县在现代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总结出一些经验,但希望更寄托于未来,我们将立足优势,借力发展,再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新辉煌。
每日一笑:对单身妹妹,我始终争取;对有夫之妇,我从未放弃;对十六岁以上女孩,我注意发掘;对小于十六的,要有战略性眼光
。
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重大误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