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创新突破的对策建议
一、宜宾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宜宾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山川秀美,人文厚重。境内山峦连绵起伏,叠韵耸翠;河川纵横交错,曲觞流韵:山川形胜,自然风光别有洞天。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丰瞻淳厚;地域物产独具特色,富饶丰美:人杰地灵,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其特有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所体现出来的资源禀赋不仅为宜宾旅游产业的现实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就目前而言,宜宾旅游产业业态发育相对成熟,已经开发的具有涵盖丰富人文内涵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的景区、景观多处,拥有蜀南竹海、兴文石海和李庄古镇和夕佳山民居AAAA级旅游景区4个,佛来山和西部竹石林AA级旅游景区2个;全市现有星级饭店30余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8家)、旅行社31家(一级3家、二级15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省级旅游骨干企业4家、星级农家乐97家、旅游汽车公司2家、旅游培训基地3个。初步建成了涵盖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旅游城镇、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商品、客运和旅游新业态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逐年稳步增长,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得到不断增强,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有所增加。二是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旅游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和优化,旅游消费市场得到不断巩固和拓展。三是旅游宣传营销模式和营销成效不断提升,宜宾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的影响显著扩大。四是旅游管理水平和行业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宜宾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五是旅游发展合力初步形成,在《宜宾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旅游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各区县、各旅游企业积极参与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宜宾旅游产业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客观现实
宜宾旅游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空前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现实挑战,审时度势,准确研判形势,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和严峻现实挑战,切实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作出正确决策,通过政策体制创新,充分发掘、优化、整合潜在的和现实的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的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宜宾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空前的历史机遇。宜宾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产业发展和产业分工不断深入和细化,为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发育和健全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样为旅游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说来,宜宾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1.扩大内需战略不断推进的市场机遇。宏观经济形势呈现出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速度放缓、增长平稳,收入分配制度在改革中不断趋于合理、中低收入增长较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鼓励消费、扩大内需已经成为经济新一轮增长发力的战略基点和动力源泉,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的现代服务业加以扶持培育,旅游消费能力的迅速提升和客源市场不断扩大,为旅游产业的成长发育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2.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的综合机遇。在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四川加快川南经济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格局逐渐打破、西部经济后发优势日益显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加快、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提速加力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3.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加速的现实机遇。宜宾位于成渝经济区中心区域和沿长江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地处成、渝、贵、昆四市“X”交通轴线上的交叉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港口”配套衔接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正在形成。新的交通格局的形成和不断优化对强化区域经济布局和生产力要素的整合和优化关系重大,为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商品市场,实现旅游产业大发展创造了客观的优越条件。
4.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的发展机遇。随着宜宾与省内兄弟市州及周边省市、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宜宾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具有开放性产业属性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
5.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的现实机遇。随着宜宾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历史进程的加速发展,产业的升级转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第三产业重要支撑的旅游产业,必然以其新兴服务业所特有的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禀赋和低消耗高附加值属性而占据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6.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深入的特殊机遇。市委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我老秘网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白酒之都,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与文化共生共融的旅游业,文化繁荣必将进一步丰富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提升旅游业品质,为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源泉。
(二)宜宾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宜宾旅游产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同样也存在着客观的不容回避的诸多问题和困难。既有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环境问题,也有产业成长过程中自身需要解决和突破的具体问题。
1.大旅游的观念有待进一步确立。一方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旅游产业发展放到与城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体现一个城市品质品味的高度去考量,没有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育成熟的标志去考量,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的认识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另一方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不足,对旅游消费市场中消费群体对旅游产品多样化消费需求认识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对旅游产业的要素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业态的发育成熟的关系认识不足,旅游产业要素发育不健全。
2.旅游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旅游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就宜宾目前而言,部分县、区尚未建立职能健全、责任明确的旅**政管理部门,市、区(县)旅游管理部门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布局规划尤其是在旅游综合协调、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交通配套、旅游市场整治及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话语权和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充分发挥。
3.旅游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尚未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由于在财政投入、税费减免、土地优先供应和市场准入、投融资等政策力度不够,没有能够真正形成在资源配置、资本和人才积聚的政策洼地效应和机制聚合效应,旅游产业政策没有能够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商业业态建设与构建旅游要素市场有机结合。
4.旅游产业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与宜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产业发展水平的结合不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山川风物和人文历史的区域性地方特色的结合上深度不够,旅游要素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商业业态及城市风貌建设结合不够,景点、景区规划建设长远性、整体关联性和特色差异性有待强化。
5.旅游产业业态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没有真正形成主题形象鲜明、文化概念突出、地域特色显著,高标准规划、高端化运作、集群式发展的国际化、现代化、品牌化的囊括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的旅游产业服务链,尤其在新兴的、高端的富有前瞻性和带动性的旅游业态上,如旅游研发、旅游不动产、新兴旅游制造业等,发展明显不足。
6.旅游市场开拓力度有待有一步加大。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旅游消费市场日益丰富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旅游产品包装、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各景点、景区缺乏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机制,合力开拓旅游市场的力度不够。
7.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随着国内外旅游产业业态和旅游消费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近年来宜宾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未能在资本投入、资源整合等要素市场上得到充分发挥,旅游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相对下降,在国内外旅游产业业态和旅游消费市场日益丰富,尤其是周边市州新景区景点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同质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的情况下,旅游产业发展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
三、实现宜宾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突破
要让旅游产业成为体现宜宾城市环境风貌和城市品位、品质的窗口行业,引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就必须在树立大旅游意识、切实转变旅游产业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在深化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一)树立大旅游意识,切实转变旅游产业发展观念。切实转变观念,就必须树立旅游产业不发展必然落后、发展速度跟不上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节奏同样是落后的危机意识,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此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升级转型。宜宾旅游资源禀赋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厚重,具有独特的旅游基础优势。但是由于旅游产业规划滞后、发展不足、层次不高,离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必须切实转变孤立、片面的就旅游抓旅游的落后观念,真正树立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三次产业总体布局、与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业态有机结合的产业发展意识。实践证明,现代产业的发展已经决定了任何产业都是与其他相关产业紧密相关的,单一的产业发展进步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效。要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与其他产业尤其是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高水平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整合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实现要素集聚的最优化和效能发挥的最大化;通过建树高品位高品质的旅游品牌,找准资源禀赋与旅游市场消费的最佳契合点,最大限度地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市场需求激活旅游产业发展的原生动力的终极目标;通过构建旅游业态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全方位拓展旅游消费市场,打造新的发展格局。
1.必须强化宜宾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意识。规划首先要立足区域互动及产业关联发展中定位准、起点高。要充分禀承大自然所赋予宜宾的独特山川人文优势,在景区、景点的规划上,做到各种旅游资源的有机有效整合,统一规划,在高水平的规划上让宜宾有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2.必须强化塑造宜宾旅游的品牌意识。旅游品牌是旅游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最好体现,宜宾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必须打造融入全国、走向海内外的旅游精品,必须形成具有国内外巨大影响的旅游产业集群。将长江第一城、五粮液酒海、蜀南竹海、兴文石海为核心的精品旅游打造成为知名景点、景区和线路。借助向家坝水电站成功蓄水成湖的契机,打造新的“高峡平湖”的特色旅游带,开发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以独特的自然风物与历史文化的有机契合为原动力整体提升全市旅游产品品味。
3.必须强化旅游业态多元发展的发展意识。围绕旅游消费市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加大旅游产品研发力度,在发展传统观光旅游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创意、生态养生、温泉疗养、山地度假、漂流体验、会展商务等新型旅游业态和产品,努力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和产品体系。
(二)创新旅游产业管理体制,释放旅游产业发展潜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暨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但事实上在生产力水平高速提升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上层建筑领域中的诸多因素往往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对具有显著的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特点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创新发展合力。坚持“壮旅”战略,把旅游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推动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旅游管理部门全面履行职能的水平,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谋划旅游业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做好产业规划、综合协调、行业指导、市场监管、政策研究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在健全全市区、县旅游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形成管理主体职责明确,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工作格局,一方面拓展深化市、区(县)旅游管理部门与市、区(县)宣传、发改、住建、交通、农业、林业和文化等部门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的编制规划、项目建设、和宣传营销等方面合作机制,进一步突显市、区(县)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产业发展上集合力量、整合资源的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在培育旅游产业发展主体上下功夫,在切实改变目前松散性的旅游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主体企业在打造旅游精品和市场营销方面发挥骨干作用,尤其是要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立足于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景区管理,真正实现管理与经营相分离。
2.不断创新人才资源理念,切实发挥人力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从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入手,立足长远注重人才培养,重点抓好市、区(县)高端旅**政管理人才培训,突出抓好紧缺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创新开展骨干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立足人才任用和引进,通过新兴旅游业态、重点旅游骨干企业和新兴旅游企业集聚并吸引各类旅游专业人才;立足引智借脑,在外聘专家担任宜宾旅游产业发展顾问的同时,邀请全国知名的旅游专家来宜宾开展培训和讲座。
3.不断加大旅游产业政策创新力度,努力营造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旅游产业政策创新力度,着力解决旅游产业融投资体制、旅游服务管理、服务设施完善等问题,推进行业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进一步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研究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旅**业管理部门与交通、住建、文化广电等单位的涉旅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加强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有效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和载体,形成宣传推介旅游的强大声势,不断提升宜宾旅游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三)提高旅游产业规划水平,整合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立足宜宾旅游资源禀赋特色,提高旅游产业规划水平,是有效整合旅游产业资源、最大限度积聚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前提和关键。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是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充分发挥市、区(县)旅游部门的主导作用,集合规划和文化、国土、交通、林业、农业、城建等部门,围绕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管理、旅游保障六大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搞好宜宾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各专门、专项规划,让旅游产业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产业发展水平同步协调,在有序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加速转变,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通过高水平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整合旅游产业发展的行政资源。切实增强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话语主导权和在资源管理、业态构建的主导地位,进一步修编完善《宜宾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进一步突显大旅游观念,在集合市级相关部门、省内外科研单位等方面的力量参与规划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切实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旅游要素建设,使交通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风貌规划和现代商业业态水平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要素需求。
2.通过高质量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整合旅游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通过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宜宾山川风物、历史人文遗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具一格的资源优势, 通过强化旅游景点、景区规划,将资源优势有效而充分地转化为旅游商品优势,使区域内旅游产品的丰富多样能够充分满足日益丰富并不断提升的旅游市场全方位多层次消费需求。
3.通过科学化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充分集聚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要素资源。通过科学化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彰显旅游产业作为知识、创意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高端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和完善有利于要素积聚的市场准入机制,构建新的产业发展平台,积极引导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人才、自然资源等市场要素资源的集中、集聚和有效整合。
(四)创新旅游产业融投资平台,实现宜宾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活力决定着资金的流向,反映了产业对资本的集聚吸纳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创新旅游产业融投资平台,是实现宜宾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突破的关键所在。
1.强化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旅游企业,是构建旅游产业融投资平台的基础。旅游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是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也决定着旅游企业能否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对资本要素的集聚。因此,努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壮大本土旅游企业,大力引进实力雄厚的外来旅游企业,鼓励和支持非旅企业、非公企业参与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服务,培育和形成一批经营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旅游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孵化培育一批中小旅游企业和新兴业态企业。大力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积极促进旅游媒体、旅游广告、旅游出版等企业发展,鼓励发展旅游与文化、农业、金融、电信、健康医疗等其他产业融合的各种新兴业态企业;积极引导组建综合性的旅游集团和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管理公司等专业化集团,让资源要素相对集中,企业经营集团化、规模化,提高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要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旅游开发力度,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旅游业。要强力推进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引进中旅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投资建设或设立分支机构,走出一条依托大企业大集团扩大客源、增加线路的便捷发展之路。
2.旅游形象的整体塑造和旅游品牌的全面提升是构建旅游产业融投资平台的必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宜宾旅游的独特优势,加强营销推介,积极扩大宜宾旅游对外影响力。把宜宾旅游主题形象做大做强,重要景区要研究与全市主题形象相协调的旅游形象口号,构建宜宾整体形象的旅游品牌体系。大力构建全方位的旅游促销网络。建立区域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规范有序的宣传促销机制。抢抓成渝经济区建设和川南经济区发展等重大机遇,加强与区域内外尤其是周边城市的联合营销,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和优势叠加。旅游景区要按照地域相邻、文化相同、条件相似的原则,加强横向联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促销宜宾旅游。努力拓展客源市场,加大旅游市场调研,对客源市场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导向,有针对性的拓展旅游市场。
3.推进融合发展,增强宜宾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创新旅游产业融投资平台的关键。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宜宾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景区打造、旅游城市风貌建设、旅游新产品宣传营销、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旅游服务水平提升和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注入文化元素,丰富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通过对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将文化融入到旅游规划开发、旅游产品、旅游商品中,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突出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要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品牌产品,推出一批民族风情浓郁、时代特色鲜明、具有现代文化风格和重大吸引力的旅游演艺产品,培育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和拳头产品。推进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坚持以旅游管理服务标准化提升旅游业软实力,以旅游软实力提升竞争力。要全力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努力在旅游服务功能设施、旅游保障要素、旅游服务提供等方面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实现旅游技术标准与旅游服务标准的良性互动发展。通过推进融合发展,增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其对资金、资本的集聚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