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的故事
标点符号不仅能帮助作者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起到表情达意,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的修辞作用。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与一位青年的“标点对话”,很有趣,也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不可替代作用。在一次宴会上,巴尔肯提议每人使用最简短的话写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到甚至可以作为死后的墓穴铭。此建议得到大家一致赞同,并各自苦思冥想,撰写起来。其中一位眉头不展的青年交给巴尔肯的是一篇奇怪的自传,自传通篇没有一个字,仅有三个标点符号: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一个句号。巴尔肯看后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向那青年,那青年神情凄然的说:“一阵子横冲直撞,考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听完解释巴儿肯非常感慨,略一沉思,便在自传下边也点了三个标点符号: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一个问号。接着巴儿肯对跟前这位自暴自弃,对前途丧失信心的青年解释道:“我这三个标点的意思是:青年时期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长前途无穷,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标点人生)
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一件轶事,也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不可忽视。一次,王尔德举行宴会,招待各界亲朋好友,而客人均已落座,唯独王尔德迟迟未到。在大家等的不耐烦时,王尔德才匆匆走进餐厅,因歉意解释道:“实在对不起,我在修改诗稿。”客人问他改动很大吧?他回答说:“其实改动并不大,但很有意义。”王尔德:“我删去了一个逗号,后来思考一下,又觉得不妥,便把它重新加了进去。”
还有一个作者不重视符号而引发的故事。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奥多尔·冯达诺作编辑的时候,收到过一位青年寄来的几首诗,并在附信中写到:“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大在乎的,请您帮我标上好了。”冯达诺立即把诗退回,并在退稿信中写到:“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来稿就请寄些标点符号来吧,诗由我自己来填好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