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大为讲稿:音乐、声音、心态
[主持人陈茵]:蒋大为老师的歌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是我们生命成长当中的一种印记。蒋大为老师是我们中国最著名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男高音歌唱家,是大陆歌坛的一棵长青树。他创造了一种科学的民族唱法叫“中国唱法”,从艺40多年来演艺和创作的歌曲多达上千首,为我们上百部的影视作品配唱主题歌和插曲。其中很多歌曲是脍炙人口、广泛流传,久唱不衰。比如说《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敢问路在何方》、《北国之春》、《驼铃》等等。今天蒋大为老师作为我们第200期主讲嘉宾,将要和我们分享一下《音乐、声音、心态》的讲座,有请蒋大为老师,交给您。
[蒋大为]:谢谢大家,非常高兴,来过珠海多次了,很荣幸能够参加第200期大讲堂,很有意义,在我一生当中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也没有想到来这么多朋友。我比较闭塞,我以为就是和领导聊聊天,结果来了这么多人。本来上次我来参加咱们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的时候,见到李书记和几位领导,我们吃饭聊天我说我在党校讲课讲声音,给一些领导干部讲怎么发声,李书记就说那你来给我们讲讲,秘书长就给我抓住了,我还真不知道是这么隆重这么大型的一个事情。
很抱歉,我昨天晚上在长春,那边挺冷,我还来得及到老秘网换衣服,怕耽误大家时间,领导说这衣服挺好看,那就这样吧。
昨天是吉林省委省政府颁奖,我去年在“唱响中国”写了一首歌《最美的歌唱给妈妈》,去年获奖,今年又获“五个一工程奖”,所以昨天我在长春参加一个颁奖晚会,今天早上8点的飞机,长春还没有直接到珠海的飞机,后来秘书长让我先到广州,他们开车去广州接我,都算好时间了,12点多下飞机,两个小时的路程到珠海,正好。他算的很准,但是我没有时间换衣服,我只能就这样了。好在今天是讲堂,不是演出,我也不化妆也不穿西装,随意一点,讲起来更轻松一些。
我讲的大家也知道,我们平常在音乐学院讲得多数是唱歌,后来慢慢也是偶然的机会,我去一些国家机关像外交部演出,谈到声音的问题。特别是和一些领导吃饭坐一起就讲关于声音的问题,好象还没有一本专门的书或是课程讲人说话的声音。我们多数看到的书都是讲内容,怎么表达,怎么引用唐诗宋词古句绝句来表达一些内容。真正人讲话的声音,到底怎么样去理解它,还没有专门的人写这些东西。
后来我是从唱歌当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发现了一些现象,我们都是讲科学嘛。其实后来我发现,人讲话的声音(不是你讲话的内容)就是一张名片。什么名片呢?一般一看名片有职务、单位、地址等等。有经验的人一听你的讲话,你的声音当中有您的年龄、健康、文化、性格包括有你的爱好,甚至你的职业都有了。后来我就写成了提纲,这个月的15号刚刚在中央党校讲了一课,上半年在清华大学、在中山大学也是讲这个。有领导说,我们说话一个是不好听,一个就是讲话讲一会儿就开始哑嗓子。像你们唱歌的人台上一唱两个小时,二十来首歌你们也不哑,为什么?就是有一个科学的发声。因为我说心里话没有想到来这么多都来听的,所以我这个内容稍微调整一下,有一点和大家兴趣有关系的,这个话题休闲一点,不要把它整的太严肃,也不叫讲课,就是把我的一些观点、看法,我在唱歌当中提出一个观点叫“中国唱法”,我们讲科学,实际上我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唱法”,我们这个唱法不叫民歌了,真正民歌的叫法有一个标题叫“原生态”,实际上歌唱没有原生态唱法,过去有一个名词叫做民族民间唱法,比如说蒙古族的长调很好听,就是这个民族的一个唱法。化作原生态就是天然的自然的东西。实际我们的行为艺术,包括讲话都是后天的。如果把民歌都叫原生态,那我们人都是原生态,人讲话都是原生态了。我们讲话都是跟爸爸妈妈咿咿呀呀学过来的。所以我说我们这种唱法,原生态叫民族民间了,我们还叫民歌就分不开了。实际上我们这种唱法就是发展了,把民族民间的、戏剧、曲艺、国外西洋的东西都结合在一起了,成为一种“当代的艺术歌曲唱法”,我们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西游记》都不是民歌了,都是艺术唱法创造出来的歌曲了。
可能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我认为我们这种唱法叫做“当代的艺术歌曲唱法”,不应该叫民族唱法。所以我解释一下主持人说的“中国唱法”,我们应该叫做“中国唱法”。有人说为什么你自己提出来叫中国唱法,应该让外国人去说。我说凭什么我们自己不敢提出来命名叫中国唱法,还叫外国人说呢?我们到意大利学唱歌我们叫“意大利唱法”;我们到德国去学习留学那叫德国学派。德国有歌剧、意大利有歌剧、俄罗斯也有歌剧,人家有自己的学派。我们中国也有学派,你要唱《白毛女》、《洪湖水浪打浪》,就是得按中国的唱法来,你要按洋的方式唱出来那就是不伦不类了。
如果是真正把它作为一种艺术,那就是有标准了。我认为构成一种唱法有四个条件。
第一是语言。
第二是科学的发声方法。
第三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情感。
第四就是风格。
我有语言、有唱法、有情感、有风格,就构成了一种学派。我们到意大利留学,唱意大利歌剧,得有准确的意大利语和语感,还得有意大利的发声方法、意大利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和意大利的风格,才可以唱出意大利的歌剧和意大利的味道。唱中国的歌必须是准确的中国的语言、中国的科学发声方法、中国人的情感,还必须是中国人自己的风格,你不能唱得不伦不类。这就是我提出为什么说我们应该叫“中国唱法”,或者是叫“当代的艺术歌曲唱法”。
我提出了以后,当时很多专家支持我这个观点,包括中国的民族歌剧,将来如果要发展民族歌剧,必须发扬自己的唱法,用自己的唱法去表达,才是中国人的情感,才是中国人的歌。
现在有一些新的歌剧,花了很多钱大家也不爱看,为什么呢?都是美声去唱中国新创作的歌剧。《秦始皇》这是中国人,用美声唱,我们都看不惯!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是看《江姐》、《白毛女》、《洪湖赤卫队》。这就是一种民族的美,民族的一种文化。意大利歌剧好是好,《图兰朵》、《茶花女》是那个时代产生的作品,如果是现在,洋人也写不出《图兰朵》、《茶花女》了,我们干吗还非要去追随,要写出中国的《茶花女》呢?不是那个时代了!外国人现在也唱“清歌剧”了。
现在排练很多新的歌剧花了很多钱、用了很多力量,结果演不了一两场,没有多少人看,看的也都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捧场的,真正去欣赏的我看不多,像办一个音乐会基本都是亲朋好友去捧场,这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话题开始我先解释主持人说的“中国唱法”,很多人不太理解说中国唱法怎么去理解,我觉得就是四点:
中国的语言,科学的唱法、中国人的情感,是我们民族的风格味道,这就是中国唱法。任何一个外国人像唱京剧一样,要字正腔圆的京白才可以唱出京剧的味道,要唱好中国歌必须要字正腔圆的唱。老外也唱中国歌,大家喜欢是觉得好玩,也没有觉得唱得怎么怎么好,恐怕我们心里也不会觉得他唱的多好,只是觉得老外把这首歌唱成这样也不容易了。所以我当时提出中国唱法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我们有众多的民族的声乐艺术家,去研究、发展、丰富自己的民族唱法,到了这个时代,我觉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唱法和理论了,所以我提出了这个概念。有人说也可以叫我们学院派的唱法,也可以这么理解。现在学校里面教的民族唱法基本是按照这个套路教的。
回到主题,今天我想讲这么几个小问题。
一是歌曲的欣赏。一个是声音。什么叫好声音?我们从生活的角度、艺术的角度、娱乐的角度,其实好声音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再一个就是人的心态和声音是什么关系?我刚才讲了人的声音就是一张名片,我们听了这个声音,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翻曾国藩写的《冰鉴》这是一本相书,人的面相、手相、动作都代表了人的心态和品德。很多的相书里面不讲声音,这本书里面讲了一段声音鉴别人,听到这个人的声音可以鉴别出这个人能否当将军当英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的声音当中体现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心态。一会儿我也讲讲这方面的东西。
然后再讲讲,因为我讲这种课是怎么发起的呢?很多领导说我们讲话时间长了就哑,为什么要哑?还有一些为什么唱不上去高音?到底我们的心态、语音、声音和唱歌这一系列到底是什么关系?我想就我自己的理解跟大家讲讲。
然后我再把我训练的方法,怎么样让自己的声音更有磁性、明亮、更有魅力、更好听、更持久,我再教给大家一点简单的法。其实一个好的人的声音,对人的健康很有关系。我也专门讲过声音和健康的课。也是一次有意思的经历。我有一次参加一个保健品牌的卫生讲座,请了几个中国很有名的医学专家,前面一共两个小时,他们一个半小时讲座,我后面唱几首歌就完了。都是老头老太太,结果这些老人家天天看电视都懂,一看谁讲养生堂讲健康,他们都说得清楚极了,老头老太太听了半个小时就递条子说不听了,要听蒋大为唱。讲课的老专家没办法了不讲了,半个小时就下来了,还有一个半小时,主办方说蒋老师,你上去唱吧。我说我一个人也不能唱一个半小时,那多累啊!我说我的任务就是三首歌给大家高兴,主要还是前面的专家给老人家讲怎么保健注意健康。
我上去一看,时间这么长,光唱很累,我就给老人家们讲唱歌,怎么发声,唱歌和健康的关系。你们看我了吗,我今年66岁了,脸上都不长皱纹,为什么?因为我爱唱歌。
我通过这么一个偶然的机遇,我也发现了唱歌和健康和心态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想出一个好的声音,其实一会儿我要讲这个问题,要有良好的心态。
我先讲第一个小问题,很多朋友一听说蒋大为就觉得他就是唱歌的,就是来听歌来了。这个月的15号晚上7:40我在中央党校给中青班、博士班、硕士班讲声音和心态的关系,怎么讲声音好听、持久。现在干部年轻化了,这些领导干部兴趣多元化,我经常接触一些年轻的领导,县长、市长写歌让我来唱,或是写一首歌词拿过来让我谱他唱。我后来发现很多领导朋友喜欢写,但不是太有经验。我先讲一点怎么去欣赏歌曲。
大家都喜欢唱歌曲,但是我自己也写词写曲也唱。我就把窍门告诉大家,我们一般讲唱歌是二度创作,实际我把唱歌叫三度创作,歌词是第一度,曲子是第二度,唱才是第三度。一首好的歌一定是非常好的词,但是大家注意的往往是旋律,就觉得这首歌好听,但是没有注意旋律。其实凡是一首好歌歌词是重要的,歌词是歌曲的基础。一首好的歌词不光内容好,词当中就有节奏有旋律,就决定了这首歌的旋律和节奏好听不好听。
比如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大家觉得好听,你念念这首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本身就有了高低节奏,你不能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只有范伟这么说,范伟版的歌他改成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它本身就不符合汉语的逻辑,所以它旋律出问题。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山歌好比春江水》、《你从雪山走来》,跟说话是一样的,往往有的人写的歌不好听,就是他违背了这个逻辑。像“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就跟说话是一个节奏,一定的重音,逻辑是一样的。我本身也是业余写歌的,我天天唱歌,最高的时候一天录12首新歌。当年唱歌没有现在这种高科技的电子设备,现在的设备高级到什么程度呢?你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拼,不会唱歌都可以拼出来。以前我们录音不行,很传统,搞音乐的老同志可能知道,乐队、唱歌的谁也不能错,一遍弹成。那时候是大磁带最多用剪刀剪一刀、两刀,,还是高级录音师才行,一般录音师剪不准,差一点都不行。我一天最多录12首,当时在沈阳电台,每周上班6天,星期六晚上下了班坐火车到沈阳,到沈阳是早上7点,吃完早饭就进录音棚,一天录12首歌,晚上坐火车回来北京,录一首歌5块钱。
我唱到现在为什么会唱歌会写歌呢?我积累的多。千百首歌我都唱下来了,光词曲我唱了多少?就有点经验了。我不是对专业讲作曲系的,我发现很多人有这个兴趣。我在清华大学班讲完了以后,在党校讲完了以后,好几个年轻的领导就给我发信息,当天晚上写一首歌词就发过来了,说您看看这样行不行?其实这个东西不难,歌曲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你想怎么样,你唱家唱母亲父亲都可以,你就表达出来,只要文字流畅,表达得准确。
还有一点,歌词和诗词不一样。诗词可以加注解,歌词不行,歌词就需要一听就听懂了,也不用看字幕,一听就可以听懂。诗词可以注解成一篇文章,歌词就不行了。所以大家在听歌的时候你们注意,背歌也好,听歌也好,都有这种规律,就是按照语言逻辑来写的东西。如果大家有兴趣了,你们试试看,拿一首歌词先念,我写歌就先念,“你从雪山走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等,本身就有节奏,音律高低都有。我这首《最美的歌献给妈妈》就是这样的。现在很多歌为什么流行的少?很难唱,又长。以前的歌你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3分钟多一点,那时候就算是长的歌了,《骏马奔驰保边疆》才不到两分钟,《牡丹之歌》也不到三分钟,那时候就是一首歌了。现在得4分钟,甚至5分钟,这一句反复磨叨磨叨,非得磨叨到4分钟以上,好象这才叫歌,不到点不结束,像计时收费一样,非得一句反复反复。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那么复杂,我写这首歌的时候就想简单一点,大家一听就会,别写那么复杂,所以这首歌我就用了民谣体,四句一段。民谣体都比较简单,像“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毡房,都要回头流连的张望”。这就是一段,这就是民谣体。你看那么多老的民歌,像《康定情歌》、《遥远的地方》大家都会唱,为什么呢?几句词,很简单,大家就记住了。现在很多歌像政治文章一样,口号一大堆,音还特别高,只能参加比赛用,就没法流行起来。
我现在写歌就是尽量简单一点,两头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词简短一点,让大家都可以唱。去年是建党的90周年,我写了一首歌也是老长了,我后来突然改变了观念了,就写了《最美的歌献给妈妈》,因为母亲是最伟大的,党也是伟大的,祖国也是伟大的,所以我们把党、祖国都叫母亲,很简单,都是白话,没有想到这首歌就获奖了。包括我的《骏马奔驰保边疆》,我写完以后都不觉得这是歌,就像顺口溜,就四句。当时写这首歌的背景是什么时候呢?是自卫反击战那时候,当时我们在国外不能唱这个歌。我回来的路上,我在内蒙古当过三个月的骑兵,我就想军民鱼水情嘛,顺口一句“骏马奔驰…”,一会儿二十分钟就写完了,没有想到一唱还成名了,成了经典民歌保留歌曲了。
我说是个笑话,但是有它的道理。包括我们唱的很多外国歌,包括《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都简单,这样的歌有生命力,群众容易流传。所以我写的这首《最美的歌献给妈妈》就四句话,“妈妈妈妈亲爱的妈妈,是你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是你领我走上光明的人生路,是你叫我长大要听党的话”。就四句就可以了,很简单,往往歌词你用得妙用得准就成了。没有那么复杂的东西,我也不是专功写词也不是专功写曲的,就是一个有经验的人,就这样成功了。
为什么一开始说歌呢?不谈理论深的东西,什么音乐,什么这性那性的,这对于现在来说,大家也不用去探讨,大家喜欢、开心就行了。好歌大家都唱,不好的大家都不太听。这不需要高深的理论,教给大家就是一个窍门。如果大家喜欢写歌的话,想写,就是这么简单,不用写得太复杂,写完了歌词就念念,旋律就出来了。当然我讲的不是书本的东西,我全部都是凭经验,把这点经验告诉大家。
旋律,像我说的是个唱的问题。现在都在流行“好声音”,什么叫好声音?现在大家从娱乐的角度来讲,现在的“好声音”很火爆,都在唱。但是从唱歌的专业角度,可能今天来的听众朋友都比较喜欢这种民歌、艺术歌曲多一点,年龄比较偏大一点。
其实我认为一个好的声音,它有三个方面。这个声音好与不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什么声音是最好的?什么声音是不好的?声音的好与不好,是随着你的心态,随着你此时此地的心情、心态变化的。所以我把它总结成三种:
第一,往往我们唱歌的人讲究的声音是一种物理的标准,在学校天天吊嗓子练声。就是从科学的角度把声音练得有弹性、明亮、通畅、集中、有音色、好听、有位置等等,这是一种物理的标准。实际上人是有情感的,听歌有情感的标准,这个声音有没有情有没有表达能力。我们这个歌好听不好听往往受情感的影响。
举个例子,唱白毛女,杨白劳死了,喜儿扑到爹身上,“霎时间天昏地暗,爹爹爹爹你死得惨”,那时候我们听老师唱的非常感人,眼泪都要出来了。他这时候不完全是唱,他是喊。爹都死了,你还唱啥,那你喊吧,喊的感情是对的。音乐本身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是用一种表达的形式、载体表达我的情感。真正的唱歌需要两个结合,既有物理的标准又有情感的标准,才结合成一个艺术标准。
在舞台上不能说哭得都不出声,都哑了,那就不叫唱歌,情感是很对,但是没有声了我听什么啊,还得有声。这就是要求你既有高超的技巧,还能表达情感,这种声音我认为大家听得就认为比较好。既有一个好听的声音,还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要把你的情感表达准确,让观众接受,这样的声音我认为比较(好)。我从唱歌的角度,不是从娱乐的角度。从娱乐的角度你喊就行了,不用管别人受得了受不了,你高兴了就行。但是从艺术的角度,唱歌的角度,要有技术,要有情感。
说到艺术这个概念,多说两句。其实我老是说,艺术的东西和技术是两个概念,往往我们说唱歌是艺术,对,唱歌是艺术。但是你要是能到了唱歌从技术到艺术这个过程,不是那么简单的。往往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停留在技术上。他是技术不是艺术。从技术到艺术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是什么?是思想是文化是个性。如果你说我技术好,我唱歌高低什么全都有,但是你能不能感人、能不能形成你的风格,能不能形成艺术的魅力?我们就说声音好,但是听完了不想再听第二首了,或是听了一半就不想再听了,那只是讲技术,真正的艺术是一种魅力,是一种内涵,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思想。当你有了思想有了观点有了你自己的表达形式,你才能有个性,否则的话就是一种模仿。
我上次也谈到这个观点,我们现在在声乐上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模仿。我上次在空政歌舞团有一个学生叫刘洪刚(音译)当了歌队的队长了。让我去讲课,我一看这些孩子都挺熟,我说这个课不好讲,我讲个概念问题,不过这个标题有点吓人,因为你们都是研究生什么毕业的,你们什么都会。我就讲一个概念,我说我的标题叫“你们为什么出不了名”。这个标题把他们都吓着了,说哪儿有讲这个课的?我说你们为什么都着急出名,为什么都出不了名?因为你们没有个性。我们现在存在一种模仿的概念,不是模仿张三李四,是在模仿一种概念。美声也是多种多样的,你听世界三大男高音,三个人是三种唱法,三种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
现在学院派有一个“混声唱法”,我说这个我同意,但是怎么混?什么叫混声?是真假声混用,真声在哪里?你没有练过真声,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声是什么样。往往唱张三就像张三,唱李四就像李四认为就对了。每个人都像自己长的脸一样,每个人的声音都不一样的,一样就错了。模仿是对的,但是你可以模仿这种概念、状态、感觉,但是要出自己的声。
这一段时间我们出的歌手少,从通俗、民歌、美声也好,好象没有出什么新人,也没有出什么作品。现在我们流行一句话叫做“千人一声”,特别是民族唱法当中的千人一声。在青歌赛当中大家说到这个观点,就是看脸不一样,一听声音都一样。
中央电视台闹过这个笑话,八个女孩子唱一首歌,一个人一句,唱完了再录像,结果都听不出来哪一句是自己唱的。现在有一些东西缺乏个性,可能在座的也有很多做老师的,我给老师一个建议,我有一个概念,我们教学应该是开发式的而不是模拟式的,怎么理解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非常好的乐器,可能每个人的声音、音色都不一样,比如说我这是二胡,他那是琵琶,他是扬琴、他是提琴,都是很好的乐器。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功能?开发。第一开发乐器,你把这个乐器一定要开发成最好、最精良。比如说我是一个二胡,你把我一定要做到最精良、最优秀的二胡,然后你教我怎么拉二胡,这就是我认为老师的功能,开发式,不应该是模拟式。模拟式是什么概念呢?来料加工,流水作业,来木头了都是二胡,来金属了都做长笛,所以没法不“千人一声”。
模拟式就是刚才说的你唱蒋大为的歌就是模仿蒋大为的声音,唱张三的歌就模仿张三的声音,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你应该唱他的歌就要唱出你的声音、你的味道,这才是唱歌,否则就是模仿秀,我在音乐学院跟他们开玩笑,你们是高级模仿秀,这是在国家开办的高级学府由高级教授领着你们模仿洋人,唱了一辈子,自己什么声都不知道了。
一定要开发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声音是什么呢?最简单的就是你的讲话。你讲话的声音,是你自己的声音。我们为什么大家在聊天,你就是一边干活你背对着人,你都知道这是谁讲话,都错不了号,就是因为你这个记忆里每个人的音色是不一样的,如果音色都是一样的,你就分不出来哥哥姐姐妹妹了。
所以在歌唱当中,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你的真声,讲话的声音就是你的声音。我刚才讲了一句话,叫“声音就是人的一张名片”。其实我们讲话的声音当中,我刚才也讲了,有你的年龄,年轻的人讲话亮堂、清秀、秀气,男孩子女孩子讲话一听就知道是年轻人讲话。年纪大的人就容易苍老、浑厚,甚至沙哑。健康的人就有力量,声如洪钟,不健康的人就有气无力,这是对声音的一种描写。其实人的声音当中有你的健康,有你的职业,有你的文化,有你的性格,有你的修养,都在这里。
我举几个小例子分析。比如说现在电影影视作品当中,实际上把声音和人的职业、心态都艺术化了。比如说我们一看电影,不用看画面,一听人讲话,这肯定是好人,声音就是好人,对吧?一听那个,这种怪里怪气的肯定是叛徒汉奸之类的。太监就不用说了,一听就知道,这个职业和性格。你的心态是健康的,你讲的话就很自然、很舒服、很坦然。如果心态是龌龊的,你出来的声音都会不健康。所以我们圈里人开玩笑,有人唱歌说不好听,有人是嗲声嗲气的,有人是贱声贱气的,或者他是这种人,或者他是这种心态,或者他就是这种审美,他认为这是美的,恰恰这种声音不健康的。
所以我们训练声音的时候,因为今天有录像,我不敢说太深太多了。有一些具体的例子,我怕大家到时候对号入座了,怪我。很多声音是心态决定的,所以我要求在你们讲话也好,说话也好,唱歌也好,心态一定要放松的,快乐的,一种松驰的心情。
说到这里,我讲几个概念。刚才我跟领导也谈这个概念,为什么我当初这个话题这个课的起源,就是让大家声音怎么洪亮怎么结实怎么有磁性有魅力,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持久。
我先讲持久的问题。有的领导说为什么我讲话讲一会儿就开始哑嗓子了。其实呢,是我们的概念问题。怎么理解呢?我们讲话是一个组合运用,比如说“你好吗?”,从汉语拼音分解,这是一个组合动作,不是一个动作,而且是唇齿舌喉胸气各个方面配合,为什么我们讲话讲讲就哑就累了呢?因为你的误区在于你认为我一讲话就是在喉咙,认为讲话唱歌都是喉咙的事,错了。其实讲话是一个全身运动。你们在家里打牌的时候玩一天都不哑嗓子的,说一天笑闹都不哑嗓子的,因为你没有负担,你自然,你松驰所以就没有事。当一上台一做报告了,我就想说得响说得亮,就往喉咙上加劲,其实喉咙只是发声器官当中一个小部分。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声音的传播不是靠你喉咙使劲不使劲传播,是靠共鸣靠空气传播。当你讲话没有亮度的时候,你再使劲也喊不出来,没有那个亮度,空气不振动。如果把人放在真空里面,再使劲喊外边都听不到,因为没有空气传播。我们讲话有一个窍门,不一定非得大声讲,但一定要讲得有亮度,产生共振了,声音就传远了。而不是说在喉咙上使劲。
我们一讲话就是“同志们,你们好,大家辛苦了!”老是喉咙一个地方使劲能不累吗?十个人抬一个东西大家都不累,你让一个人扛肯定累。老是压在嗓子上,它就累了。
**** Hidden Message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