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干部 发表于 2012-11-12 14:17:12

新秘书的烦恼

“领导秘书这个岗位,是一条仕途通达的捷径。”县农业局办公室陈主任端起酒杯,敬了发贵一满杯酒,并豪爽地一口气喝完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在发贵眼中,陈主任是个久经世事的人。快50岁了,虽说是只有初中文化,可他坐在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四平八稳的,迎来送往多年,上级领导对此很是满意。

这句话怎么听起来这么熟呀?哦,对了!今天县委组织部干部科的同学和自己通电话时也这么说了一句。发贵一想到这句话,心里有些兴奋,确实十分受用。平常滴酒不沾的他端起酒杯脖子一仰,也跟着一口见底,几杯下来,顿时感觉两颊烧烫,天旋地转······

在如今提倡干部年轻化、高学历的形势下,发贵,一个重点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县农业局参加工作几年来,非但不受领导青睐,局领导反而对他有了这样的评价:书呆子气重了点,不够成熟!

县里新调来一个副书记。县有关部门物色副书记的秘书时,发贵时来运转,进入了考察部门的视线。

发贵在校时就在学生刊物上经常发表文章,学生党员,在县农业局工作数年,也算是有了基层工作经历,业余时间勤奋写作,有不少散文、诗歌见报,可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这样的同志应该放在领导身边锻炼锻炼。县有关部门考察时这样认为。

发贵的调动很突然。

发贵还未正式到县委办报到,现在县委组织部干部科工作的同学就打来了电话,进行了一段“非正式谈话”。他感叹发贵前些年的时运不佳,怀才不遇,对发贵的此次转岗表示祝贺,用他们组织部门惯用的谈话方式和发贵在电话中扯了几句后,该同学最后交代发贵,这次挪了位,一定要抓住机遇,好好表现,领导身边的人,总之一个字,要“活!” 看看前几任的县领导秘书,现在哪个不是人五人六的,名字后面打了括弧,职务带了“长”,掌控一方,独挡一面。

组织部的同学着实为发贵出谋献策。该同学还透露,新上任的副书记以前也是秘书出身,目前还是市委组织部的重点考察对象,是大家看好的“绩优股”。老同学这番交底、嘱托令发贵心里不由得一阵热腾。他暗下决心,要以此为契机,干出一番成绩来回报领导们的赏识器重。

给领导当秘书工作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跟副书记第一次乘车外出,发贵就掉了“链子” 。

新来的副书记姓王。那天王副书记要下乡,一上班县委办就通知了发贵。发贵将两份头天草拟的文件交给县委办打字室后,就来到县委小车库叫上小车司机,把小车开到了县委办公楼下。

不多时,王副书记就夹着公文包下楼了。

一般领导坐车,都是秘书必恭必敬的打开车门迎候。发贵虽然此事做得少,但在地方工作几年,看也看熟了。

他为王副书记打开了小车前排副驾驶位置的车门,王副书记却象没看见似的,自个打开后座车门径直而入。发贵顿时一楞。潜意识里,工作人员陪同领导外出,领导都是在小车前排的副驾驶位置正襟危坐、绝尘而去的,前排位置是大家公认的领导专座。王副书记一上车就坐到了后排,发贵如果再同领导并列坐在后排,显然有些不妥;秘书坐在前排副驾驶位置,合适吗?······发贵发愣的当儿王副书记说了话:“走吧!”

发贵赶紧为后排关上车门,自己坐在了前排位置。

在车上,发贵想和王副书记说说话,但又没什么话题,等想到话题,通过车头的后视镜看到王副书记闭目养神的样子,发贵又不忍打搅。自己最近柳暗花明找到了点自信,可是第一次和领导同车外出,一大早为领导开个车这类小事都没搞准,又在领导面前发了会楞,显得笨手笨脚的,领导会在意吗?初次印象很重要的。内心活动一多,思想斗争一复杂,发贵觉得胸口有些闷,硬是有些别扭,就摇下了车窗玻璃,吹点风进来想必可以掩饰一下自己的尴尬。王副书记又象是挺随意地说了句:车里开了空调。发贵赶紧又将车窗玻璃摇了上去。

和领导第一次外出的工作内容,发贵后来是没有什么印象了,王副书记坐车习惯坐后排这一条,发贵可是牢牢地记住了。

慢慢的,发贵有些“进入情况”。比方陪同王副书记外出,上车前,发贵一般都是积极主动地先帮王副书记拿着公文包,再恰到好处地、及时地、轻重适中地为领导开关车门,王副书记上下车时,发贵一边还不忘腾出一只手,护在车门上方,这样显得更加尊重领导。这招是跟县长的秘书学的。

按道理,领导的个别习惯摸清了,以后就不应该出现什么问题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一次和领导乘车下乡时,发贵再次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够成熟。”

那天和王副书记一同乘车的除了发贵,还有县委宣传部的钱副部长。在两位领导上车前,发贵照例守候在小车边上,耐心地等候着领导们从县委办大楼出来。

**** Hidden Message *****
是夜,发贵挑灯疾书。写着写着,发贵又楞了,王副书记提纲中有这么一个内容“身先士卒革除‘官本位’意识,带头扭转机关作风。”怎么写呢?从哪个角度反映?发贵的书呆子习气又来了····· 作者:王涛

方祎峰 发表于 2017-6-29 11:46:58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把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结合起来,把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这样的香港,才能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潮流中,找准自己的角色,才能在今天的世界格局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求思不惑 发表于 2017-2-16 10:15:50

好处地、及时地、轻重适中地为领导开关车门,王副书记上下车时,发贵一边还不忘腾出一只手,护在车门上方,这样显得更加尊重领导。这招是跟县长的秘书学的。8 x, q3 ^' |7 t# W
) ~9 g4 Y& ]. T$ c7 C/ m. E
按道理,领导的个别习惯摸清了,以后就不应该出现什么问题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一次和领导乘车下乡时,发贵再次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够成熟。”
6 M3 E% }' Y2 V; A( g5 ~. C
那天和王副书记一同乘车的除了发

路人岛~渔夫 发表于 2021-9-17 23:09:35

慢慢的,发贵有些“进入情况”。比方陪同王副书记外出,上车前,发贵一般都是积极主动地先帮王副书记拿着公文包,再恰到好处地、及时地、轻重适中地为领导开关车门,王副书记上下车时,发贵一边还不忘腾出一只手,护在车门上方,这样显得更加尊重领导。这招是跟县长的秘书学的。

碧野林风眠 发表于 2021-9-13 16:44:44

慢慢的,发贵有些“进入情况”。比方陪同王副书记外出,上车前,发贵一般都是积极主动地先帮王副书记拿着公文包,再恰到好处地、及时地、轻重适中地为领导开关车门,王副书记上下车时,发贵一边还不忘腾出一只手,护在车门上方,这样显得更加尊重领导。这招是跟县长的秘书学的。

豫小麦 发表于 2014-11-29 08:54:00

慢慢的,发贵有些“进入情况”。比方陪同王副书记外出,上车前,发贵一般都是积极主动地先帮王副书记拿着公文包,再恰到好处地、及时地、轻重适中地为领导开关车门,王副书记上下车时,发贵一边还不忘腾出一只手,护在车门上方,这样显得更加尊重领导。这招是跟县长的秘书学的。

宇宙小白 发表于 2016-1-14 10:07:26

因为A县离市区不远,吴市长要我早上8:30上“小招”接她。“小招”是政府招待所的简称,前面挂的“小”字,可别以为是规模小,规模大着哩,有假山,有人工小湖泊,架势至少得评上四个星。“小招”是机关大院人的惯称,过去名副其实,就是政府大院旁边的一栋小楼,主要是住着

A199112240819 发表于 2021-7-25 14:54:01

是夜,发贵挑灯疾书。写着写着,发贵又楞了,王副书记提纲中有这么一个内容“身先士卒革除‘官本位’意识,带头扭转机关作风。”怎么写呢?从哪个角度反映?发贵的书呆子习气又来了····· 作者:王涛

灵石小米 发表于 2014-4-4 10:41:32

仿佛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作为一个新人,从没接触过这些东西,乍一接触秘书工作,无从下手,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当时真是快得了焦虑症了,也犯了很多低级错误,好在熬过来了

广州秘书祥子 发表于 2014-5-5 12:29:03

有悬念。值得认真地学习下。王副书记提纲中有这么一个内容“身先士卒革除‘官本位’意识,带头扭转机关作风。”怎么写呢?从哪个角度反映?发贵的书呆子习气又来了···

陈浩陈彩 发表于 2015-12-8 10:35:30


按道理,领导的个别习惯摸清了,以后就不应该出现什么问题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一次和领导乘车下乡时,发贵再次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够成熟。”! P6 w: M4 ?v

望远 发表于 2012-11-14 11:16:29

{:soso_e100:} 学习学习

万里长征 发表于 2012-11-21 21:01:55

学习很重要,悟,才是王道!

just_fine、 发表于 2013-8-2 10:08:39

需要学习的太多啊!!!!!

维摩诘 发表于 2013-8-2 11:47:13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点也很有体会。

邹金 发表于 2013-8-2 14:42:35

学习学习{:soso_e179:}

fastking 发表于 2013-8-2 17:13:38

领导说认真,是不是代表着死板呢

柚柚柚~柚子~ 发表于 2014-3-24 22:22:08

当领导的秘书真是不好做啊 小小一件开车门的活处处有学问

一米阳光2009114 发表于 2014-3-27 16:49:40

从前辈的经历中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秘书

巨壳小蜗牛 发表于 2014-4-2 14:47:30

这项工作谨小慎微,值得我们全心学习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新秘书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