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 发表于 2012-10-13 10:24:37

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及重点工作

 2010年6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12月31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围绕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四个美”总体要求,实施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四个行动计划”,达到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是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化,是“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新的载体。对此,北仑区委于2010年8月19日召开的六届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北仑区委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十大行动计划”。2011年1月21日,区委办印发了《北仑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仑委办〔2011〕7号),提出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美丽新农村为载体,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的“五个美”要求,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农村社会建设体系“五大体系”建设,确保北仑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先进行列。2011年9月23日,北仑区成功创建浙江省美丽乡村先进区,成为全省首批11个美丽乡村先进县区之一。这既是对我老秘网区近年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所取得成效的肯定,也是对我老秘网区今后美丽乡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是今后我老秘网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总结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北仑区美丽乡村建设是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合格村创建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农村提升建设行动,是对前几轮村庄整治建设的继承和完善。回顾总结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我老秘网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北仑开放开发和城市、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实际,立足城乡融合发展,按照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理念,统筹规划、高端定位,城乡联动、成片推进,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提升北仑港城整体形象和宜居城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把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区域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外部动力,持续加大投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城区后花园。修编完善了村庄布局规划,围绕片区化推进的“2416”空间布局,统筹谋划24个中心集聚片区的区域化辐射带动功能,特色打造16个基层村的发展内涵。通过拆迁安置和农村住房改造,累计完成农房拆迁27143户,拆迁面积54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建筑面积超300万平方米,建成了50多个城乡融合的集中居住小区,近四分之一的农户融入城区,优化了城乡人口布局和城区人口集聚。制定完善了城乡一体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关政策,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并轨。
  (二)注重民生提升保障
  新农村建设20字的总要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突出体现在宜居宜业、幸福美丽、保障全面、社会和谐。对此,我老秘网区以“十百工程”和新农村创建为抓手,点面结合、“阳光普照”,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实现了“垃圾清运路面洁,河沟治理水变清;村道硬化路灯亮,房前屋后花草香;黛瓦灰墙换新颜,小溪绿岸碧波映”的农村新面貌。同时,积极实施高效精品的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保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5:1。全面建成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构建了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自来水网、信息网、公交网,文体设施、商贸菜场、教育卫生、便民服务设施覆盖所有行政村。不断完善多层次、广覆盖、高标准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人口达到20.07万人,占应保人数98.5%,参合标准提高到人均445元,9.52万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完善了老年保、低保等特殊群体保障。
  (三)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健全了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班子,区和街道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级新农村办具体抓落实。制定完善了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建设管理要求、考核验收办法、以奖代补政策和部门职责分工。采取了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农村主体民主参与、村企村单位结对共建、新农村综合创建与各部门专项创建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全方位、高标准实施美丽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起,每年安排35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经考核验收合格,示范村以奖代补150-400万元,中心村奖补100-150万元,合格村奖补20-50万元。止2010年底,累计投入新农村创建资金3.71亿元,区奖补资金1.63亿元,建成了25个省、市全面小康村、154个市环境整治村,创建了新农村示范村21个,新农村合格村148个。同时,建成125个区级文明村,建成比率61%;组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2个,覆盖136个行政村;实施文化阳光工程198个,覆盖所有保留的村庄;累计完成189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创建工作,建成A类省电气化县;2010年建成59个市森林村庄,15个市绿化示范村,形成了部门工作合力。
  为把政府出资金、农民得实惠的新农村建设好事办实,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创建方案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规范民主程序;建设项目体现最迫切、最直接的公益性民生项目;项目推动充分发挥村级班子的战斗力,从而锻炼了干部,转变了作风,增强了才干。
  (四)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美丽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三农”的重要载体,唯有推动改革创新,才能激发活力、取得实效。针对农民关注度高、管理难度大的村级“三资“管理工作,率先基本完成了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 97.3%的村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增加了农民分红收入。2010年,全区农民股份分红收入11355.96万元。针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传统村落的消亡,成功实践了20个行政村的撤村建居工作,并探索开展撤村建居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终止工作。针对单个行政村创建公共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2007年以来探索成片连线推进新农村建设模式,跨村配套公用设施,片区化培育中心村,试点示范了九峰山区域、紫石片区、高塘片区新农村建设。针对城乡融合、新老北仑人融合的区域发展实际,探索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的区域化管理体制,创立了统筹城乡基层管理的“北仑模式”,形成区域化联合党委、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协商议事组织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体制机制,强化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综合服务。
  二、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的薄弱环节
  我老秘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但是,从农民群众的期望追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老秘网区美丽新农村建设工作还任重道远,工作推进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2004年以来,我老秘网区累计完成150多个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对指导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规划引领作用,但也存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随意性,一方面,部分村庄规划有不符合农村实情的因素,规划不科学;另一方面,部分村具体建设中又不根据村庄规划,村庄规划到头来只是一种摆设。
  (二)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在新农村建设实际操作中普遍愿意锦上添花而未雪中送炭。有的因村级班子问题、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村、社发展基础等原因与新农村建设擦肩而过;有的村因长期处于应拆未拆而错过了新农村建设的机会;有的村在创建中以单个自然庄建设盖整村建设、以单一项建设目盖综合创建,导致完成创建的村各自然庄建设不平衡;有的只注重形象、景观建设而忽视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减量化处理等事关农村长远利益的里子工程,巩固提升的任务还很重。
  (三)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部分基层干部对民主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民主程序图形式、走过场,眼睛只盯住如何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导致部分村建设项目选择出现偏差;民主参与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个别村甚至出现好心办坏事,出钱买骂现象的发生。
  (四)重工程建设,轻长效管理。在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许多基层干部热衷于工程项目建设,认为农村土建工程项目越多、投入资金越大,新农村建设成效就越明显,忽视了建成设施的运行维护和长效管理。
  三、调整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为扎实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认真汲取近年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调整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适应新的区域发展形势,不断巩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项目推动,整合建设资金。经过“十百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两轮创建,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创建和以奖代补将完成使命,除继续开展全面小康村(新农村示范村)升级创建和中心村培育外,建议不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单个行政创建,取而代之的将采取项目推动的办法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推动克服整村创建的不平衡性和阶段性,有利于长效推进,提高建设资金效率和监管能力。具体采取以下配套措施:
  1、调整完善扶持政策。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合格村奖补政策、中心村培育政策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有效整合,以美丽乡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和长效管理项目为申报单位,采取建立项目库和街道乡镇奖补总额控制的办法,对申报项目实行以奖代补。
  2、整合奖补资金。建议区继续安排35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其中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2000万元专项资金优先用于中心村、全面小康村(新农村示范村)和规划保留农村整村推进的治污工程建设;1500万元专项资金与“一事一议”上级财政奖补资金、市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整合配套,专项用于中心村培育、示范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巩固提升。
  (二)规范程序,激发参与热情。参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的管理办法,对美丽乡村建设巩固提升的申报项目应当事先进行项目方案论证审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民主决策程序;项目建设体现农民群众筹资筹劳,并将筹资、筹劳和建设投资情况及时公开、公示;工程建设实行专业设计、专业施工、专业监理或科学编制施工实施方案、强化村级民主参与建设管理等形式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严格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和财务申报,提高建设资金的监管水平。体现农民筹资筹劳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解决建设资金的不足,更重要的为了体现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增强项目建设凝聚力,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配合和民主监管。
  (三)堵疏结合,建立长效管理。要制定出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巩固提升的长效管理办法,增加对长效管理工作的激励和资金扶持政策。重视村庄建设规划的科学编制和依规实施,调整优化农村住房布局和公共设施布局,长效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要认真吸取农村生活污水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对农村住房、农家乐餐饮等新建项目的治污设施应采取强制配套、严格审批监管,形成政府综合协调、部门各司其职的前置监管工作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内河水质的污染源。要有效整合农村宅基地资源,实行堵疏结合,既切实解决农民住房问题,更要进一步加大违法搭建和应拆未拆住房整治力度,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四)合力推进,强化组织保障。强化组织保障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经验,全区各级各部门应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任务,继续加强部门配合和全方位联动,建立健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强化部门职能、整合街道乡镇力量,共同推进美丽乡村的各个工程项目建设。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工作班子,明确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重视、支持“三农”工作的平台和“窗口”。
  四、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
  (一)全力以赴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根据区府办《关于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意见》(仑政办〔2011〕20号)文件精神,到2015年基本完成规划保留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治理村化粪池改造率达7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按照每年实施20个村的年度目标任务,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机制和治理工程建设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明确目标任务,滚动推进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啃骨头”工程,在扎实做好前期各项准备的基础上,2012年重点开展上年度遗留的和本年度安排的治理任务。要提前启动2012年实施项目的调查、设计工作,提前做好前期准备,滚动推进治理项目建设。
  2、简化操作环节,加快建设进度。由于种种原因,2011年治理工程进度明显滞后,下步将根据试点村开展的工作流程,实行打包设计、专业施工、打包采购材料,适度简化操作流程,努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3、探索治理途径,严把工程质量。农村治污工程绝大部分是地下隐蔽工程,设计、施工的小细节出问题也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成败。要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管机制,认真总结试点村的工程技术与质量规范标准,尽量统一设计质量标准和造价标准,积极探索试用符合本地实际、优质省本高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为全区乃至全市树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样板。要积极探索城中村、近郊村等人口密集、污染严重区域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新模式,切实提高治污工作实效。
  4、健全协调机制,扩大宣传督查。全面掌握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情况,加强与区农污办各成员单位和街道乡镇农污办的沟通协调,研究协调解决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质量管理、造价控制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建立工作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干部业务水平,使村干部敢挑重担、能挑重担。坚持不懈地做群众工作,讲清利弊得失,宣传环保知识、改变卫生习惯,积极争取村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二)点面结合抓生态人居建设工程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2416”村庄发展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确定的主要工作任务,2012年生态人居建设工程重点抓以下工作:
  1、加快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2012年计划启动新棉、河头、后所、阳东4个中心村(片区)培育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布局和配套建设,优化公共资源整合,扩大服务覆盖面。
  2、继续推进全面小康村创建。2012年新创柴桥街道洪岙村、小港街道新权村、大碶街道杨岙村等市级全面小康村,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3、稳步实施农村住房“两改”工作。在继续抓好大同新村、东岗碶新农村和梅山岛农村新社区一期等市级住房制度改革项目建设的同时,启动申报新碶街道隆顺村、小港街道长山地块等住房制度改革项目。进加快促进农村居住点集聚、农村居住条件改善、产权性质改变和宅基地盘活流转工作,引导分散的自然村实施农村住房集中改造,向中心村进行集聚。
  4、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继续抓好九峰山片区、紫石片区、高塘片区、兴岙片区等美丽新农村建设巩固提升工作,根据规划要求和年度目标,积极完成各项提升工程。柴桥紫石片区按照休闲旅游、新农村建设、现代观光农业“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目标,集中打造和提升瑞岩片区、大河洋片区和十里花卉长廊“两区一廊”,争取早出形象。2012年完成柴桥街道整镇整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确保累计完成行政村总数15%以上的全面小康村,成片连线建成美丽新农村。
  (三)转型升级抓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以发展现代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抓手,立足科技、培育主体、扩大规模、打造精品、拓展领域、强化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挖掘农业的增效增收潜力、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和生态功能提升修复保护能力。
  1、发展精品农业。以现代农业综合园为辐射龙头,加快推进主导产业精品园建设,努力提升主导产业基地的档次和效益。
  2、培育经营主体。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服务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增强龙头带动能力,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
  3、保障食品供给。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严格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和食品生产能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拓展农业三产。积极探索农家乐、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城乡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等优势,挖掘、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拓展农业间接增收渠道。
  5、提升生态功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进绿网建设,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农牧结合、洁水渔业等循环农业发展,增强环境修复和承载能力。
  (四)建管并重抓长效管理体制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不断加大投入,建立长效监管的体制机制才能保持在省、市领先地位。巩固提升长效机制重点应抓以下方面:
  1、按照基层社会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农村社区的服务职能。要加强社区教育、和谐创建、素质提升等乡风文明培育工作,积极营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长效环境保洁机制,探索建立集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理、动态卫生保洁、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行维护等职能于一体的专业保洁员队伍,保障农村环境的持续改善。
  3、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深化村级“三资”公开制度,试点开展标准化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建设,巩固提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成果,健全农民负担审核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水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及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