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市化:新起点与新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 50%关口,达到 51.2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历史和现实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五”时期开始,我们党就提出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并为之进行了长期奋斗。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城市化道路日渐清晰明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同时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的新要求,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据统计,我国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7.65%,2006年的43.9%,到2011年提高到51.76%,10年时间里提高了将近1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6年平均每年提高1.09个百分点),高于当初用20年时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预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未来城镇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个多百分点。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市化发展经过了30多年的较快时间,参照世界其他国家城市化的规律,我国城市化仍将有30年左右的较快发展时期。在未来发展中,推进城镇化进程,将为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原动力。城镇化不仅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而且直接拉动消费。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城镇居民每人每年消费大致相当于农村居民 3倍,农村居民源源不断演变为城镇居民,将使社会消费成倍增长,社会消费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居民消费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和现代型消费为主的方向拓展,整个社会的交通、通信、住房、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在消费结构升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消费将会日益成为新的增长点。
应该清醒看到,我国城镇化进程还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核心的问题是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名义城镇化和实际城镇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到2.5亿之多。为数众多的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很大程度上还处在城镇的边缘状态,面临着户籍、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薄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镇发展侵犯农民利益,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积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关乎改革发展全局,也涉及众多复杂的利益关系。按照党和政府工作部署,当前要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城市化进程,将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打开新的广阔空间,事关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后劲”。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讲话中,在谈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时,特别强调指出:要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根本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方向。着眼未来,“四化并举”,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任务的落实,就要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同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解决农民利益问题。作者:范伟 来源:学习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