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记 发表于 2012-8-26 08:04:14

与领导同志聊看戏:戏里乾坤大 观剧受益多

    可能是由于当今文化生活多元化了,电影、电视、网络、歌舞厅以及大大小小的文艺晚会应有尽有,致使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许多年轻人,更是远离传统戏曲文化,甚至将传统戏视为“另类”而不屑。当代人思想活跃,文化价值取向不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我总觉得,在艺术品种纷繁杂糅的情势下,多看点儿戏还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作为领导干部,平时工作都很忙,有些同志工作上还有压力,抽点业余时间看看戏,对于增长历史知识、陶冶品格情操、纾缓工作压力、提升文化品位等,可谓益处多多。

    从剧情中了解历史

    学习中国历史,当然主要是读历史书,但从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形象、更直观的历史,甚至有些时候人们是看了传统历史剧再回头印证历史。中国京剧有五千多个剧目,目前仍在上演的也有二百多出,绝大多数是历史题材,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国戏”之谓。可以说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京剧中都有反映。“尧舜生,汤武净,桓文丑末,古今来几出好戏;日月灯,山河彩,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大舞台。”(圆明园戏台楹联)便是对这种情况的生动写照。如大家熟知的“麒派”名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是反映的秦汉时萧何爱惜人才,追回韩信向刘邦荐才的历史,事出《史记》;三国戏《白马坡》关公斩颜良的故事,即出自《三国志·袁绍传》,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自1931年即演出的《荀灌娘》,表现十三岁的小姑娘荀灌女扮男装、搬兵救城的故事,在《晋书》中有具体的记载;《抗金兵》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事从《宋史》中也可找到根据……领导干部很忙,有些同志可能没读过《史记》、《三国志》、《晋书》、《宋史》这些史书,但若看过这些戏,不就懂得了一段历史吗?在京剧和地方戏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当然,戏毕竟是戏,不可能是现实生活的照搬,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对历史情况进行艺术虚构,或剧中人是历史人物,但剧情却不是历史,或根本无此事,或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京剧有《秦琼卖马》、《铡美案》,老调有《潘杨讼》,但历史上秦琼没有“卖马”,包公没有“铡陈世美”,潘美(潘仁美)也没有害过“杨家将”……京剧有《古城会》演关公斩蔡阳的故事、《芦花荡》演三气周瑜的故事,但历史上蔡阳是被刘备所杀,周瑜不是在芦花荡气死而是在征战途中病死。看了这些戏,你如果再翻翻史书,将这些历史人物与戏文故事一一对照,便会恍然大悟:“这些故事都是编的呀?”这不就从另一个方面增长了见识吗?

    在戏文欣赏中以史鉴今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剧作者的阶级局限,传统戏曲中存在着诸如愚忠愚孝、因果报应、一夫多妻等等缺憾,我们自然要有批判地吸收。但是,在大量的传统戏中,闪烁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光华,值得我们借鉴并发扬光大。在继承传统、古为今用方面,一代伟人毛泽东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楷模。
    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国事工作中,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听戏占了很大比重。他生前看过大量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的剧目,而且存有二十多个剧种的唱片。他看戏总是着眼现实,与彼时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如他1944春指示延安平剧院编演《三打祝家庄》,就是为了通过这个戏对干部、战士进行运用“里应外合”战术解放城市的策略教育;有一次他看《白蛇传》,戏演到白娘子被法海压到雷峰塔下,竟拍案而起,动情地大声道:“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他看《穆桂英挂帅》时又说:“全民皆兵,有壮气壮胆的作用。我赞成演点穆桂英!”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多看点儿戏,可以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在欣赏艺术中陶冶品格情操。看《将相和》,可以教育我们以大局为重,增进团结;看“魏征戏”,可激励我们不怕丢官、敢说真话的勇气;看“包公戏”,可学习刚直不阿、为民作主的精神;看“杨家将”戏,可以鼓舞我们忠心为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志……看《赵氏孤儿》、《钟馗》、《李慧娘》等戏,还可增强我们辨识忠奸的能力,树立扬荣弃耻的正义,不由生发出以正压邪的浩然正气。这就像一副戏台楹联所说的那样——“美色和声,养心潜移默化;发聋振聩,修进温故知新。”

    首先是一种艺术享受

    虽然传统戏曲有说不尽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但戏终归是戏,受教育也是在寓教于乐之中。人们走进剧场或是打开电视戏曲频道,首先考虑的不是受教育,而是要看戏,看名角,看演员的唱念做打,享受艺术的真谛。就是已看了多遍的戏,剧情虽已了然于胸,但还是要看,那是为了看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比如“程派”名剧《锁麟囊》,看了迟小秋的,还要看张火丁的;李海燕再演,也照看不误。因为虽然同是“程派”,也都是那些唱腔,但在表演和行腔归韵上总有差异,反复看,要的就是艺术享受中的这种“比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看迷了”;“迷了”,才会看出水平。
    戏曲界流传一句俗语,叫做“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要想将“看热闹”升华为“看门道”,首先是要多看,因为不看戏,或是极少看戏,一切都谈不到;其次是在观看中多思考、多比较。这样,慢慢地就会对戏曲有了兴趣,欣赏水平自然会随之提高。
    京剧的学问很多,流派即一大特点,不同流派不仅有不同的剧目,更体现为不同的表演风格,欣赏京剧首先要学会欣赏流派。比如京剧“四大须生”在表演上,马连良准确严谨、凝重潇洒;谭富英朴实洗练、明快自然;杨宝森稳健含蓄、韵味醇厚;而奚啸伯则是委婉细腻、清新雅致。四者区分相当分明。他们的传人、再传人,都分别继承了这些不同的风格,迄今常演不衰。再如京剧“四大名旦”的风格,同样各具千秋:梅兰芳雍容华贵,程砚秋深沉幽咽,尚小云刚劲挺拔,荀慧生活泼俏丽。观剧时静心体味这不同流派的风韵,定会陶醉其中。是可谓:漫道他逢场作戏,管叫你拍案惊奇!
    分行当,是戏曲的又一特色,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都可从行当中表现出来。行当有生、旦、净、丑,老生的沉稳,青衣的庄重,花旦的俏丽,花脸的威严,丑角的幽默,尽现大千世界的百态人生。剧目还有文、武之分,文戏重唱,武戏重打。以唱工见长的《贵妃醉酒》,杨玉环的一曲〔四平调〕“海岛冰轮初转腾”,百听不厌;一出能演四十多分钟的大武戏《雁荡山》,两军对垒,开打火爆,却没有一句念白、唱腔,只用音乐伴奏和武戏的武打套路,便将水战、陆战的不同打法,鲜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虚拟的戏曲程式魅力无穷,使你尽享其乐。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融会了文学、表演、音乐、舞美等多种艺术元素,博大精深。无论从哪方面说,看戏,都会使你受益无穷。甚至可以说,领导干部在写文章、作报告时,都可以从剧情中借鉴如何处理文稿的逻辑和繁简问题。比如《铡美案》中包拯审陈世美时那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这是“逻辑美”;比如《玉堂春》“会审”时苏三娓娓道来的细腻叙述,这叫“繁复美”;比如舞台上四个大兵代表千军万马,围台毯转一圈就叫日行千里,这又是“简洁美”……
    戏里乾坤大,观剧受益多。领导同志,你看戏吗?如果没有,不妨从今天开始。(作者单位:河北省政协乡音杂志社■ 王德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与领导同志聊看戏:戏里乾坤大 观剧受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