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老秘 发表于 2012-8-12 06:33:03

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环节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的力量源泉。在目前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背景下,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没有变,也不能变,不仅不能变,而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效,应切实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对群众的感情要“永久化”

  俗语说“言为心声”。这充分表明一个道理,只有你心中装着人民群众,那么你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才能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而日常工作中,我们基层领导干部会经常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这就不可避免地经常通过自己的讲话和行动,传达上情、统一思想、制定措施、贯彻落实、推进工作,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群众,就难以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也更难以谈得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情和谋利益。目前现实中,衡量基层领导干部有没有本事和本事的大小,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善不善于密切联系群众,善不善于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或者通过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去办大事情,去发展对群众自己有利的事业。这就要求基层领导干部不仅要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而且更要做到心中装着人民群众要“永久化”,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因上加强亲民、爱民、为民、恤民的执政行为和执政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进一步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效果。

  解决群众的问题要“经常化”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使一些群众的利益受到一定的影响,他们有一定的看法,有些干部抱怨群众不如以前听话了。实际上,现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根本立场没有变,问题是我们一些干部丢掉了党的优良作风,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或者热衷于“逼民致富”的“政绩工程”,对群众中的矛盾问题,只知道发号施令或权迫压服。事实上,密切联系群众不单单是访贫问苦、与群众交往,不单单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群众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尊重,利益是否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身”入基层,更要注重“心”入群众,而且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实现“经常化”。历史表明,党的干部每办一件实事、好事,都会温暖一片人心、都将赢得一片人心、都能稳定一片人心。只有这样才真正把密切联系群众落实到实处,也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更加信任、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干群之间密切联系的基础才有可靠的保证。

  与群众交流语言要“本地化”

  我们与群众交流时,要针对群众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认知程度、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善于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解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要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人感觉“真是那么回事”。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则必须力求多用生动传神的口语、谚语、俗语,少用手捧文稿诵读的形式和方式;多用“好听”的“土话”和“本地话”、“普通话”,尽可能杜绝令人生厌的官话、空话、大话、套话,尤其要力戒板着脸空泛说教;要力求与群众交流的诙谐性、风趣性和幽默性,努力做到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既言简意明、又娓娓动听。同时,要注意少用不健康的“荤话”、“顺口溜”作为激发人们听趣的“作料”,着力在和风细雨中以生动活泼的话语,将“官方语言”娓娓道出,使人于细雨润物中明白道理,于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境界,从而达到一听就懂、听后明白的效果。这是提高密切联系群众实效的重要环节之一。

  思想教育要“情理化”

  古人说“情到理方出,情阻理难通”。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人是有丰富感情的动物,最忌讳空泛地说教,或者以势压人的训诫。群众尤其忌讳不尊重人、不理解人、不关心人的官样作风。目前极少数同志存在欺上瞒下讲假话、迎来送往讲套话、目无群众讲狠话、不顾影响讲“荤话”的现象。例如,有的对上说话时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讲成绩时夸大其词,谈问题时轻描淡写,说打算时高谈阔论,在对待下级和群众时,却表现出颐指气使、吆三喝四、声色俱厉、以权势压人、耍权威、抖威风等等,此类问题严重影响干群关系,也难以达到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效。因此,我们在与群众进行思想启发教育时要体现“情理化”,切不可有“官位感”、“优越感”和“高人一等、高人一筹”的感觉,要摒除居高临下的态度,以富人情味的方法、以“百姓化”的姿态、以情理交融的形式,与群众进行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沟通,不仅要以理服人,更需以情感人,这样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调研工作要“平民化”

  基层领导干部作为引领社会风气和社会行为的楷模,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不仅是体现个人良好修养的必然选择,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迫切需要。周恩来同志曾经到河北省武安县调研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悄悄地离开随行的人,来到一个农户家。老农民看见一位老干部来,也没有什么拘谨和顾忌,他随手递给周恩来同志一把凳子,周恩来同志正准备坐下,这时一个姑娘下工回来,周恩来同志就把凳子递给那个姑娘,说:“你劳动了,比我累,你坐。”周恩来同志就坐在门槛上,与老农拉起家常。他问:“你多大岁数了?”老农答“65啦,属鸡的,老了,不中用了。”周恩来同志接着说:“比我大一岁,我是属狗的,也老了,不中用了。你留过辫子吗?”老农回答说留过。周恩来同志接着说:“我也留过,还挺长的。”通过以上对话,老农陡感这个老干部衣着朴素、不讲面子,态度随和、不摆架子,因此话也就多了起来。周总理接着问了一些所要调研的问题,老农一一做了回答。这充分说明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时,切忌在衣着上一味追求过分“亮丽”和“醒目”,要穿着朴素一点、要平民化和大众化一点,尤其还要在态度上、在交往礼仪上、在交往方式等方面体现“平民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效。

  具体要求要“条款化”

  不断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效,要求我们想问题、搞宣传、做决策、办事情,不仅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和实施意见,这样宣传起来显得重点突出、要点明确。基层实际工作表明,为了便于让群众全面系统地领会上级精神实质,便于群众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具体工作的各项要求,需要我们将所宣传的上级精神和要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归纳,提出具体细致的和明确的列项,按照一、二、三等等几项条款的形式,让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的表述既不冗长、又不拖沓,既准确全面、又不含糊,既富有理论性、又很通俗易懂,并真正切实做到纲举目张和细致明确。这样的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就变成了较为条理清晰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意见。通过这样作,能够让群众更好地、更准确地、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上级精神和要求,从而使密切联系群众收到更实际和更好的效果。(邓永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