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应解好三个不等式
当前“力”字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认真读书讲学习力,攻坚克难讲战斗力,贯彻落实讲执行力,班子内部讲凝聚力,表率作用讲感召力,团结协作讲向心力,等等。我感到,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应该着力解好与“力”有关的三个不等式。不等式之一:尽力≠尽心
尽心与尽力一字之差,做事的心态和结果却相去甚远,一个是尽力而为,一个是尽心而为、全力以赴。有一则猎狗与野兔的寓言故事。一位猎人带着一只健壮的猎狗在森林里打猎,“砰”的一声枪响后,一只野兔拖着受伤的后腿全力逃跑,猎狗及时地追了过去。猎狗追了一段路程,没能追上,回到了主人身边。猎人生气地责备:你一只强壮的猎犬,为什么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上?猎狗望着主人:主人啊,我是忠于你的,我已经尽力了,确实没办法。小兔子回到山洞,它妈妈吃惊地问:你一只受伤的小兔子,怎么跑得过一只强壮的猎狗呢?小兔子回答:情况不一样啊!猎狗是在为生活奔跑,结果是一顿晚餐能否得到,因此只是“尽力”而已;我是在为生存奔跑,结果是一条生命能否存续,因此我必须“尽心”啊!后来读报时,一则新闻再现了“尽力”与“尽心”的场景。一位年轻母亲上街买菜回来,刚走到家门口,看见刚刚会走路的儿子不知怎么爬到阳台上,母亲挥手示意,让儿子别动,儿子还以为母亲叫他过来,就从四层楼的阳台上往下坠落。母亲丢下菜篮冲过去,在小孩即将落地的刹那间,伸手接住了儿子,其速度可以用惊人来形容。事后,多家媒体采访此事,并用同样重量的枕头从四层阳台丢下,母亲还在原来的位置冲过去,但无论演示了多少遍,母亲一次都没接住坠下的枕头。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最后一位专家解释了其中的奥秘:后面的演示,尽管母亲很尽力,但没有救儿子时那样尽心。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旦遇到因受客观因素影响,暂时不具备或不经努力就不具备完成的条件,经常有一个“尽力”和“尽心”的差别。“尽力”的人用的是能力,遇到难题总是先找原因,以便推卸责任,或认为是天意如此,不再做其他尝试,即使任务没有完成,他们也会以“我已经尽力了”来搪塞领导、敷衍同事、安慰自己。“尽心”的人用的却是潜力,同样遇到困难,不抱怨、不推卸,竭尽全力查找问题原因,千方百计寻找解决办法,直到最后成功。甚至每做完一件事情,总要认真考虑还有没有改进的可能,能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从主观愿望和处事态度上分析,“尽力”的人是被动的、应付的,“尽心”的人则是主动的、积极的。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在“三省吾身”时,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在履职尽责中到底是“尽力”了还是“尽心”了,如果尽心了,无论结果如何,应该无怨无悔了。
不等式之二:能力≠能耐
能力与能耐同样是一字之差,“能”虽相同,“力”与“耐”却相去甚远!根据《现代汉语小词典》的解释,“耐”指:受得住、禁得起。最近,网友“红颜添乱”的一篇“能力等于能耐的二分之一”的博文引来无数网友转载、大家读后好评如潮。文章的大意是,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独自研发了好几种新产品,给公司创造了很高的利润。公司老总是个看重人才、赏罚分明的人,给他发了高额奖金还配了轿车。公司研发部主管位置空缺时,这位大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接班者非他莫属。可出人意料的是,老总任命了一个论能力还不如他的人。大学生感到天大的委屈,递交了辞呈。接到辞呈后,老总诚恳地说:“你是个有能力的人,但如果不改变你的性格,你只能是个有能力的人,绝不会成为一个有能耐的人。这也是很多有能力的人只能当技术骨干不能当领导的原因。”老总接着解释道:“什么叫能耐?就是有能力而又能忍耐的人!你有忍耐力吗?你们部门多次的技术攻关会,我都参加了,在会上,你发言积极,思路敏捷,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这是对的,但是,你不容别人提出相反的意见,别人的意见与你的不一样,你就一脸嘲讽,说话也很尖刻!另外,据说你不善于和其他同事合作,总喜欢个人主义当英雄,弄得与同事关系很紧张。一个有能耐的人,应该既有能力又能忍耐,既能独立战斗,更能与大家亲密协作共同攻关。”听了老总的话,大学生羞愧地收回了辞呈。从此,大学生改变了自己,说话不再尖刻,脾气不再急躁,能听得别人不同意见,也学会了与大家一起合作,甚至还主动耐心地帮助同事。一年后,公司建了一个新厂,这名大学生被老总任命为主管技术的副厂长。这则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老总对“能力”与“能耐”的绝妙解读。
古往今来,有能力的人如过江之鲫,但有成就者却凤毛麟角,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能力与能耐的不同。正如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该都是有一定能力的人,否则不会走上领导岗位,但在个人的职务升迁上,很多时候考验你的不仅仅是你是否有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考验你是不是有能耐。假如我们能从以上故事中得到启发,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抵得住利诱、压得住性子、控得住浮躁,不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努力成为一个有能耐的人,才能大彻大悟明代大儒洪应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深刻内涵,真正做到以奉献之心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以平常之心对待个人进退去留,以豁达之心对待同事职务升迁,以理解之心对待组织决定,以专注之心对待本职工作,心怀“人家进步我学习,他人失败我警示,别人成功我祝福”的大家风度,不因怀才不遇而抱怨、不因冷落失意而生妒、不因不公待遇而喧嚣。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谨慎交往圈、净化生活圈、健康娱乐圈,才能分得清哪些事情该做、哪些地方能去、哪些朋友可交,当看到身边的同事朋友比自己进步快一些、得到的比自己多一些时,也才能对人对事保持一颗学习之心、一颗祝福之心。
不等式之三:权力≠权威
“权力”与“权威”仍然只是一字之差,两者都以服从为前提,但并不等同。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经典定义,所谓权力,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另外一个人行为之上的能力,即一种强制力。权力的基础是与权力相联系的职位以及其相应的对于人、财、物的控制力,权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职位的高低,其主要特性在于具有强制性,是必须被服从,属于强制性的力量,往往只能让人口服,让人被动接受,让人无奈执行。而权威的力量则是来自人们发自内心的自愿服从,属于与权力有联系的非权力因素,即一种非强制力。其基础是领导者的个人知识水平、能力素质、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甚至是其人格魅力,其形成没有强制性,对权威的服从更多的是出自被领导者的自觉自愿以及发自内心的自觉认同。“权力”的影响具有“先天性”,虽有效但也有限。而权威作为威望和信誉的集中体现,则具有相对稳定而又难于估量的感召力。但这种权威,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轻易可得的,既不是组织和领导能给的,也不因权力增大而增大,更不因官位上升而增加,它甚至不会表现在你在位时、有权时,而是显现于你失去权利地位之日,甚至是你失去生命之时。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在不断加强人品官德的修养中,在不断提高素质能力的历练中,在不断强化敬业奉献的磨砺中,才能真正实现由“权力”向“权威”的过渡甚至是跃升。有人说:人以正直为崇高,心以正大为光明,言以正派为珍贵,行以正道为高尚。事实确实如此,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为人正直、心境正大、言行正派才能励进取之志,育高尚之趣,交正直之友,戒享乐之念,思监督之益。才能做到“公”字为上敢负责,“正”字于心敢斗邪,“信”字在胸敢较真,“勇”字当头敢碰硬。才能做到多学习以养才气,讲政治以养大气,淡名利以养正气,敢负责以养浩气,不媚俗以养骨气。才能做到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等众多领导干部的楷模和典范那样,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通过悉心修炼人格魅力,依靠非权力因素的权威,使自己成为群众的楷模和标杆,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明辨是非、严于律己的领导干部,一个品德高尚、情趣健康的领导干部,一个充满人格魅力、具有高尚权威的领导干部,一个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