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秘书 发表于 2012-7-7 08:38:51

面对不称心的事,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俗话说“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面对不称心的事,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是听之任之,还是破罐子破摔?有一个人,教会了我勇敢面对挫折的方法,他就是苏轼。

  宦海失意的坦荡

  当年,苏轼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二十多岁的他步入仕途,可是仕途尔虞我诈,他用尽全力抗争,一宗“乌台诗案”令其贬至黄州。又因改革变法与当朝重臣王安石意见不合,屡受排挤。宦海沉浮,跌跌撞撞,这是多少科举入仕之人都曾有的坎坷经历,但又有几人能潇洒面对?

  苏轼被贬黄州,生活困难重重,没有地方住,就自己建,没有东西吃,就自己种,率领全家人“生产自救”。也许大文豪这样的举动在当时人们眼里可笑极了,但乐观的苏轼坦然极了,还自称“东坡居士”。快哉,苏轼!

  我们常会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大气,但其中的酸楚谁能理解。他也有如周瑜“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的大志,可是当时的他只能驻守在这贬官之地,眺望滚滚长江,抒发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试想若没有雄心壮志,没有宽广的心胸,没有潇洒气度,又怎能有这般豪放之作?痛哉,苏轼。

  情真意切的赤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一首《水调歌头·中秋》,今天已经成为一首中秋绝唱。但诗人当时境况,只是为自己远方的弟弟子由而作。当得知兄长因“乌台诗案”即将被贬官之时,弟弟苏辙在经济上愿意倾囊相助,在行动上他敢于上奏朝廷,愿意用自己的乌纱帽赎兄长的罪过。可见苏轼苏辙乃真兄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听惯了豪放大气的苏轼词,我每读到此句便有些感伤。当苏轼跌入事业低谷、举步维艰之时,她没有怨言;当苏轼回到朝廷发达之时,她也没有耀武扬威的气势。若没有妻子始终保持这么一颗平常心,他能一步步挺过来吗?难怪十年的阴阳之隔,苏轼依然感怀“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此乃真爱情。

  说到朋友,苏轼一生交友无数,基本上都能成为知心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对手。苏轼与王安石,这对在仕途争斗数十年的敌手,到了晚年却可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这其中的情分不说也罢,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如此敞开胸怀面对敌手,有几人能把名利恩怨看得这么开这么透彻?这是何等胸襟!此乃真知己!

  亲情、爱情、友情,苏轼辗转于这三者之间,是那么游刃有余、潇洒自如,这都源于他始终保持一颗热诚之心,真诚面对生活中的人与事,最终他也收获了真诚。

  生死无悔的潇洒

  苏轼晚年被发配到孤独的海南,“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如此境况,我们还可以把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大文学家,和此刻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联系起来吗?然而这又是苏轼最真实的表现了。没有功名又何妨?没有富贵又何妨?大半生的奔波,许是累了,许是倦了,不如停下脚步,面对大海,吹吹风,陶冶在大海的呼唤中,渐渐睡去,永久的封笔了。

  感怀苏轼,那份潇洒令人起敬。有谁能有东坡年少才智,二十多岁为官,辉煌一时,又有谁像东坡大起大落,五年连降十几个官阶,跌至人生的谷底,而又有谁能像他那么豁达,不管顺境逆境,他依然笑对人生,正像他所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颇多挫折吗?然而有人学会随波逐流,圆滑世故,有人变得愤世嫉俗,恨生不逢时,也有人畏畏缩缩,遗世独立……其实,人生也许很困惑,而生活总该简单些。有了正确的目标,不管过程如何困难,走了就是路,错了又何妨,心放宽了,总会有阳光在风雨之后绚烂,这正是东坡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遗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面对不称心的事,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