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 发表于 2012-7-2 08:20:01

讨巧之风不可长

今天,以“足迹心路感悟”为主题的学员论坛,开得很好。七位同志的发言,听了很受启发。我要从中汲取营养,和大家一起进步。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中青年干部蓬勃向上的活力和朝气,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希望。但作为一个有着40多年党龄和长期从事党务、组织工作的老党员,我也想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些想法。近来,我对中青年干部中存在的某些不健康的东西感到担忧,其中令我最为不安的是,在某些中青年干部中存在的、与近平同志最近强调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要求相悖的讨巧之风。

    一段时间以来,在中青年干部中走捷径、讨巧的倾向有所发展,且有成风之势。据我观察,讨巧之风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工于设计自我。有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不是把心思放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上、放在老百姓的福祉上,而是精心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几年上一个台阶,怎么联络感情,怎么崭露头角,怎么扫除障碍,都有谋划。二是爱做表面文章。一些人热衷于形象工程,上面的一项工作刚刚部署,“经验”就出来了,千方百计登上级的简报,还想办法求得领导批示,甚至弄虚作假,骗取荣誉。三是好走“上层路线”。一些人信奉“干部四化”不如“有人说话”,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干事,用主要精力跑上级领导,跑能说上话的老同志。有的还跑领导干部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投其所好,陪吃陪玩,送钱送物。还有的越级请有关领导来为自己撑门面。四是会借媒体造势。有的工作没做怎么样,就把新闻记者请了一大堆,各种媒体“轮番轰炸”,大都是没有根据的溢美之词。有的人本来没有什么学问,却请一些人操刀为其编书,请名人题词,请领导作序,还见人就送。五是奉行好人主义。多栽花,少栽刺,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整天一张笑脸,见上级就阿谀,见下级就表扬,见同级就拍肩膀,得罪人的事坚决不干。没有一点原则性,考虑的只是推荐票和选票。六是一味明哲保身。宁可不干事也不干错事。不挨累,不费心,更不敢担当。干不成多少事,也没有什么大毛病,这样的人往往在民主推荐的时候票还不少。

    我上面列举的这些现象,谁都不愿意对号入座,但谁都不得不承认它在一些人身上确实存在。在干部队伍中,善于讨巧的人虽然是少数,但影响很坏。让这些人走上领导岗位,成就不了大事,关键时刻可能还会坏事。让这些人讨巧成功,对老实干事的人是伤害和打击,还会进一步败坏干部风气,影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最终贻误党的事业。

    整治讨巧之风,首先是我们干部本人要长本事。讨巧的人多数没有真本事,有真本事的正派人大多也不屑于去讨巧。因此,我们要在干部当中提倡“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吃饭”的风气。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要躬身实践,“实践出真知”,“实干兴邦”。

    整治讨巧之风,核心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的共产党人是要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官做得再大,不为人民干事,等于白活。历史上的封建皇帝,可谓九五之尊,三四百位,我们能记住的能有几个?可两千多年前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由于为老百姓干了好事,人们至今还在怀念他们。前些年中组部表彰的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在河南省卫辉市乡镇书记的岗位上干了28年。哪个乡镇穷,工作落后,就派他去。结果干一处,响一处;干一路,富一路。老百姓多次给他立碑,都被他砸了,大家最后把碑文刻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有记者为他写了一篇报告文学,标题叫《大山作证》。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活到这个份上,才叫真有价值。

    整治讨巧之风,根本的、长期起作用的是制度。我们的制度设计和贯彻,如果能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讨巧的人占便宜,风气自然就会好。我们高兴地看到,有关部门正在认真抓这件事。但关键在落实。

    整治讨巧之风,最终还要靠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落实。希望大家多一些“实事求是之心”,少一些“哗众取宠之意”,真正做一个老实人。真如是,我们党就会更有希望。

    我有感而发,和大家说了以上这些话,很可能逆耳。但我心可鉴,与大家共勉。

    (本文是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2012年6月15日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论坛上的讲话)

第一范文 发表于 2012-7-2 08:20:45

旗帜鲜明地反对讨巧之风

何谓讨巧?指做事不费力而占便宜,这是“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同志用这个词,来概括当今社会中青年干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可谓十分准确,一针见血。
    讨巧就是耍聪明,千方百计地走捷径。那么领导干部中的讨巧者究竟是要讨什么?是讨官。把当官本身当作目的,因此不去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事,不去脚踏实地地为党工作,而是处处为个人发达着想,所以工作做在表面,虚伪得很;关系做得到位,精明得很;原则不去坚持,油滑得很;媒体过度利用,张扬得很。讨巧成风,坏了仕途风气,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明确指出讨巧歪风及其危害,对于认识并煞住这股风,至关重要。讨巧之风的实质,是一个领导干部在心目中把党和人民置于何处的问题,是为谁当官的问题,当然也就是党的纯洁性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中如果讨巧的人得势,那么正派的干部必然受到排挤和压制,歪风邪气必然盛行,党和国家的事业必定会遭受损失。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讨巧很可能是一个干部变化的开始,许多出现更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领导干部,都是从讨巧开始滑落的。
    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社会诸多问题交织而复杂,机遇中隐藏着危机因素,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各个岗位上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完善人格和坚强党性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身上,寄托着党和国家的未来,更需要有特别的担当。为保持党的纯洁性,为国家社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讨巧之风,挖掘讨巧之风出现和发展的社会原因与制度症结,针对这股歪风的各类问题,加以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持续治理,当务之急首先要制止其蔓延和升级。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重视官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把人格修养视为做官的重要前提,其实我们今天强调的党性,更是要以高尚的人格为基础的。历史上,正是无数拥有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并且在各个领域有担当的人士,铸就了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而今天的大转型时代,我们的社会尤其需要这样的脊梁。看看无数社会问题等待解决,看看人民群众殷殷期待的目光,仕途上的讨巧者们应该为讨巧行为而感到汗颜。有志向有作为的中青年干部,绝不能把当官本身当作目的,随波逐流去投机取巧,而应在大好年华中,树立人生和事业的远大而高尚的目标,以高度自律精神,去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成就一番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时成就自己的人格。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生,也只有获得事业和人格的双成就,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一个无愧于历史的人。希望我们的中青年领导干部,都能做这样的人。

范文轩 发表于 2012-9-2 22:42:48

7月2日学习时报刊登了李景田同志《讨巧之风不可长》的文章。文章指出了当前在中青年干部当中存在的、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悖的讨巧之风。文章列举了讨巧之风的六种表现:工于设计自我,爱做表面文章,好走上层路线,会借媒体造势,奉行好人主义,一味明哲保身,并提出了整治讨巧之风的对策。讨巧现象不仅在中青年干部中存在,而且在其他干部中也存在;讨巧不仅有成风之势,而且为害深远,严重的话,会“败坏干部风气,影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最终贻误党的事业”。治理讨巧之风,势在必为。
    仕途走捷径、讨巧,做太平官现象,自古有之。其反映的是为当官而当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天,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干部中存在,既有一些干部主观上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则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和制度当中。为什么会有人讨巧,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做太平官?除了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领导者的喜好和导向。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上一级领导喜欢讨巧之人,喜欢坐轿子,不能明辨忠直与讨巧,下面自然就有人迎合,钻空子讨巧。二是仕途潜文化的影响和引导。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有功不如无过,一团和气,牺牲是非和原则,浸淫在这样的仕途文化之中,谁还有锐气做事?那些“聪明人”谁不愿讨巧?三是制度的漏洞和导向。讨巧之所以可能,并获得好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度上给讨巧行为提供了机会,使讨巧者有机可乘,有利可得。有些制度,尤其是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甚至是一些讨巧行为产生的诱导因素。比如,在干部考评、选拔中设置的群众投票、测评等环节,固然是发扬民主的需要,但在实际运行中却成为做太平官、做老好人、多栽花、少挑刺等行为倾向的诱因。许多干部顾忌和考虑选票问题,固然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不科学的制度设计。发扬民主,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本是无可厚非,然而,把选票绝对化,毫无疑问是走上了极端,走向了反面。选票对干部“如此”重要,又如何去要求干部不去重视选票?
    治理讨巧之风,除了在主观方面要求干部做老实人,干老实事,“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吃饭”,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在客观上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设置科学的制度,建设良好的机制和环境。
    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任重道远,但非常重要。讨巧,表面上只是一种现象和倾向,实质却是一种深层的仕途潜文化。要革除这种现象,就必须从文化建设入手。我们现在的行政文化中存在重形式不重内容、重过程不重结果、重“和谐”不重原则等一些倾向,这些倾向如若不抑制,讨巧行为和现象就无法根治。
    与文化密切相联系的,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考核和选拔任用方面的制度,进一步推进这些方面制度的科学化。不科学的制度,形成不正确的导向,更会与不良的潜文化相互作用,其副作用实在不可忽视。以前面提到的选票问题为例。民意,体现为选票,在本质上是给干部定性的评价,有绝大部分群众支持和认可,就说明干部在群众认可度上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将其绝对化,像有的在实际运作中所做的那样,有百分之多少支持,就简单换算成多少分。这其中道理再简单不过,例言之,50%与90%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意味着群众认可度低,后者意味着群众认可度高;而同到90%以上,其区别则没有任何意义。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部门都只是简单地计算票的多少,以票为分,自然会出现追求高票,追求满票的现象。几千年前,孔子就讲“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其意为众恶和众好之人,同样都应当保持警惕。大家都说好的人可能是老好人,但未必是好干部。现在,我们仍然追求群众评价百分百,不是非常可笑的事情吗?而且在机关干部考察测评的时候,所谓的“群众”,还不是干部为之服务的人民群众,而只是同一机关工作的同事和领导,试想,这样投出来的百分百,又有多少可信度?这样的百分百,又有多少科学性?这些测评只能当作定性的标准来用,如达到85以上,即都可认定为有必要的支持度,而不能僵化地当作分数来使用。仅此一例,就可证明,治理讨巧之风,当以革除这些不科学的制度设置为首要任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讨巧之风不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