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建老秘 发表于 2012-6-11 16:21:04

加快建设生态工贸区 打造闽中发展新引擎



    省政府批复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规划、出台促进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对三明来说,是腾飞的希望、赶超的机遇。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工贸区建设,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厚望,全省人民的期待。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人的创新创造能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要充分挖掘人的思想潜力和创造能力,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发展的力度,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建设生态工贸区,是三明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次新尝试、新实践,在这个尝试和实践中,需要我们切实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僵化思想束缚的认识和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二、加快完善空间布局,构建网络化“大三明”。由于先天不足,三明市区规模小,人口规模仅占全市11%,生产总值占全市不到25%,不能有效辐射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工贸区规划,虽然把市区、沙县城区和永安市区作为一主一副来规划发展,但是仍然把城市局限在沙溪河沿岸这一狭窄的河畔上,很难把其建设成为区域性大都市。因此,要把规划内的28个乡(镇、街)做为“大三明”的整体来建设、一个城市来发展,根据具体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块状推进”、“条带相连”地布局和开发,形成新型的网络式的城市格局。

    目前,从沙县城区到永安有长深高速、205国道、鹰厦铁路和沙溪河道,建议纵向上在长深高速的西北侧约10至15公里布局建设一条和高速公路基本平行的快速通道,连接沙县城区、富口、沙溪、岩前、大湖、曹远和永安市区,使之与205国道形成一个循环公路交通网络,以后条件成熟,可沿大体相同的路径建设循环轨道公交;横向上在现有莘口至沙溪公路基础上,布局建设陈大到富口、贡川至大湖等高等级公路。拉开城市骨架,使永安——三明——沙县这样一个线型城市向更有效力的块状城市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力度,并为走向西北翼更为广阔的腹地打下基础。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产业集群。

    1、突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三明具有丰富的生物医药资源,已经建设了一定规模的红豆杉、金线莲、黄精、草珊瑚等药材基地,但是深加工方面还没有较大突破。因生产许可等原因,在当前情况下,发展终端药品有困难,应该转变观念,以引进中端生产线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江苏、上海、浙江等老牌药企在转型升级,医药中间体生产面临转移压力越来越大,由于这些地方原来药企各自建厂,不集中,污水等处理成本很高,集中建设园区面临着土地成本问题,因此,可以利用这一机遇,划出土地,建设生物医药(中间体)专业园区,统一建设工业污水处理系统,积极联系、承接、引进这些药企的中间体生产,先行做大中间体生产,待形成一定规模,再延伸产业链,发展终端产品。

    2、突出发展食品工业。食品工业是消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联着工业、农业、流通业领域的大产业,关系到农村发展、农民富裕、居民生活的大工程。我老秘网市是个农业大市,农产品品种繁多、质量也好,可是,长期以来,食品工业一直非常落后,原来的食品工业研究所也撤了,农产品加工率很低,因此,建议引进高端人才、重建食品工业研究所,在工贸区内规划食品工业专业园,鼓励本土食品企业进园集聚,引进大型企业落户园区,发展壮大食品工业集群。

    3、突出发展旅游业。工贸区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因集约化、系统性、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工贸区网络开发后,文化旅游资源成串联线,成为一体,迎来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契机。因此,要通过整合、包装、规划,系统化、集约化地开发这些资源,同时,在城建上以山水为骨架、融入理学文化、客家文化要素,在园区建设中嵌入文化元素,让每一座建筑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每一个设施都充满着文化的意蕴,形成三明特色的山地型风光。

    4、加快调整建设方式,实施产城并举。过去,城建与经济两个部门、两张皮,各自独立、相互脱节,城建缺少产业意识,产业没有城建观念,工贸区将二者全二为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产业,也是中心城市建设,是“城”与“市的辩证统一。因此,要确实转变观念,调整建设方式,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时实施。老城发展,积极推进永安、三明市区、沙县城区同城化,以三明市区为中心,实施北扩、南延、东连、西拓,按规划形成“四片”产业布局;新区建设,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民营促进,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联合一批企业家组成企业群,形成投资联盟,城市开发到哪里,相关产业就跟随到哪里,实施产城并举。

    四、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为加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建立和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在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常设的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市委、市政府领导任常务副主任(专职),从市直有关部门和规划区内的县(市、区)抽调得力人员组成专职专责工作小组,实行独立运作、独立管理,具体组织实施生态工贸区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具体事宜,在市区办公。

    2、建立和完善规划机制。由市、县(市、区)规划部门干部、专家学者组成规划机构,在总体规划框架内,遵循科学规律,按照全区一盘棋思想,规划和调整布局工贸区城市、产业、基础设施,策划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社会事业,为建设委员会提供决策备选方案。

    3、建立和完善财税调控机制。设立实施工贸区规划布局引导基金、生态补偿基金,促进产业按照规划要求发展。对于按规划布局进入园区的企业,在一定年限内给予税收优惠。增加和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按规划入园的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协助企业争取中央和省级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的重大项目,统筹解决其用地计划。

    4、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体制。积极引进各类投融资主体,大力争取国家投资,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加强国有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依托软、硬投资环境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和完善适合工贸区特点的信贷管理方式,争取更大的信贷管理授权。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推动各社会主体参与产业布局与园区发展和经营,积极引导、帮助工贸区内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5、建立和完善技术保障机制。加快建立与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性技术联盟,积极争取在工贸区内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支持企业与行业技术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孵化园和重点龙头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核心作用,力争在汽车及机械、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生物产业、矿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上有所突破。

    6、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引进人才专项资金和专项奖励资金,分别对引进人才、领军人才、创业英才,以及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能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团队,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和奖励。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文/ 纪其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加快建设生态工贸区 打造闽中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