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精神”要有独特的个性和内涵
今年以来,安徽、湖南等一些省市相继开展“地域精神”大讨论活动,很多省市已经提炼出了本地“地域精神”表述语。纵观已经推出的“地域精神”表述语,发现其中的雷同词语过多。据统计,在27个省市“地域精神”表述语中,“创新”出现11次,“开放”出现10次,“和谐”出现9次,“诚信”出现7次,“包容”和“爱国”分别出现5次和3次。东部沿海城市多以“海纳百川”来体现包容;西部地区更倾向用团结奉献、艰苦奋斗等词汇。另外,在字数上,选用八个字长度的为多数,超过了四成。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同样,一个省、一座城市确实需要属于自己的精神。地域精神,就是一地的思想灵魂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展现,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彰显着地域特色风貌,对地区的未来发展具有灵魂支柱和动力源泉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各地开展“地域精神”大讨论活动,推出“地域精神”,对凝心聚力,提升市民素质,促进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然而,“地域精神”表述语中,多个词语重复出现,多数“地域精神”表述语习惯于四词八字或两成语八字、四成语十六字模式,实际上反映了“地域精神”表述语是空洞的大词和口号,折射出各地评选出来的“地域精神”的同质化和标语化倾向,其背后的实质性问题是地域文化精神的匮乏,表现了真正的城市文化和地域精神的沦落,无益于社会文化发展。
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决定了每个地方的地域精神及其表述语各不相同。换言之,地域精神是各个地方特有的、不可复制的,彰显了一个地方的个性和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同质化的“地域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固然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大环境发展需要,但在本质上已经背离了“地域精神”的灵魂和内涵,消磨了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特色差异,看不出地域个性和特色,显示不了一个地方本来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民精神价值,代表不了一个地方的真实面貌。最可笑的是,一些“地域精神”的最终入选者居然是一个从未到过该地、对本地历史文化一无所知的外地人。
“地域精神”应当是一个地方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集中体现,是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共同凝聚、提炼的理智、情感与梦想,代表了当地人的性格特点,当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过基本内涵始终不变。目前各地推选出来的“地域精神”显然并非如此,不但很少有广大市民参与投票认可,甚至连对本地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也不能参与,参与的只是少数领导和个别被领导看中的专家学者以及极少数市民代表。
笔者认为,各地开展“地域精神”大讨论没有错,开展提炼“地域精神”表述语征集也确有必要,但是,关键要在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具有个性和本地特色的内涵,并且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同身受,只有这样的“地域精神”才能真正体现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才是市民共同认同的“地域精神”,而不是通过宣传方式让市民死记硬背各地雷同相似的“地域精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