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化”互动 统筹城乡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从四川和内江发展实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主路径、主引擎,既是一项现实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奋斗目标。破解不和谐问题的出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历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发展的进程中仍出现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一是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扩大内需、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等战略举措,但是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西部和东部的人均GDP相差7000元,2010年,这一差距拉大到了21000元。二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呈逐年拉大之势,使得贫困、分配不公等不和谐问题存在。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表现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以内江为例,1998年建市之初地区生产总值为117.1亿元,2011年增长至853.68亿元,13年来增长了7.3倍之多。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增长缓慢,由此衍生出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等不和谐问题。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均 GDP超过3000美元,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超过30%,工业化城镇化就进入“双加速”时期。目前,四川和内江就处于这样一个极为关键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就会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问题。反之,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则会出现城市“空心化”、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问题。如果不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就会继续加大,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将会更难实现。因此,选择走“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是一项现实的紧迫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同步、不协调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才能解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服务业比重徘徊不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深层次问题。
实现未来和谐的基点。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就是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看,自晚清时期起步,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事实上,百余年来的中国现代化历史,就是一部农村为工业化不断地挤出“奶”和“血”,却并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饱经创伤的历史。历史进程昭示我们,“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更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就目前而言,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发展现状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决定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长期性,必然需要我们为之长期奋斗。
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其表现在导致区别身份的二元户籍制度,障碍在导致城乡严重不均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根子在不易理清的农民财产权利。解决好农民进城后“占有两份资源”、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尤其是农村土地、农房的流动、社会资本如何下乡、农民权利如何保护、谁来种地等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有效推进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有专家指出,这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基础上一次质的深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从四川和内江实践看,必须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统筹兼顾、科学摆布,才能有效推进。
五个一体化、五个集中。以创新内在机制的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城乡市场、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以改变外在形态的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镇和村落集中、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五个集中”为目标,在城乡基层积极推进了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改革。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有利于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度集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向集镇和村落集中,有利于推动农民市民化进程,促进农村购买力向城镇集中、城镇和新型社区购买力增加、服务业发展,推动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提高产业聚集度,增强工业的反哺和带动能力,实现集约集聚发展,变分散的重点为集中亮点。
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伴随着科学发展的始终。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首先要从统筹规划入手,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进行科学定位,编制覆盖城乡全域的总体规划,实现规划全域、全程、全覆盖。突出抓好各类规划的无缝衔接,尤其是抓好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等相互衔接、互融互通、多规合一,确保规划的超前性、统一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乡镇和新农村相互衔接、架构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协调联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联动是关键。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关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产城统筹。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围绕工业发展需求优化城镇功能,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扩张,促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把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与突破口,规划建设规模较大的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要以中心城镇的建设为重点,通过优势城镇的率先崛起,实现产业、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促进经济主体间的交流,使产业间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提升城镇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集约发展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工业镇,促进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管理统筹。农村产权制度、生产要素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全域城乡统一户籍、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关键问题。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改革,制定适应发展需要的新型户籍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真正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权益。加强就业促进,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就业培训工作,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帮助解决好进城农民和流动人口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和居住、生活、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以社区管理为平台,充实和整合基层力量,强化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城市社区在维护权益、调解矛盾等方面的作用,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
总之,深刻认识“两化”互动和统筹城乡的一般规律、准确把握其阶段性和长期性特征是一个长期过程,实现“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最终目标,既要只争朝夕、加快推进,又要坚定信心、不懈努力。
作者:曾万明 来源:学习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