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三味 发表于 2012-5-26 22:17:40

树精品意识 创精品之作

高校校报应凭藉怎样的优势和特点,打响自己的品牌,从而在纸质媒体的万花丛中别树一帜?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得出答案,那就是努力塑造精品。

近三年来,《长江大学报》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先后有30多件作品荣膺“全国教育好新闻奖”、“湖北新闻奖”、“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湖北省行业报好新闻奖”、“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精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的体会是抓好三个环节:树立精品意识,营造精品氛围,实施精品工程。

一、树立精品意识

什么是精品?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用最好的东西去“引导人”、“武装人”、“塑造人”、“鼓舞人”。江泽民同志讲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新闻的“优质品”,即新闻精品。对报纸而言,新闻精品应该是形象、是旗帜,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生产新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打造精品,铸就品牌,以使校报在竞争中以自己鲜明特色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校报精品,应该是高校新闻工作者经过精心策划、精心采访、精心写作、精心编辑制作出来的思想深刻、形式新颖、文风生动、文字精湛、编排精良,体现了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与说服力,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认识到了这点,我们的记者、编辑就有了较高的思想起点,就有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他们在采写和编辑新闻作品时,心里就树立了一个精品的标杆,就具有了强烈的精品意识。“正确导向,形成共识;立意新颖,敢为人先;标题新颖,感染力强;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等等,在其脑海里已成为对精品内涵的诠释,也成为对自身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营造精品氛围

新闻精品不是靠一时的冲动、靠临时的突击就能够产生的,有时出现那么一二件,那是偶然现象,但要出一批精品是绝对不可能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出精品,必须有一套健全的保障机制,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精神,有一支精干有力的新闻写作团队,同时,还要营建一种相互激励、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氛围。所有这些,是产生精品的基础,我们将此概述为“精品氛围”。

首先,我们实行了目标管理,实施了激励机制。对每位记者、编辑确定了基本的采写任务,对其完成情况、完成质量进行统一登记,并按季度在校报上进行公布,奖勤罚懒。同时,还将其与年度评优直接挂钩。

每年,我们除积极组织优秀作品参与各级新闻奖的角逐,还在学校设立了新闻奖。除了对获国家级、省级奖的好作品、作者进行表彰、奖励之外,还出资专门印制获奖新闻作品集、对外宣传作品集等,极大地调动了新闻写作队伍的成就感和积极性,激发了其热情与潜能。

其次,实行新闻线索定期集中研究制度。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人人提供自己掌握的新闻线索,发现有重要价值的新闻线索,集体研究如何采写,不浪费新闻资源。

第三,每年组织记者、编辑外出培训、考察。已先后选派编辑、记者到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社学习充电,尽可能地让他们多交流、多开阔眼界、多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掌握最先进的新闻理念、最前沿的新闻写作方法。对学生记者队伍,我们选派其中的优秀者到省市新闻媒体参加短训,在校内组织3到4次大型培训,讲述新闻写作方法,点评作品得失,以迅速提高他们的新闻业务水平。

正是这种种措施,为多出精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创建了一支素质与热情双高的新闻写作队伍,形成了悉心发现、仔细思考、深入挖掘、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优良作风,形成了内部比学赶帮超、师生携手共进、力创精品的良好氛围。

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政治责任感与新闻敏感性是产生精品的根本,敬业精神与团队精神是产生精品的基础,创新意识与精品氛围是产生精品的保障。

正是这种认识,让每一位记者、编辑善于捕捉、发现、观察、分析新的事物、新的变化、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学会了“用眼睛写文章”,学会了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在平淡的校园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正是这种认识,让每一位记者、编辑你追我赶,积极配合,把“敬业”与“团队”这两个词汇落实到了采写过程之中。也正是这种认识,让每一位记者、编辑不断树立高远的目标,坚守一种永远的激情,表现在其思维与写作手法的不断创新,表现在对采访内容的深入提炼,表现在对语言、结构的精益求精。

三、实施精品工程

在实施精品工程中,我们着力抓好“三精”,即精心策划、精心选题、精心采写。

我们认为,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社会现实的简单反映者,也应是社会实践的主动参与者与促进者。新闻策划正是一改以往被动式的甚至是简单化的重复劳动,使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以创造性的劳动获取最佳新闻效果。它不是由上级领导指派或由被报道对象邀请而进行的报道,而是依照自己的报道思路积极主动地找新闻、抓新闻、抢新闻。而且,这种报道大多来源于集体的智慧,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因而,通过打磨,它往往会产生较好的报道效果,成为新闻精品。比如我们发现校园里不断涌现学生科研现象,有的学生被称为“校园蛇王”、“蘑菇专家”……我们觉得这并非偶然的孤立的现象,它必然与校方的政策与引导,培育学生的理念与机制紧密相关,于是,通过共同研究,推出了通讯《大学校园里的“科研族”》。此篇通讯,受到各级新闻媒体的青睐,形成了轰动效应。

“精心选题”,也是我们相当关注的环节。我们认为,选题的成功,就意味着成就了精品的胚胎。而在此环节中,我们又特别实施了“三抓”,即抓结合点、抓热点、抓特点。

所谓抓结合点,是指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点。我们采写的消息《湖农学子新时尚回家过年带良种》,就是通过记者敏锐的眼光,发现了一个新闻事实:农科大学生在寒假回家时,纷纷带回本校研发的水稻良种。此作品一脱稿,《湖北日报》翌日头版刊载,并获当年的全省校报好新闻一等奖。

所谓抓热点,即围绕社会新闻媒体某一阶段的报道重点寻觅新闻素材。在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中,我们发现了大四学生伍学丰立志农村创业,在应城市三合镇特种羊繁育基地出任“羊倌”的新闻事实,于是,抓住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立业、面向生产第一线就业的热点不放,深入采访,写出了一则消息和评论,《中国教育报》头版刊发,并获得了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二等奖,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一等奖。

所谓抓特点,是指围绕高校特点、专业特点抓独家新闻,进行重点报道。去年,得悉学校园艺专业同一宿舍的7名女生全都考上研究生的消息后,我们浓墨重彩地予以报道,消息、通讯、言论全方位、立体式报道,形成了新闻宣传强势,产生了极强的报道效果,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文/钟仕安 康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树精品意识 创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