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秘书 发表于 2012-5-10 17:43:53

中西部高新开发区考察报告范文

根据市政府领导指示,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带队一行14人,于3月下旬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重庆两江新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考察。

一、三个高新区基本情况

(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立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2000年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第一个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2006年被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商务部和科技部批准为科技兴贸创新基地,2008年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授牌为全国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

目前,新区规划面积518平方公里,管辖8个乡、镇、办事处,常年居住人口40万人。已建成约100平方公里,有关东科技园、关南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光谷生物城、富士康武汉科技园,以及汽车电子、金融后台、武钢、武重、武锅等10个产业园。截至目前,东湖高新区注册企业16000多家,其中经营活跃的有1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40多家。 “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28%。2010年,完成企业总收入2918亿元,同比增长29.06%;工业企业总产值2503亿元,同比增长26.67%;完成增加值857亿元,同比增长28.87%;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96.76亿元,同比增长33.4%。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重庆两江新区

重庆两江新区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也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

两江新区的设立和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314”总体部署为重庆定向导航;2008年4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工作时请求国家给予重庆更多支持,温家宝总理责成国家发改委牵头进行专题研究;2008年6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200多人到重庆调研,提出设立“两江新区”的想法;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明确认真研究设立“两江新区”问题;2009年4月,重庆市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报告两江新区总体规划方案。其间,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先后3次对设立两江新区作重要指示;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的批复》(国函〔2010〕36号),批准设立重庆两江新区;2010年6月18日,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3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和北部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规划总面积1200 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550 平方公里,新开发用地面积4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万人。

(三)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立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区内成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2006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6家“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之一,2010年区内设立四川省与新加坡合作的“新川创新科技园”。

目前,该区规划面积122平方公里,分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区内登记企业20000余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900余家,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企业投资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499家。2010年,完成产业增加值520亿元,财政总收入155.5亿元。

二、主要经验和启示

从三个高新区建设和运行的情况看,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协调层次高。一是高层领导关心。三个高新区都得到了省级及以上领导的大力关心与支持,许多关键环节的都是省里直接推动。特别是重庆两江新区更是由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直接关心,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直接参与。二是高级干部推动。三个高新区都成立了管委会,管委会主要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和担任职务都为正厅级以上。其中: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由重庆市委常委担任;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为成都市委常委;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为武汉市委常委。三是高位组织协调。重庆市成立了两江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重庆市市长亲自任组长,3名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市发改委、经信委、国土房管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协调解决两江新区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成都高新区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领导体制,四川省和成都市都成立了省市共建成都高新区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一些重要问题也都由省里领导出面协调。

(二)规划手笔大。一是区域面积广。三个高新区都根据地方发展的要求,不断扩展规划面积,形成大开发、大发展的宏大气势。目前,成都高新区规划面积为122平方公里、武汉高新区管理面积为518平方公里、重庆两江新区规划面积达到1200平方公里。二是思维眼界宽。三个高新区规划的思维都不是从一地、一省的视角出发,而是放在更大的范围来考量和审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找出适合本地发展的战略思路。其中:武汉提出自己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和全国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商贸中心和外商进军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重庆提出自己是内陆开放的最前沿,具有“一江三路三大洋”的优势,即:通过长江可达太平洋,通过“西北翼”渝兰铁路—新疆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鹿特丹港通达大西洋,通过“西南翼”渝黔铁路—缅甸中部可达印度洋;成都提出自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及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首选地。三是产业定位高。其中:武汉高新区的定位为“中国的光谷”,是继北京中关村后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庆两江新区的定位为中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成都高新区的定位是中西部最具规模的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三)创新举措实。为提高工作效率,破解发展瓶颈,三个高新区都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创新的举措,实现了突破和发展。一是创新行政管理。三个高新区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行政管理模式。其中:武汉高新区采取托管模式,即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统一的政策制订、园区内规划和招商设计,保留原有行政区负责社会事务的管理;重庆两江采取“123”管理模式,即直管1个区域(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代管2个区域(北部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协管3个行政区(江北、北碚、渝北三个行政区中的部分区域);成都高新区则采取直接管理模式,设置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管理部门,甚至还设立了人大联络机构。二是创新资金筹措。在解决开发区和区内企业发展资金方面,三个高新区都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主要办法有:以开发区名义组建融资平台,负责建设资金筹措;引进风险投资企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政府给予奖励和补偿;开展银企对接,让企业通过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方式获得急需的发展资金,等等。三是创新土地置换。最有特色的是重庆市,参照滨海新区做法,积极争取国土部“征转分离”试点,创造性地采取“集中成片、整村推进、全征全转、征转分离”的征地模式,2010年完成土地储备226.5平方公里、34万亩,完成征地70平方公里、10.6万亩,被国家土地督察重庆专员办称为“创造了快速征地及和谐征地的新纪录”。同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地票交易试点,较好地解决了土地要素对园区发展、企业引进的制约。四是创新利益分成。重庆两江新区探索实行了利益共享开发模式,即以资本为纽带,按照55:45的股份比例,由重庆两江新区分别与江北、北碚、渝北共同出资组建了三个开发公司,在土地增值收益、新增税收分配等方面实现利益共享,调动各行政区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四)倾斜政策优。一是用地指标倾斜。三个高新区都享受用地指标的倾斜,其中最优惠的当数重庆两江新区。对重庆两江新区用地优惠的字面表述为“两江新区的用地计划指标单列予以倾斜,保证优先发展”,据新区透露:重庆市计划在2020年前将全市工业用地的60%、商住用地的40%用地指标留给两江新区使用,特殊情况还可单独供地。二是审批权限倾斜。三个高新区都享受省级或相当于省级审批权限,重大项目由省级有关部门备案。三是税费减免倾斜。武汉东湖新区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获奖者在取得股份或出资比例时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成都高新区规定:项目公司认定为高新技术软件企业,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经营期十年以上的实行“两免三减半”;对项目企业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给予个人所得税缴纳额20%-100%的奖励,期限5年。重庆两江新区规定:区内到2020年以前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加技术性收入达到年产值60%以上,所得税可按10%征收;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获利年度起三年内按有关规定提取的风险补偿金可税前扣除。四是改革试验倾斜。作为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集国家西部开发优惠政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规定的优惠政策、内陆保税港区政策、比照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及先行先试权等政策于一体。

三、几点建议

根据三个高新区的经验,结合我省即将开展的政策调整以及本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建议我老秘网市各开发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调整规划。要顺应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趋势,抓住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以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集聚区、集约发展示范区和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认真研究和吸收、学习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经验,围绕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功能配套,进一步做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修编,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引领和促进全市开发区在新一轮竞争中得到高水平发展。

二要扩区放权。要紧紧抓住省里支持具备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适时启动省级开发区的设立和规划调整的机遇,积极研究制定各个开发区扩区的长远目标、十年目标、五年目标和近期目标,做好现状分析、素材收集和政策研究,为扩区调整、提档升级提前做好各项申报准备工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理顺关系,做到应放尽放、能放快放,确保开发区的各项经济管理、人事管理权限和分配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国家、省、市赋予开发区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开发区财政独立运作。

三要打造平台。要以促进开发区发展、有利于招商引资为目标,全力打造多元的发展平台。要引导各个开发区建立自己的融资平台,解决开发和配套建设的资金制约;要鼓励和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公司、担保保险公司,促进全社会的资金参与到开发区的建设和投资中来;要积极申报和做强特色产业园区、生态园区,为开发区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载体和动力;要加强南北共建园区建设,用好扶持和优惠政策,促进区域合作和园区发展,特别是尚未建成共建园区的开发区要主动对接,争取年内全部完成结对或达成合作意向。

四要整合资源。要整合和利用好现有的企业资源,促进增资扩股,做大做强;整合和利用好现有的服务平台,为新项目的落户和壮大提供支撑;整合和利用好“台资新高地”和各类特色园区的品牌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整体实力;要整合和利用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资源,加强综合保税区申报,加大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整合,进一步放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效应,拓展在保税、通关、物流、商品展示、贸易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推进全市各开发园区与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

五要鼓励创新。要将创新作为立区之本,以机制、体制、模式的不断创新促进各开发区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探索利用多种资源、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元化方式,围绕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等五大千亿元产业和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引进符合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创新成果转化模式,依托境内大中专院校和科技机构,建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房租优惠、融资支持、项目申报等全程性的、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实用产品,占领行业制高点,增添发展潜力的后劲。

六要考核督查。要尽快出台《全市开发园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办法》,突出影响和评价开发区发展的便于考细考实的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和进出口额、新获批区中园、新增列统企业、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当年竣工固定资产投资重大项目等指标,设定分值,进行综合考核。平时由市综合督查部门组织,对一些重要指标进行跟踪督查、定期考核,以使考核结果客观公正、通过考核促进开发区工作的推进与开展。

考察组组长:李璘

考察组成员:刘晓录、许志豪、王新亚、顾登生、

朱从耀、蒋继贵、薛同武等

执笔人:薛同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西部高新开发区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