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秘书 发表于 2012-5-10 17:14:14

对我老秘网市由“务工难”向“招工难”转变的思考

    日前,市政府专门召开富士康招工服务工作会议,由政府出面帮助企业招工,这在淮安历史上尚属首次。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一直是我们的优势之一,全市70%是农业人口,其中150万劳动力需要转移。前些年,由于淮安工业化水平低,抓劳动力转移更多的是考虑“人往哪里去”。为此,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下达劳务输出任务,并通过加强培训、发展中介组织、建立基地、成建制转移等措施,积极开拓劳务市场,累计转移劳动力130万人。近年来,随着全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富士康等一批大企业的落户投产,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加,到明年6月份用工缺口将突破4万人。这是淮安历史上首次出现“招工难”现象,既标志着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也折射出我们对快速变化的形势准备不足。可以说,前几年困扰发达地区发展的“招工难”问题,提前在淮安登陆了!如何应对这场“用工危机”,笔者认为,必须创新思路,超前谋划,突出重点,坚持做到“四个高度重视”:

    一、大项目催生大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日益加速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一个地方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虽然总体发展轨迹难以改变,但某些重大项目、新兴产业可以加速工业化进程。总投资22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城落户淮安,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不仅加速了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而且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IT产业,成为全市三大千亿元主导产业之一。工业化加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多,必然要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其中仅富士康科技城到2012年用工就将达到12万人,由此带动形成一个50万人规模的工业新城。然而,我老秘网市的从业人员结构却与经济发展很不相称,到去年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5.5:49.5:35,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却为31:30.2:38.8,也就是说在全市313.04万名劳动者中,从事二产的只有94.5万人,其中从事制造业的仅有61.74万人,比一产从业人员少35.36万人。这说明我老秘网市虽然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已经实现由农业经济主导向工业经济主导的转变,但从业人员结构还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已经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一要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努力提高土地亩均产出效益,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种养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力争能使97.1万名农业从业人员有一半转向二、三产业。二要像抓劳务输出那样抓劳务输入,淮安虽然在江苏属于欠发达地区,但对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来说仍具有吸引力,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宣传力度,制订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争取有更多的外地人来淮安打工。三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来上班,虽然到苏南企业打工收入要高一些、生活环境要好一些,但远离家乡必须忍受离别之痛、相思之苦,而且产生“留守儿童”、“夫妻分居”“空巢家庭”等诸多后遗症。可以利用节假日外出人员返乡之际,召开动员会、座谈会,通报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企业用工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迸发出回淮安工作的强烈愿望。

    二、好专业成就好职业,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地方发展的作用

    在当前众多高校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什么人最吃香?当然是那些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即所谓的“蓝领”,有的高级“蓝领”年薪可达几十万元,可见职业教育潜力巨大。从我老秘网市当前企业缺工类型来看,绝大部分缺的是从事一线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者缺的很少,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对家庭、对地方都有利。对家庭来说,国家对职业院校一、二年级学生每年都发放助学金,可以减少家庭经济负担;对地方来说,职业院校毕业生可以直接进企业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而高校毕业生往往“孔雀东南飞”、“为他人作嫁衣”,我老秘网市近几年每年考上公办本科的大约有7—8千人,但回来工作的不到1/10。当然,职业院校也要及时改革办学模式,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三性”,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需求接轨:一是增强针对性。要按照市场化办学的思路,注重与国家产业发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对接,合理设置专业,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注重与各类人才市场、重点企业的需求对接,实行“订单式”培养,满足社会对多种类型、各个层面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创业有能、致富有门。二是增强操作性。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添置更多的实训器材,强化实践教学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市内重点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毕业证书与技能证书相结合,逐步实现“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增强创造性。在办学模式上,可以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不论公办民办、市管县管,只要有利于职教做大做强、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都纳入淮安职教体系,一视同仁、大力扶持;在教育资源上,坚持师资力量、设备设施、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社会、行业、企业资源为学校提供服务,使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都能满足求学愿望。职业教育做大了,培养大量实用性技能人才,也能发挥“酵母效应”,吸引企业来淮。

    三、重招商更要重安商,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对投产企业的后续服务

**** Hidden Message *****
    四、筑好巢引得凤凰来,必须高度重视功能配套对人才的巨大引力

    近两年,几乎所有在淮安生活和来过淮安的人都说,淮安变大了,变亮了,变美了。夜晚灯火通明的淮海北路,感觉和南京的湖南路差不多;商贾云集的淮海东路,改造后面目一新,特别是夜晚漫步其间,感觉和苏州、上海的街道也有几分相似;金鹰等知名企业的入驻,使大家在本地也能买到一流的高档物品。淮安近两年连续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值得推荐城市,并且位次不断前移,这既有服务等软环境方面的因素,更有城市建设改造等硬环境方面的功劳。昆山是一个县级市,本地人口只有69万,但外来人口超过100万,既有打工者,也有客商、投资者,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关键就是因为那里机会多、环境好、宜人居。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以优良的环境、完善的配套来提升人气、集聚财气。可以想见,当淮安人气急剧提升时,必将有力地拉动投资、消费,推动地方经济更快发展。在城市功能配套方面,我们还有许多文章可做:一是继续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可以由现在的淮海商业区延伸到水渡口商务区,由点成线,带动沿线商务商业发展;淮海路亮化工程也可以南向清浦区、北向淮阴区继续延伸,使人未到市中心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气息。二是打造更多的休闲消费亮点。加快各类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大型购物广场、知名品牌专卖店、连锁店,扶持美食一条街发展,既让外来人员有机会赚钱,也要让他们有地方消费,不能在这儿赚钱、到其他地方花钱。三是不断完善商务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会展、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业,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持,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四是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对一些旧生活大院、生活小区以及城中村等,加快拆迁改造步伐,尽快出新。同时,加快生态商务新城区等建设,积极推进“东扩南连”,拓展城市框架,全力打造新的亮点。文/张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我老秘网市由“务工难”向“招工难”转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