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 发表于 2012-5-9 14:42:34

浅析外语教育在推动文化走向世界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现状,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的科学决策。这一决策,对我们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语言与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文化走向世界,语言是桥梁和纽带,更是基础,只有打牢语言基础,才能使文化走的更稳、更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要高度重视外语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适应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的外语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事业顺应改革的大气候,在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师的发展、评价体系的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的新路子。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虽是个外语教育大国,但还没有成为一个外语教育强国。总体说来外语水平不够高,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国家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今后的外语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要在外语教育中加强文化教育,将文化和语言有机结合,使我们的文化通过语言更好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世界优秀文化通过语言更好的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在外语教育中进行文化教育,主要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工作层面的文化规范。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工具性本身就有文化性。如果只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传授,以为这样就能理解外语和用外语进行交际,往往会因为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语境,而出现语词歧义、语用失误。因此,在外语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形式上正确,更要在文化差异教育上下足功夫,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力求在文化上“得体”。

    二是在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通过外语进行外来文化的知识传授,要重视帮学生树立文化平等立场,既反对“自我中心”,又有文化自尊,防止“自我殖民”,为此,在外语教育中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文化的比较探究,在异彩纷呈的文化观照中培育更为理性、多元、互补互渗的文化意

    识。

    三是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文化的精粹往往凝练在文学经典中。经典阅读要一扫外语教学沉闷、呆板之气,在赏心悦目的审美情境中,在美轮美奂的诵读、观赏、对话、表演中,学生领略着洗练、珍贵的语言,并透过语言贴近文学形象的心灵世界,触摸作者的内心呼唤。要使感受、想象、理解、情感融为一体,把兴趣因升华而高雅起来。

    四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濡染。文化最持久的魅力就在于它孕育了人性精神,使心灵获得价值感、皈依感、和谐感、崇高感。古人称“文以载道”,因此,英语文化教育的最高追求应当是精神教育。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由外向内心浸润和转化的濡染过程,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直至悦志悦神,就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和文化涵养。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外语教育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外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才能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soso_e178:} 刘春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外语教育在推动文化走向世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