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渐红 发表于 2012-4-25 08:55:21

加快海西生态工贸区建设路径探析

  《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得到省政府正式批复并经市人大通过后,闽中大地吹响了建设生态工贸区的冲锋号角。那么,如何尽快找到加快海西生态工贸区建设的路径,不仅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规划区域的党委、政府领导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摆在广大社科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抛砖引玉,力求提供一些参考。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的思想潜力是无限的、创造能力是无穷的,加快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就是要充分挖掘人的思想潜力和创造能力,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发展的力度,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思想大解放,则大开放大发展;思想小解放,则小开放小发展;思想不解放,则不开放不发展。建设三明生态工贸区,是三明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次新尝试、新实践,在这个尝试和实践中,需要我们切实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僵化思想束缚的认识和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二、加快完善空间布局,构建网络化“大三明”。
由于先天不足,三明市中心城市规模小,人口规模仅占全市11%左右,生产总值占全市不到25%,不能有效辐射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三明生态工贸区规划,虽然把三明市区、沙县城区和永安市区作为一主一副来规划发展,但是仍然把城市局限在沙溪河沿岸这一狭窄的河畔上,很难把其建设成为区域性大都市。因此,要把生态工贸区规划区域的28个乡(镇、街)做为“大三明”的整体来建设、一个城市来发展,根据具体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把整个区域划成若干“块”、以高等级公路的“线”相互联结,“块状推进”、“条带相连”地布局和开发。“块状推进”就是以现有的城镇为基础,逐步向外拓展,在适宜的平缓山地建设城市组团和产业园区;“条带相连”就是用快速通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相互连接,使块与块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新型的网络式的城市格局。
  目前,从沙县城区到永安有长深高速、205国道、鹰厦铁路和沙溪河道,建议纵向上在长深高速的西北侧约10至15公里布局建设一条和高速公路基本平行的快速通道,连接沙县城区、富口、沙溪、岩前、大湖、曹远和永安市区,使之与205国道形成一个循环公路交通网络,以后条件成熟,可沿大体相同的路径建设循环轨道公交;横向上在现有莘口至沙溪的公路基础上,布局建设陈大到富口、贡川至大湖等高等级公路。这样拉开城市骨架,使从永安——三明——沙县这样一个线型城市向更有效力的块状城市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力度,并为走向西北翼更为广阔的腹地打下基础。在“块”中布局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工贸产业、文化产业,形成一个城中有林、林中有城,城林交融、纵横交错,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产业高端、生态低碳的网络化各城市组团群组成的“大三明”格局,在闽中大地上打造一个具有更高集中度、更强带动力的中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促进三明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促进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中,生态工贸区已经形成了汽车与机械装备、冶金及金属深加工、林产加工、纺织等主导产业,也规划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可以说是重点突出、面面俱到,也符合实际,本文认为加快发展生态工贸区,在加大发展主导产业力度的同时,近期应该突出培育和发展一些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产业,并在资源上、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
  一是要突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三明具有丰富的生物医药资源,已经建设了一定规模的红豆杉、金线莲、黄精、草珊瑚、银杏等基地,但是深加工方面还没有较大突破,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税收收入不高,因此,要下大力气,突出发展生物医药中端、终端产品,不仅要引进技术,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而且要转变观念,在当前着重引进中端生产企业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江苏、上海、浙江等老牌药物生产企业在转型升级,医药中间体生产面临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这些地方原来药企各自建厂,不集中,污水等处理成本很高,现在集中建设园区也面临着土地成本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机遇,划出土地,建设生物医药(中间体)专业园区,统一建设工业污水处理系统,积极联系,承接、引进这些药企的生物医药中间体生产,先行做大中间体生产,待形成一定规模,再延伸产业链,发展终端产品。
  二是突出发展食品工业。食品工业是消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联着工业、农业、流通业领域的大产业,关系到农村发展、农民富裕、居民生活的大工程。我老秘网市是个农业大市,农产品品种繁多、质量也好,可是,长期以来,食品工业一直非常落后,原来的食品工业研究所也没有了,农产品加工率很低,因此,建议在生态工贸区内规划食品工业专业园区,引进高端人才、重建食品工业研究所,鼓励本土食品企业进园集聚,引进大型企业落户园区,生产标准化、生态化的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发展壮大食品工业集群。
  三是突出发展旅游业。工贸区内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因集约化、系统性、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建设工贸区,网络开发后,文化旅游资源就形成了联串联线,因此,要把旅游业突出出来,整合、包装,高起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系统化、集约化开发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紧密融合,形成三明特色的山地型风光、三明工贸区独特的区域品牌。在城市建设上,要以山水为骨架,糅合客家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在园区建设中,要嵌入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内涵,让每一座建筑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每一个设施都充满着文化的意蕴。建议在现在三明市区,以全国首个山地国际影视城的建设为契机,规划设计若干符合城市历史文脉、老百姓喜闻乐见、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小型主题公园和城市雕塑,反映历史名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主题的小型主题公园和雕塑;在六路一带的沙溪两岸的河畔,建设城市“中央娱乐区”。娱乐是现代化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目前三明娱乐设施分散、档次低,缺少集聚性的市场引力,对旅游者逗留时间、旅游活动内容、旅游消费支出产生负面影响,建设比较高档的“中央娱乐区”,既有利于旅游休闲,也有利于激活市区人气;在工贸区内布局建设3-5家旅游商品销售中心。三明有很多特色产品如西山纸、龙池砚、笋干、建莲等等,但是由于对其研究、开发、宣传和购物商店的建设重视不够,“购”这一环节很薄弱,建议学习国内外旅游商品开发、购物商店建设的先进经验,采取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旅游食品、工艺品、日用品、保健品、服装服饰等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生产,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企业。
  四、加快调整建设方式,实施产城并举。过去,城建与经济两个部门、两张皮,各自独立、相互脱节,城建缺少产业意识,产业没有城建观念,生态工贸区将二者全二为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既是一个产业,又是一个中心城市建设,是“城”与“市的辩证统一。两者中“城”是形、“市”是核。加快建设三明生态工贸区,不仅要强“市”、也要造好“城”,不仅要集聚壮大、集群发展主导产业,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海西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海西中部现代服务业集聚地,更要建设一个要素发达、综合实力强大、宜业宜居的区域大都市。因此,要确实转变观念,调整建设方式,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同时规划、同时实施。
  老城发展,积极推进永安、三明市区、沙县城区同城化,以三明市区为中心,实施北扩、南延、东连、西拓,按规划形成“四片”产业布局,即中部现代服务业核心片区、北部工贸产业集聚片区、西部新兴产业集聚片区、南部先进制造业集聚片区。
  新区建设,也就是新“块”的开发,可以借鉴苏州的“科赛模式”。“科赛模式”是以科学的定位为前提、产业投资联盟为基础、资源集聚为核心、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在宏观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制定区块定位、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调整区块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充实区块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投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体系,然后融合下游资源,为二级开发商提供包括融资指导、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等服务。联合一大批企业家组成企业群,形成投资联盟,城市开发到哪里,相关产业就跟随到哪里。也就是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民营促进,来达到聚集要素、打造新引擎。
  五、加快调整行政区划,促进区划管理科学化。
从“大三明”的总体来看,三元区与梅列区两个行政首府比较近,而且区划面积、人口、经济发展总量都比较少,从永安到三元距离比较大,永安总量、人口相对比较大,从有利于实施同城化、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行政效力出发,建议撤消三元区,设立贡川区,将永安市的上坪乡、大湖镇,三元区的莘口镇、岩前镇,明溪县的沙溪乡划归贡川区管辖,将三元区的其它部分划归梅列区管辖。贡川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而且贡川地势开阔,刚好在永安与三明市区中间,建区非常适合。同时,沙县工业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对沙县进行撤县建区的条件也已经基本成熟。
  六、加快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为加快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设生态工贸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系产业发展、中心城市建设,而且牵涉到5个县级行政区、28个乡(镇、街),不是一年二年的短期工作,而是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目标任务,因此,加快建设三明生态工贸区,必须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工贸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负责决策、指导和协调工贸区建设,成员要将涵盖规划区内的县(市、区)主要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成立常设的生态工贸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市委、市政府领导任常务副主任(专职),从市直有关部门和规划区内的县(市、区)抽调得力人员组成专职专责工作小组,负责生态工贸区建设的具体事宜,实行独立运作、独立管理,具体组织实施生态工贸区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在市区办公。
  二是建立和完善规划机制。由市发改委牵头,由有关县(市、区)规划部门、专家学者参加组成规划机构,在总体规划框架内,遵循科学规律,按照全区一盘棋思想,规划和调整布局工贸区城市、产业、基础设施,策划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社会事业、重大产业项目,为建设委员会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
  三是建立和完善财税杠杆的调控机制。设立实施生态工贸区规划布局引导基金、生态补偿基金,促进产业按照规划要求发展。对于按规划布局进入园区的企业,在一定年限内给予税收优惠。增加和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按规划入园的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协助企业争取中央和省级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探索建立有差别的产业准入机制,制定和实施跨县引资的税收分成和经济指标统计办法,企业跨行政区域的横向经济联合、投资或产业转移等经济活动的分享产值和利益收入办法;督促市县现有各项专项资金,根据规划的产业布局,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引导形成产业集聚;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效益好的重大项目,统筹解决其用地计划。
  四是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体制。积极引进各类投融资主体,大力争取国家投资,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加强国有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依托软、硬投资环境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和完善适合工贸区特点的信贷管理方式,简化贷款报批程序和流程,争取更大的信贷管理授权。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推动各社会主体参与产业布局与园区发展和经营,积极引导、帮助工贸区内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五是建立和完善技术保障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性技术联盟,鼓励在工贸区内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支持工贸区内企业与行业技术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要突出创新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孵化园和重点龙头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核心作用,力争在机械制造、林产加工、生物与食品、硅化工、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上有所突破。
  六是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引进人才专项资金和专项奖励资金,分别对海内外引进人才、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创业英才和市县优秀人才,以及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能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团队,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和奖励。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成立引进人才服务中心,为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提供“一对一”、“保姆式”、“全过程”服务。●纪其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加快海西生态工贸区建设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