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田县农民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和谐的总体良好态势。县域经济在激烈竞争中成功实现“弯道超越”,与城乡人民生活同时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快车道。今日罗田农村,“小楼掩映在树林中,人们生活在绿色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最近,我们到罗田县走村串户,实地调查,深有感慨。物质基础奠定了幸福感
幸福的源泉,来自生产的发展,产业的提升,收入的增加。过去,罗田县分散的千家万户单枪匹马应对风险重重的市场,显得极为软弱无力。“谁能告诉我,今年种什么?”“谁能帮助我,找到好工作?”他们面对市场,找不到方向,心里彷徨。而现在,他们在社会发展中在市场经济驰骋中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始终坚持农业产业化的方向不动摇,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坚实的物质基础奠定了安定感、幸福感。他们的做法是: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通过艰难探索,罗田人找到了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他们坚守“让资源变白银”的理念,脚踏实地干,干大的、干强的、上档次的。
根据规划,他们大力发展板栗、蚕桑、**材等农业特色产业。针对这些特色产业和板块经济基地,实行资金聚集、技术聚集、服务聚集。一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基地发展到130万亩,实现了人平2亩经济林。其中板栗面积98万亩,产量4.6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板栗生产第一县。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全县新建2000头奶牛小区2个,其中一个小区已存栏奶牛1000头,另一个小区正准备进牛。新建万头猪场2个,2万头猪场1个。新建万只禽场2个,千只羊场3个,新发展1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299户。正在引进一个年加工20万头猪、5000万只仔鸡的项目。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在县城至九资河沿线,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百里休闲走廊,大搞休闲农业和“农家乐”。三个“大力发展”将全县不同地区的农民分别纳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罗田县将龙头企业视为农民走向市场、从自给自足的产品生产走向商品生产的“金桥”。近几年来,他们坚持把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关键举措来抓,先后引进绿润、华丽、食为天等食品饮料加工项目,宏源、惠涛、九州通等**材加工项目,新世纪二期、金罗丝织等2家纺织缫丝项目,形成了每一个特色产业都配套有一至几家龙头企业的格局。全县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3家,年产值2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农民的大田对于龙头企业而言,成为“第一车间”,在产业链条上发挥着基础作用。
——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罗田县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农民组织化的一个纽带,建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06个,网络农户13万户,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格局。这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分散的千家万户实行统一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有利于抗御市场风险,保证技术需要,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优质价高。
——以开拓市场为抓手。三个“大力发展”引发了显著的扎堆效应,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大市场搬到了家门口。当地人说,现在有“三好”:一是党的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好;二是产品俏,销路好,价格高;三是工作好找,就是打短工,一天也能赚百把来块钱。农村人只要勤劳肯干,稳稳当当赚钞票、建楼房、奔小康。
环境改善带来了幸福感
幸福的源泉,来自新农村建设的提速,条件的改善,环境的美化。近年来,罗田县将中心村、移民新村、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生态文明塆落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县已建成生态文明塆落示范点200多个,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塆落500多个。农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文明、卫生、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广大农民高兴地称这是他们生活的又一次飞跃,生态文明塆落成为山区人民的骄傲。他们建设新农村主要有以下模式:
一是旅游新村型。九资河镇圣人堂村,发挥靠近天堂寨景区的优势,围绕旅游开发进行村庄建设,以村庄建设促进旅游开发,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和全省“百镇千村”示范村。蓝蓝的天空、别致的农庄、秀美的田野、潺潺的小溪,融入巍巍大别山,充满诗情画意。还有“罗九”百里休闲走廊沿线的一些塆落也属类似模式。
二是移民新村型。2005年底,他们按照“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方针,按照单体建筑美、整体环境美、综合功能全、实用效果好的建设方案,对白莲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外迁农业移民实行集中安置,新建了一个叶家冲新村。76户分3个组团建设,家家建起了200平米的别墅住宅,水、电、路,电视、通信、网络,沼气、篮球场,绿化、亮化一应俱全,是一个建在乡间的城市小区,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三是旧塆整治型。由于罗田大部分农户建楼房较早,推倒重建不现实,他们于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系统整治,这种实事求是的作法,很受村民欢迎。大河岸镇枫树塆村胜利塆有27户,125人。去年,该塆开展了道路硬化、池塘整修、外墙装修、安全饮水、“五小”改建、绿化、亮化、宽带、健身场地、图书室等十项整治工程,塆落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整塆改建型。凤山镇李家楼、李家坪,九资河镇竹家塆属此种类型。竹家塆原有24户居民,住的是70年代建设的4排方向塆。通过群众商议和规划引导,去年采取统一拆除老房、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建设的办法,实行了整塆改建,新建成了一个别墅小区。
五是环境美化型。罗田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唱好“五字歌”,又叫 “五五工程”建设,收到良好效果。一抓“五小”改造:农家户户建成规划有序的小猪圈、小牛栏、小厕所、小沼气、小收捡房,形成科学的农家生态建设链条。二抓“五通”配套:就是塆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使农村建设富有现代文明气息。三抓“五园”开发:就是农户塆前屋后建好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药园、小花园,把塆落建设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起来。四抓“五治”固本:就是治穷、治愚、治脏、治乱、治差。五抓“五到户”服务:思想道德教育到户、科技知识到户、村规民约到户、法律常识到户、卫生环境整治到户。
罗田县的新农村建设成功之处在于从实际出发,不搞高楼大厦,不搞大拆大迁,不脱离农村现实,不背离农民意愿。全县农民的新楼房基本普及,依山傍水,掩映林中,看起来美观,住起来舒适,农民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
观念改变催生了幸福感
幸福的源泉,还来自人的素质的提高,心灵的净化,心态的和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今的罗田,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心态平和了,观念改变了。主要体现在:
一是充满自信,不再悲观失望。俗话说“人穷志短”,可罗田现在是“人富精神爽”。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全县村村通水泥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70%以上农户饮上了安全水,36%以上农户建起了沼气池。相当一部分农户家里,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摩托车一应俱全,他们为什么还要看不起自己呢?在圣人堂村,女能人肖春花的家庭旅馆每年接待客人近2万人次,收入40多万元。另一位女能人陈仲初投资近20万元,将餐馆里里外外进行了仿古改造,独特的农家风味,别具一格的装饰很快给她带来了可观的效益,餐馆装修后还没来得及举行开业仪式,每天已经顾客盈门,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与该村农户谈到人生与人生价值,他们无不信心满怀,眉开眼笑。我们在调研中,有两个村支书开着小轿车来接待我们。
二是横向比较,不再羡慕城里人。在叶家冲村,村民们说,城里人文化生活丰富,我们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坐在自己宽敞的文化室里读书、看报、学文化,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晚饭后四面八方的群众聚在一起,跳舞的跳舞,唱歌的唱歌,打球的打球,成为新的时尚。有的对住房进行了横向比较。罗田农村楼房造型别致,独门独户,散落山间,绿树掩映。他们说,这样的别墅城里人几个能有?就算有,也不像我们这样处于松涛林海,听得到鸟叫蛙鸣,看得到萤火虫。“因为空气清洁,这里的月亮真的比城里圆。”
三是热爱家乡,不再埋怨穷山僻壤。许多罗田人过去厌山恨山,恨自己怎么生到这么个穷地方,现在则对罗田先后获得“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小水电建设百强县”、“全国农产品出口基地县”和“全国平安县”等荣誉,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家乡面貌的巨大变化激起了罗田人的爱乡之情、尊严之感,也使他们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四是心态平和,不再牢骚满腹。在商品生产的大潮中,罗田的领导班子更加成熟,罗田的人民更加理性,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发展中,罗田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民的收入还不高,绝对贫困的人口脱贫难度很大,工业发展不快,财政还很困难,他们都勇于面对,积极迎战。特别是今年开始的大别山试验区建设鼓舞人心。罗田人坚信这是罗田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县域经济提档升级、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他们心态平和,精神饱满,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新的憧憬和更高的期盼。
罗田县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人民安康,生机盎然。一个大山区、老区的贫困县,变化如此之大,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其中给我们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县委、县政府真正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心里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真情对待人民;真正落实科学发展,真干,实干,坚持从实际出发,确立发展路子,一张图纸干到底,不折腾,不停滞。县委主要领导在罗田一干就是十多年,从不惑之年到知天命,这是难能可贵的。■
调研组成员:
邓道坤 省三农研究会会长
毕志伦 省三农研究会执行副会长
梁均贵 《三农研究》常务副主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