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发表于 2012-4-16 08:26:37

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记者:一直以来,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上农业基础仍薄弱、农村发展仍落后、城乡差别仍较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是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这方面怎样才能有所突破?
    张来武:我们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旨就是如何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一个重大历史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现在是、未来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严峻的挑战,也是中国社会最需要紧迫解决的战略问题。要破解这一战略问题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遇到了很多问题,各主要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也都遇到瓶颈。当前我国人均土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人均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劳动力紧缺日益突出,劳动力红利时代已经终结。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效益,提高现代农业的附加值。
    中国现在的农民工达到2.5亿,处于“非农、非工、非城、非乡”的现状。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新型发展道路,加速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
    在以往单向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是不能解决好农民收益问题的。“三化同步”的实质,依然是以新的思路解决农民问题以及城乡差别问题。中国的城镇化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城市向农村发展,甚至“摊大饼”式的空间扩张,这是传统城市发展道路,带来了诸多积重难返的问题。另外一条道路是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促进新型产业聚集,进而形成人气聚集,在三产聚集的新型的农村建立新城镇,这样一个双向、双轨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实施“三化同步”的重大战略,而关键之举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带动农村创业,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创业体系,实现三产深度融合。
    发展经济学认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六要素是土地、劳力、资本、科技、人力资本和生态环境,实际上科技和人力资本通常共同反映在农业科技创新这个要素上,这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理念。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农业首先是科技农业、高效农业,所以应该把现代农业理解成一、二、三产的结合体,应该把农业的产业链一直从种养业做到物流配送、品牌、市场渠道,同时农业加工业要形成体系,在种植、养殖业形成规模并提升科技含量,这就要求我们从农村科技创新入手,对农业产业链进行系统全程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城乡统筹,由城乡统筹和第三产业形成的新型服务体系,造就农业工业,从而反过来带动农业的种植、养殖业(第一产业)的现代化升级改造。
    记者:依靠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如何科学理解农业科技的特点?
    张来武:关于农业科技的特点,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给农业科技进行了“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定性。一是关于公共性。过去,人们经常把农业科技定性为公益的,但如果是公益的,就不能做大第三产业,长此以往,农业科技永远停留在外生服务,农村就会永远摆脱不了贫穷。只有让科技真正进入内生增长,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当然,农业科技公益性的特点也是存在的。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描述为公共性,就不单纯是公益性,但公共性包含了公益性,比单纯的公益性概念更广泛。在政策层面来讲,明确公共性的要义在于农业科技既要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倾斜支持,同时也要强化产业化发展以及社会化参与。
    二是关于基础性。农业科技的基础性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基础研究或者应用研究,而是强调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基础性的关键支撑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农业科技则是基础之基础,因此发展农业科技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只有造就强固的科技基础,才能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三是关于社会性。农业科技的社会性首先包含了市场性,但单纯强调市场性是不够的,因为在市场规律支配下,城乡二元结构将导致科技资源、金融资源和人才资源流向比农业更加具有市场潜力的高科技产业和高利润产业,而农业科技需要政府公共政策保护和支持。但如果不重视市场性,不符合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的引领带动,社会性也就无从聚焦。因此,农业科技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方推进。
    记者:现在强调农业科技创新,那么,这种创新与以往相比在指导思想、发展方式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呢?
    张来武:今天我们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理清为谁创新、创新什么的方向性问题。毋庸置疑,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农业科技发展存在创新方向不够明确,尤其是与产业需求、农民需要相互脱节的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三个效率”、“二十四字要求”。
    首先,要坚持“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着眼长远发展,第二个原则是要面向产业需求。第二个原则较容易理解,强调科技要针对应用,农业科技只有切实面向三农需求、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需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个原则之所以要强调着眼于长远发展,是从国家农业科技发展能否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高度来考虑的。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世界上还比较落后,尤其与先进国家比差距还很大。虽然我们杂交水稻、抗虫棉技术世界领先,但其他农作物水平比国外先进水平至少落后 10—15年。我国玉米单产是美国单产的60%,化肥利用率只有40%,灌溉水的利用率也不到50%,高品质的蔬菜品种几乎全部来自于国外,农业先进设备基本上依靠进口。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 53%,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70%,尤其是与以色列的90%相比,相差太大。所以迫切要求我们着眼长远,增加投入,大力支持农业科技。
    从坚持“三个效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讲,农业科技进步既要提升劳动生产率,也要提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这是国际通行的科技效率目标。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注重提高土地生产率。
    农业科技的实质要求就是“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这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农业技术路线的体现。落实这 24字方针的关键就是要把良种摆在首位。我国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而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颗种子凝聚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比如抗虫棉,通过生物技术在种子层面就把抗虫问题解决了。这次科技部联合农业部等几个部委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第一个大举措就是举办了第二届博鳌农业(种业)创新论坛,整体推进中国种业创新体系建设,把中国种业做强做大。
    记者: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重点,找到突破口,请您谈谈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些重点。
    张来武: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肯定了多年来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探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关于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第一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目前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全国所有省90%的县展开了,全国已有17万农村科技特派员在一线创新创业,但还需要更大规模、更深入的往前推进,这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抓手。
    二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既要汲取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比如经开区、高新区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跨越式地转变发展方式,不能重复过去靠出卖土地、靠行政管理的发展老路子。要切实发挥农业本身具有的一、二、三产产业链跨越行政区划的固有属性,把农业产业做大做活。如果未来全国建立100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就要把这100个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甚至还要建立政策资源联动,试点逐步推开。在具体操作上先开展“一城两区”即北京农科城、杨凌高新区、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管理结盟,通过组建结盟投资管理公司,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科技金融结合,再向全国推开,实现百家园区一体化运作。同时,通过推动法人特派员参与到园区的全产业过程中,按照农业产业规律,在园区内农业企业、工业企业、高科技企业、金融企业或投资企业一体化发展,全面形成“一城两区百园”的格局,简称“121工程”,从根本上创造一个跨区域、符合产业规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三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包括公益性科技推广体系、社会化创业服务体系和多元化服务体系。其中,社会化创业服务体系就是科技特派员形成的大量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多元化服务是指科技、金融和信息联动的服务。
    四是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目前全国有7个省进入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这对发展现代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是城乡统筹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系统工程。
    记者: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重大工程和当前的紧迫任务。对科技部来说,如何有所作为?
    张来武:科技部准备推出两项专项行动。首先要选择中国新型种业体系再造为突破口,开展全国科技特派员种业科技创业专项行动。要把中国的种业通过基础研究、技术进步,到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到最终通过种业的发展,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种业强国、农业强国。要整体设计好和创新种业的商业化育种机制和模式,建设种业产权交易所,实现种业产业链关键问题解决,充分发挥种业的流通、销售体系的高效益,着力解决好种业的物流、配送、应用。
    其次是在流通领域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计划。一号文件最后一部分特别强调提高市场流通效率。流通领域的创新,也是科技创新。全国供销总社和科技部、农业部等九部委将开展流通领域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抓住信息化及物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寻找大物流技术体系下如何进行现代物流配送和商业模式创新,从而保证农产品高质量、安全、高效的物流,同时也解决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链,并使第三产业在流通过程中和服务结合,使得农业真正走向一、二、三产业链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发展,从而有效推进“三化同步”。作者:陶春 陈国裕 来源:学习时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