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港:打造中部崛起支点新引擎
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站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构建中部崛起支点的高度,提出了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其作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三年多来,武汉新港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重点,以政策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增强为中西部区域服务的综合能力,加快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优化整合港口岸线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长江沿岸聚集,积极探索“第四代港口”建设发展模式,“新港速度”、“新港效应”日益显现,为全面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构建辐射中部、服务支点建设的“战略引擎”蓄积了后劲。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战略
近年来,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运作为一种占地少、运量大、投资省、能耗低、污染小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态和重要交通运输方式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国际和东部沿海企业向中西部梯次转移的速度逐渐加快,利用不可再生的岸线资源优势,挖掘出强大的货物吞吐能力,推动形成铁水公空立体交通大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启动后,强调在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上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同时也要求采用能耗少、成本低的运输方式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等,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使长江水运发展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
武汉新港规划建设启动以来,我们按照“综合配套、港城互动、依靠创新、合作共建”的方针,围绕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着眼于将武汉新港打造成为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先进港口设施和经济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中西部走向海外的国际港,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以及港口与产业相互促进的先导区,放大港口经济效应,奋力打造吸引港航、集疏运、物流及相关产业项目投资的重要平台。
目前,武汉新港建设已全面展开,相关重点领域改革发展获得突破并取得重大进展,呈现出“投资强度明显加大、通航领域不断拓展、货物吞吐量大幅提升”的良好态势。2009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主要港口运量下滑的形势下,武汉新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8657万吨、56.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4.1% 、20%;2010年蓄势而上,吞吐量一举突破1亿吨,同比增长19.3%,在长江中上游众多港口中率先跨入“亿吨大港”行列,集装箱吞吐量65万标箱,同比增长15.1%。全年完成投资76亿元,同比增长86.4%,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2011年,通过保障提升“江海直达”外贸集装箱航线航运服务,培育壮大“泸州—武汉”集装箱水上快巴新航线,积极吸引中西部货源集聚,武汉新港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再创新高,分别达到1.15亿吨和71.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4.95%和10.65%;在国家银根紧缩、整体投资增幅减缓的形势下,完成投资122.26亿元,同比增长40.6%。与此同时,一大批临港物流、加工和制造企业相继落户。
武汉新港规划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的肯定与关注。温家宝总理、张德江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武汉新港视察,对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利用、建设武汉新港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武汉航运中心建设在内河航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对推进内河航运发展、支持武汉航运中心建设专门作出部署。去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明确提出“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要求。国家从战略层面对武汉新港发展的定位和指导、支持,省委、省政府对武汉新港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推动湖北从“九省通衢”迈向“九州通衢”,推动新港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与动力。
二、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构建港口、产业、城镇及集疏运网络一体化发展格局
现代化的港口已成为当今临港城市和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现代物流节点,成为推动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辐射源和承载平台。
武汉新港突破了传统港口发展模式,将武汉、鄂州、黄冈、咸宁四市的港口岸线统一规划建设,着力从“单一码头”向立体综合交通枢纽转型,形成以港口为点,长江为线,促进生产要素向长江沿岸聚集,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模式;突破了常规的港口概念,本着低碳发展理念,把港口、产业、城镇、综合交通发展统筹谋划,积极探索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在全国港航管理工作会暨港口发展模式研讨会上,“武汉新港模式”得到国家交通运输部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根据交通运输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的《武汉新港总体规划》,我们突出科学性和前瞻性,组织编制了《武汉新港空间发展规划》、《武汉新港集疏运网络规划》和《武汉新港产业发展规划》等三个专项规划。
(一)科学谋划新港空间布局。按照现代化港口的发展要求,整合资源、建设新港、拉动产业、促进新城建设,融港口、航运、物流、产业园区、集疏运网络、城镇建设等为一体,集中规划建设“一个新港商务区、两个集装箱核心港、五座临港新城、十二个临港产业园”。
(二)调整优化新港产业布局。结合现代港口发展的规模化经营要求,重点培植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物流等10大产业。
(三)精心打造现代化集疏运网络。坚持以国家干线公路、铁路和空港为依托,完善网络节点,注重提升水运与公路、铁路、航空无缝对接、货畅其流的运输效能,加快构筑东部公路“六纵三横六联”,五条沿江铁路通道和西部公路“三纵三横六联”,两条垂江铁路通道,一条沿江铁路通道,多层次互补的新港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三港一区”和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目标,武汉新港将努力实现“一个提升”、“两个倍增”,即提升武汉新港现代化综合功能,力争使武汉新港货物吞吐能力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突破260万标箱;构筑“三大体系”,即依托阳逻港区、白浒山港区等重点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港航体系,依托江北、江南疏港通道、跨江通道及港区连接道路等构筑集疏运体系,依托阳逻保税港区建设,加快形成港口保税通关、金融、信息等服务支撑系统,构筑综合服务体系,努力使新港成为服务武汉城市圈、辐射中西部和长江中上游的资源配置中心、优惠政策的洼地,为中部崛起和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港产一体、港城互动,加快形成沿江新型产业链、城市群和经济带
处理好港城、港产、产城之间的关系,对于协调港城发展空间,优化产城布局,实现港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意义重大。依据国家和湖北省对新港发展的功能目标定位,新港要着力从四个方面,推进港口、产业和城市有机融合发展。
(一)提高港口的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遵循现代港口经济发展规律,摒弃发展港口就是建设码头的狭窄理念,合理利用港口岸线等各类资源,积极探索岸线资源化管理试点,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新港范围内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项目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同时,大力发展集装箱、件杂、散货等专业码头,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阳逻、白浒山两大核心港区,在阳逻、白浒山等11个港区,新建、改建67个集装箱、件杂、散货泊位,初步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港口新格局。
(二)构筑优势产业发展集群。重点打造汽车、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食品加工及文化旅游等5个千亿元产业,结合新港规划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拓展投融资平台,突出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港口、物流及相关宜港产业项目,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为突破口,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目前,已完工和在建的新港项目82个,投资规模603亿元,完成投资198.18亿元,其中围绕提升现代港口功能,建设阳逻集装箱基地、80万吨乙烯配套码头等港航基础设施项目35个;围绕构建公水、铁水多式联运新格局,建设江北铁路、花山大道等集疏运项目26个;围绕发展临港优势产业,建设武船双柳基地、花山临港物流园等产业及物流园区项目21个。
(三)建设沿江新型经济带、城市群。通过加快建设古龙、白浒山等6个港口产业园,将港口、产业、城镇、综合交通建设统筹谋划,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以港口物流为基础、第三方物流为重点的物流产业集群,以大运量、大耗水为特点的临港制造、重型装备、石油化工等重化产业集群,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同时,按照“依港兴城、港城互动”的思路,对新港的城镇、产业空间布局以及疏港交通系统进行科学组织,集中规划建设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地带的阳逻等5座临港生态新城,着力打造低碳生态新城组群;到2016年,力争建成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典范段,长江流域人居环境最优的生态新城实践区,与中部地区的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遥相呼应,助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
(四)建设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和技术一流、规模一流、效益一流、生态一流的要求,构建以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汽车、钢铁及深加工、船舶及其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4大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建材、现代物流、金融、商贸关联产业循环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并逐步发展成为依托武汉、鄂州、黄冈、咸宁四市,服务湖北、辐射引领中西部区域发展,面向世界的临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四、立足中部、辐射海外,拓展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和聚集能力
内河港口建设的终极目的是服务所在城市及腹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武汉新港着眼于增强对中部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和要素吸聚力,具体来说,就是依托“九省通衢”的自然禀赋,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完善港口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港口大通关能力,发挥港口对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中部等更广袤腹地发展的带动效应。
(一)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整合港航企业临港仓储用地,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在汉口临江核心地段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大厦,积极吸引船代、货代、物流企业,船公司尤其是国际班轮公司、邮轮公司及海事、法律、金融、保险、商务等机构入驻;大力发展航运总部经济,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延伸发展现代物流、船舶融资租赁等关联产业,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打造长江中游最具现代化、国际化、服务功能最完备的港务枢纽综合体,为国内外港航企业提供集口岸服务、公共信息、港航政务、航运交易、金融商务服务和企业总部入驻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服务环境。围绕提高港区集中度,提升港区功能,缓解城市压力,全面启动了杨泗港整体搬迁与综合开发,将位于中心城区的杨泗港区煤炭及集装箱功能整体置换至阳逻港,在功能置换后的杨泗港区,突出长江文化展示、港埠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娱乐三大核心功能,规划建设“武汉新港长江城”,打造展示和体验长江文化、武汉水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区。
(二)发挥武汉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的核心功能。全面推进以港口为节点的“水水、公水、铁水”等现代化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实现港口航运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形成多层次互补的新港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发挥新港水运航线通航里程长、沟通地域广、居中国内陆城市之首的优势,为长沙港、重庆港、泸州港等港口提供中转服务,承接重庆、四川、湖南、河南、陕西的集装箱转运业务。通过进一步保障提升“江海直达”线航运服务水平,拉近了沿海和内陆的时空距离,中西部广阔腹地的货物得以从武汉起运,通过班轮化作业,72小时内准点直达上海洋山港,高效接驳远洋国际班轮;开通了直达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不定期货运航线,货物可直达近海国家和地区。随着“十二五”期间长江航道疏浚工程的实施,尤其是安庆至武汉段6米深水航道工程的加快推进,武汉新港可在3000公里的范围与东京、大阪、首尔、新加坡、雅加达等国际港口实现万吨轮常年直达,成为中部地区走向海外的“顶水点”和重要“门户”。
(三)拓展现代港口物流业的增值服务领域。重点结合新港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打造赤壁、潘家湾、纱帽、金口、军山等12个临港产业物流园区,依托鄂州三江港区超凡物流园及配套码头、黄冈楚江物流码头、武汉汉口北高新物流产业示范园等重点物流项目,积极发展粮食、煤炭、金属矿、钢铁、汽车等物资的分拨、配送及转口加工业务。特别是随着沿江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运输比重将不断增加,积极发展铁水联运,优化运输通道布局和运输结构,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水陆口岸功能衔接、实现货物运输无缝衔接,将更好地发挥铁路、水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支撑保障作用,形成一个“立足中部、辐射海外”、具备增值功能的现代物流网络架构。
未来五年,武汉新港要继续围绕落实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这一国家战略,围绕中部支点建设,强化开放服务和辐射引领功能,以高起点的规划统筹指导新港建设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之路;以高水平的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新港发展的后劲,加快集疏运网络、港口产业园和临港新城建设;以高层次的招商引资着力提高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加速形成临港优势产业集群;以高效能的管理提升综合功能和发展环境。力争通过五年的发展,使武汉成为我国内陆主要的集装箱运输基地、船舶制造基地、综合航运服务基地、航运科技与教育基地、物流及贸易基地和航运信息服务基地,成为长江中游通航环境、综合运输、港口经济的重要枢纽,成为立足长江中游、辐射中西部地区、连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国际功能、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中心,更好地服务、支撑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张 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