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电影的兴起与蜕变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普及、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大众文化趣味的多元变化,中国网络电影在短短十余年内异军突起,两经蜕变,而今似已初显与院线电影、电视电影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网络电影,顾名思义,是指以视频方式在网络媒体播放的电影。它自诞生以来已实现了两次蜕变。1999年至2001年,央视新闻评论部制作了两部网络视频作品《粮食》和《分家在十月》,翌年下半年起在网上流传。这两部作品,形式上是“拼接”,意涵上是“恶搞”,故只能说是网络电影的学步阶段,雏形而已。到了2005年底,自由职业者胡戈按照央视评论部的套路,戏仿电影《无极》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却在网络上引起轰动(仅优酷网累计播放就超过500万次)。这一事件在赢得世人眼球的同时,也促使网络视频成为新鲜快捷的信息传递与情绪表达方式。相对于网络歌曲网络文学而言,网络视频因其直观性强、信息量大和接受度高,遂成为网络世界炙手可热的传播载体。
然而,“恶搞”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它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讽刺与批判,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众心理的不满因素,部分作品还充当了公民代言人的角色,如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流传网络的《中国队勇夺世界冠军》(仅优酷网累计播放超过300万次),就对中国足球黑暗现状展开了尽情的戏谑。另一方面,不少制作者为恶搞而恶搞,使得网络视频陷入低俗。
除了低俗,作为网络电影雏形的网络视频,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侵权。多数作品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直接引用或套用他人作品中的内容,这就触犯法律了。典型者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大量挪用央视《法治在线》栏目的片段与电影《无极》中的镜头。由此看来,靠拼接和恶搞,网络电影难以为继,开拓新路势在必行。
第一次蜕变或曰转机发生在2006年6月6日,胡戈在“六间房”老秘网首播新作《鸟笼山剿匪记》。这个制造了“馒头血案”的机灵鬼,既看到了网络视频的海量点击率,又悟出了只有走原创的路,网络电影才有发展的可能。于是他投资近20万元,全部实景拍摄出《鸟笼山剿匪记》(仅优酷网累计播放超过300万次),脚本、演员、台词、配乐、场景、剪辑、基本的包装运作……电影所应有的要素它都有了,可惜却没有像“馒头血案”那样引起轰动。究其因,一是在表意上继续恶搞,而恶搞的对象又远离了中国大众,剧中的“傻大木”明显影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乔不士”则暗指美国前总统乔治磨布什。二是作为首次原创,胡戈及其团队在艺术底蕴和经验上也尚显不足。但它在宣告拼接式恶搞视频终结的同时,开启了中国网络电影的新时代,其标志性意义不应忽视。
2009年《网瘾战争》(仅优酷网累计播放超过500万次)的出现,彰显出网络电影颇具艺术构思、反映当下热点、万千网民参与的独有特点。这是普通网友自制的影片,导演“性感玉米”写好剧本,请众多网友在游戏《魔兽世界》中表演,再截取视频,配音剪辑。影片以上海九城和网易争夺《魔兽世界》代理权事件为框架,把官方对游戏内容的审批和修改,两家公司的明争暗斗都嘲讽了一遍。不过,该片的广泛传播和共鸣,并不止于嘲讽,也不局限于游戏,而是将近年社会热点事件穿插其中,受众从中看到了“钓鱼执法”、“七十码”、“捞尸卖钱”、“跨省追捕”等当年撩动亿万国人神经的内容,故《网瘾战争》堪称是由民间力量记录、演绎的2009年中国社会生活史。于讽刺、戏谑之中融入严肃的人生、社会思考,让大众在轻松愉快的同时也感受到深刻的心灵震撼,使该片获得了广大网友的热捧。虽然由于技术、投资的限制,《网瘾战争》无法精益求精,但在催生广大网民对原创网络电影的追求热情方面,功不可没。
2010年,中国互联网世界进入了“微时代”。“在‘微时代’,媒体的表现因人们消费媒体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当人们面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获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时,我们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副教授语)。凭着上述两个阶段的创作积淀,依凭新媒体技术的日益神奇和普及,网络电影于2011年实现了再次蜕变,定位于“微电影”,丑小鸭变成了天鹅。
2011年,《父亲》、《眼睛渴了》、《青春期》、《外面的世界》、《最美》等数十部“微电影”竞相开播,其中以“筷子兄弟”组合与优酷网联手于12月21日推出的《父亲》系列,最具代表性。这部新年贺岁网络电影,分父女、父子篇,每部时长30―40分钟。根据优酷网实时统计,截至2012年1月21日,一个月内总共播放40962552次,评论数862654个,总体评分9.7分(10分满分),足见“微电影”在网络世界的火爆程度。《父亲》以“肖大宝”和“校花”两条人物线,讲述了两个家庭关于父爱、亲情、成长中的各种感人故事。内容聚焦普通家庭、日常故事,既有怀旧元素,如上世纪80年代熟悉的人物、场景和事件;又有一定的喜剧色彩,如“父亲”颇具舞台表演性质的抓贼桥段。“筷子兄弟”用平民化的对白,叙述真切的亲情故事,与大成本大制作的影片一争高下。对此,导演肖央并不畏惧院线大片,因为他们的作品坚持来源于生活,反映“80后”的成长历程。虽然没有大场面带来的震撼,但总有一些细微处触动着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微电影”的出现,使网络电影真正具有了相应的内涵和坚实的理念。网络电影是传统电影与新媒体视听技术相互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既是传统电影在新媒体技术平台上的拓展延伸,同时也是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影艺术形式的一种继承。历经十余年发展,网络电影在中国当下的新媒体时代,终被正名为“以网络传播为主要媒介的叙事性动态视听艺术作品”。也就是说,从“微时代”开始,网络电影具备了成熟的思维理念,正式成为电影旗下的一个艺术分支。从艺术手法来看,“微时代”的网络电影注重摄影手法的表达,同时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剧情的发展变化;在内容表达上,创作者依然借助了幽默、讽刺等手段。由于当下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过于严肃的影片是无法获得大量关注的,而轻松又有内涵的适时适度表达,正适合当下网民的欣赏口味。
当然,电影人士和新媒体从业人员,对“微电影”在2011年的大红大紫,还应保持冷静。作为新生艺术,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完善。譬如“微”的定义与方向不够明晰:“微”如果仅仅指电影的长度,那么“微电影”必然会陷入发展的桎梏。我们是否可以将“微”的概念泛化些呢?“微”既代表时间的长短,也可以成为一种创作态度和欣赏方式。还有,现阶段“微电影”多与企业联手制作与推广,难免有广告痕迹过重的情况,比如金山公司赞助的《回家》,广告痕迹明显,令人感觉异样。所以,“微电影”在获取投资时,怎样掌握影片的艺术表达与商业展示二者的关系,尤为重要。
中国电影自1896年诞生至今,已走过了116年的历程,而网络电影的兴起不过十余年的光景,且蜕变显示出螺旋上升的轨迹,故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一新的艺术日趋完美。作者:方晓枫 来源:学习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