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与思考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欧美上市公司开始将社会责任履行纳入公司治理的目标。之后,大量公司开始定期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制定了相关行业具体操作性的标准。1998年,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发布 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和环境为目的的标准。进入21世纪,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的“全球契约”的构想正式启动并在全球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时下各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家国天下的责任一直占据着历史的主流位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诗句中蕴藏着浓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改革开放 30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企业秉承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为股东、客户和员工以及社会各界做出了积极贡献。
履行社会责任时代赋予中国商业银行的新使命
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因其在实体经济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及公众性质,对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社会责任履行,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商业银行的使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21世纪银行业必备的内在品格。
首先,履行社会责任是商业银行的职责所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一度认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定义显然过于片面。在企业天平的两端,除了赚钱,企业还应承担责任并回馈社会。美国学者德鲁克认为,企业是经济、政治和社会机构,是三种职能集合体,由此不能单纯从追求利润的角度阐述企业存在的目的,而更多要从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等更为全面的视角解读企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 1月新修订的《公司法》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同年 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包括企业在内的公民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作为特殊的公众性行业,商业银行既是我国经济运行体系中的核心参与者,也是我国社会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因此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更为重视。一方面,银监会及银行业协会及时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和指引;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自身也持续强化社会责任感,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履行社会责任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共同趋势。全球 500强企业,无不把社会责任的履行列入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早在1971年,美国杜邦公司就在年报中提到,公司不仅要对劳动者、客户和股东负责,而且要对社会公众和公司所在的社区负责。1990年以来,沃尔玛、宜家、迪斯尼等一批大型公司制定了自己的公司社会责任守则;汇丰、渣打、美国银行等商业银行也相继公布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推出了一系列较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如汇丰推出的“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的全球计划,积极支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渣打银行发起的“看得见的希望”项目以及在全球推出的“关心艾滋行动”,持续支持艾滋病防范和康复事业等。当今的企业公民形象,不仅仅是靓丽的财务数据和市场份额,还应包括其公众形象、社会评价、环保形象以及企业文化等多个维度。
经过60多年的风雨兼程,尤其近年来的股份制改制,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可谓脱胎换骨,不少机构已成为世界金融舞台上的璀璨明星,部分指标超过欧美银行,成为国际一流商业银行。2011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全球 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显示,中国银行业上榜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01家。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的持续提升,中资银行“走出去”以及外资银行“引进来”步伐加快,中外银行将在全球金融舞台上展开竞争,银行间单纯依赖业务、技术、产品方面的“硬竞争”逐步上升至社会责任理念以及商业道德方面的“软竞争”。为适应这一趋势,国内商业银行需要制定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社会责任战略,持续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再次,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打造“百年老店”,追求“基业长青”是所有企业的终极愿望。然而,许多曾经辉煌的“老字号”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新的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强者。历史的经验已经并将持续证明,基业长青的企业,必定有一种能够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必定是一家技术领先、管理先进,重视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同时,也必定是一家将社会、环境以及利益相关方利益成功嵌入企业战略、组织架构和整个经营活动的企业。
站在时代新起点上的中国银行业,将更应注重与社会在价值观的认同和共鸣;注重从社会化的视角解读企业,用真诚的社会责任感去服务公众;重视相关利益方的诉求和参与,致力于推动社会各方互信共识。这是提升社会形象,构建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信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只有取得社会公信的商业银行才会更受市场青睐,才会更具市场优势,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
自成立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始终将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管理中,用实践诠释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的知行合一。1984—2011年,累计向国家缴纳各类税金5877亿元;上市以来,累计向股东分红2098亿元;2008—2010年,每股社会贡献值分别为1.2元、1.21元和1.34元。
一是构建责任体系,突出社会责任的战略与管理。立足工商银行20多年的文化积淀,凝练成以“工于至诚,行以致远”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体系;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层面,突出价值银行、绿色银行、爱心银行、和谐银行、诚信银行、品牌银行六个维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责任模型;连续5年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不断细化和深化报告内容,包容性、可读性和丰富性全面提升。
二是助推实体经济,自觉服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经济决定金融,实体经济的好坏,决定货币经济的好坏。工商银行始终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在保持信贷适度增长的同时,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等国家重点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了大银行的积极作用。制定《绿色信贷建设实施纲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绿色信贷分类标准,明确绿色信贷导向,加大对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信贷投放。截至 2011年年末,全行环境友好及环保合格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占全部境内公司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的比例均保持在99.9%以上。
加强经济发达地区信贷资源投入的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在信贷准入、资源配置、授信授权和信贷创新等方面给予上述地区分行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2011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新增贷款1284.7亿元、1696.4亿元和571.1亿元,增幅分别为13.97%、14.85%和13.98%,均高于全行平均增幅。
三是扶持小微企业,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工商银行是最早办理包括个体经济在内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国有控股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总量持续多年居于国内银行业之首。2011年年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到 9593亿元,较年初增加3030亿元,增幅47%。
通过建立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评级、授信、业务流程等制度体系,持续优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操作流程;针对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过渡期间的融资需求,逐步实现对不同规模企业差别化管理,因地制宜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2009年,在总行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部,全面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管理和推动工作,在各一级分行也成立相应的小企业金融业务部,至今组建308家小企业专业支行和952家小企业业务分中心。在专营机构内,建立了一支30000多人的专业化队伍。
深入挖掘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融资品种已由初期的短期贷款一个品种发展到包括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经营型物业贷款、循环贷款在内的多产品体系。近期推出“网贷通”业务,允许企业通过网络渠道自助申请、提款、还款。截至 2011年年末,“网贷通”贷款余额 1799亿元,较年初增加906亿元。
针对金融危机以及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以广东分行为例:针对当地微型企业创新推出“小额便利贷”产品。该产品无须提供任何担保,业务办理效率提高,产品推向市场仅两个月时间,就为广东地区2038户微型企业发放融资30.66亿元。通过创新信贷产品,以小额信用贷款方式有效扩大了客户服务范围,对促进经济转型和个人就业进行了有益探索。
四是秉承“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全面提升金融服务。通过开展以“新工行、新服务、新体验”为主题的优质服务价值年等活动,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
不断完善产品创新体制和客户体验管理机制,积极开展产品竞争力评估和新产品立项风险评估工作,重点打造个人客户营销服务平台、对公客户营销服务平台、境内外一体化清算支付平台等八大服务平台,研发卡贷通、城市圈卡、短信客服、系统内跨境汇款等一系列有较强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各项金融服务均位于国内可比同业前列。2011年,工商银行继续保持中国最大零售银行的市场地位,对公人民币结算量仍然领先同业,中国第一大信用卡银行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信用卡发卡量达 7065万张,客户数达 4944万户,信用卡消费额达9765亿元。
在奥运、世博、亚运以及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各项金融服务实现“零业务差错、零安全事故、零责任投诉”,在接受重大国际盛会的“大考”中彰显了中国金融业卓越的品牌形象。在“2010年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评选中,工商银行有138家营业网点入选,位居同业第一。
持续加大金融服务进社区力度,延伸服务渠道;在20000家网点均开设代收代付业务,向广大居民提供代发工资、代办养老保险和低保、代收水电费和电信费、代缴学费等金融服务;积极与政府公共机构联合发行多种类、多用途的联名灵通卡,方便广大群众办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金融业务。工商银行还积极参与银行业公众教育服务日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送金融知识进校园”、“送金融知识进社区”等活动。2010年以来,深入开展“投资理财知识普及万里行”大型公益活动,以“科学理财,和谐生活”为主题,帮助广大社区居民树立科学的投资理财观念。
认真贯彻国家经济外交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发展,积极构建适应中国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国际化战略,持续完善全球金融服务体系。截至 2011年年底,已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39家境外分支机构,覆盖亚、非、欧、美、澳五大洲的金融服务平台初具规模。在全球战略进程中,还主动承担当地企业公民社会责任,在部分国家失业率增加的背景下,依靠良好的经营业绩,持续招聘当地员工,树立良好的中国金融企业形象。
五是关注国计民生,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工商银行始终牢记“源于社会,回馈社会”的光荣使命,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责任,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开展定点扶贫,援建希望小学、健康快车和青年志愿者等多种公益活动。
自成立以来累计公益投入达4.56亿元。特别是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各级机构和干部员工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与灾区共克时艰。2008年5月,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向地震灾区捐款1.42亿元,其中境内外员工捐款 8869万元,交纳特殊党费5305万元,特殊团费184万元,捐助价值约 50万元的抗震救灾物资,成为这次抗震救灾中捐款最多的金融机构。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强震,“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工商银行再一次踊跃向灾区人民伸出援手、奉献爱心,共计向灾区捐款 3712万元,捐助抗震救灾物资50余万元,同时还开通“绿色捐款通道”,采取捐款免收手续费、网点优先办理等措施,协助各家慈善机构做好社会捐款接收。
多年来,工商银行还始终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回馈社会的重要活动,积极采取开发式扶贫模式。自1995年开始,连续15年在四川巴中南江县、通江县和达州万源市实施定点扶贫开发工作,先后派出70余名干部,提供无偿扶贫资金6302万元,捐物价值840万元,投入2.6亿元贷款支持新上26个扶贫项目,探索出一条“项目扶贫、智力扶贫、卫生扶贫、科技扶贫、救灾扶贫和绿色扶贫”相结合的扶贫开发特色之路,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工行海外分支机构亦积极参与当地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工银印尼在印度尼西亚成立了当地首家由外资金融机构设立的慈善性质基金“工银印尼关爱基金”。工银澳门成立之初即与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奖学金捐赠协议,向3所学校分别捐赠100000澳门元,鼓励青年学子求实上进。2011年,泰国遭遇历史罕见、历时数月的洪水灾害。工银泰国密切关注灾情,对部分确实因灾短期无力支付贷款本息的客户采取必要的缓期或减免短期利息的措施,并且积极发动员工捐款捐物。
六是热心金融文化的传播,致力于中国金融业悠久历史的传承。2000年4月9日,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银行博物馆在工行上海市分行隆重成立。馆内各类藏品,从铜钱、银锭到金圆券、钱庄票,从国民牌记账机到钱庄汇票,一件件都记录和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沧桑变迁,向世人昭示中国百年金融演变的艰辛,尽显中华文化之异彩,让中国百年金融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建馆10多年来,银行博物馆已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达 20余万人次;拥有各类藏品30000余件,学术成就硕果累累,成为工商银行企业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11年12月15日,由工商银行主办的《金融奇葩——银行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北京巡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围绕金融文化这一主题,汇聚了银行博物馆馆藏书画中的百余幅金融题材绘画及书法精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再现了银行业改革发展历程,向社会各界全面展示金融书画的独特韵味,参观者络绎不绝。
2009年4月以来,工商银行还以“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倡导现代金融生活,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宗旨,开展“中国工商银行百所高校金融大讲堂”活动。2009年全年共走进 48所高校举办活动,现场参与人数13000多人,通过校园网等方式参与活动达88000多人次。向校方及学生赠送各类金融类书籍近 5000本,接纳485名大学生见习。
七是遵循人本管理理念,关爱呵护员工。重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通过建立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核定员工岗位职责,合理分配工作任务,落实国家关于带薪年休假规定,充分保障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利。
秉持“教育兴行”的理念,不断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投入。2008—2011年,累计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7.7万期,培训854.4万人次,人均培训8.44天。近年来,还启动国际化人才项目,每年选派优秀员工到国外大学和金融同业学习;同时,还积极推进与剑桥、哈佛等知名院校的互访,加强与沃顿商学院等多家国际一流机构商学院间的培训合作。
有关政策建议
“十二五”规划实践大幕已然拉开,中国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同时,持续发酵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将深刻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全球经济的复苏。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履行好社会责任,发挥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
各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工作,做负责任的社会公民。从社会责任的实践历程来看,近年来各企业普遍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责任工作的践行力度不断强化。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上市以后,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社会舆论也更加关注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工作。因此,需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对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加强社会责任全面管理,将其融入全行的发展战略;二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舆论,树立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三是完善社会责任培训长效机制,进一步宣扬责任文化;四是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提升企业价值。
各商业银行应有全球化的视野,以更高的要求提升社会责任工作水平。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责任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和趋势,也是中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不可或缺的实现途径。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了解全球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学习借鉴国际优秀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姿态、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树立中国银行业良好的国际形象。
各商业银行应切实付诸行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继续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出口结构升级,推进“绿色信贷”,严控“两高一剩”;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从战略的高度、从做好服务细节的视角入手,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快捷度,努力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望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将持续推进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为社会积累财富、与利益相关方保持沟通、为股东创造价值、为文明增添亮色,用履行责任创造美好的明天。作者:胡浩 来源:学习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