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浅析
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领导,是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骨干力量。他们长期工作在第一线,辛勤工作,任劳任怨,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这支队伍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纪律松弛,有的陷于瘫痪状态,不能胜任新时期党的工作需要;(二)不少党员干部缺乏责任心,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心中无数,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百姓,在群众中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三)有的党员干部忘记或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权谋私,严重违法乱纪,甚至蜕化变质,走上犯罪道路;(四)一部分党员干部对党在农村的一些方针政策缺乏正确理解,甚至怀疑抵触,使党的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五)有些党员干部缺乏与社会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部分地方恶势横行,封建迷信泛滥,有的党员干部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怕遭打击报复,严重损坏了党的光辉形象。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的上述问题,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妨碍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好、管理好,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农村基层组织真正贯彻落实。因此,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好、管理好,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农村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能够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堡垒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当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强化思想作风建设,夯实思想基础修养。思想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就是要组织基层干部深入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其中的观点和精神实质,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宗旨、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法,立足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执政水平和驾驭决策能力,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好“立身做人靠什么,手中权力干部什么”的问题。
二、强化纪律观念,从严管理基层干部。严明的纪律是保持和提高基层组织战斗的重要武器。有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保证贯彻执行。对基层组织进行党的纪律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增强掌声纪律观念,用党的纪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违反党的纪律的事不做,违反党的纪律的话不说,用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其次,要从严执纪,对违反纪律的基层干部,要视其性质、情节进行严肃的处理,以维护党纪的严肃性。只有加强党的纪律教育,从严管理干部,才能使基层组织的肌体更加健康纯洁,让更多的人悬崖勒马,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古训。
三、弘扬正气,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当前,农村社会总体状况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某些邪恶势力很嚣张,地痞、流氓欺行霸市,持强凌弱,百姓胆战心惊;非法邪教散布异端邪说,蛊惑民心,坑害群众,面对这些邪恶势力,许多基层干部临降退缩,怕遭打击报复。这些党员干部的行为严重降低了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失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因此,要加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思想教育。共产党员要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敢于坚持真理,伸张正义,光明磊落,正气凛然,在群众危急时刻要有挺身而出的亮剑精神。坚决同各种邪恶势力作斗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威望。
四、加强人才开发,改善基层组织队伍结构。在建设农村基层组织过程中,要重视吸收具备党员条件的、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农民入党,努力改变目前基层干部青黄不接和后继无人的状况。强调吸收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农民入党,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展我们入党,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党员教育工作也就较容易开展。发展党员要坚持标准化,保证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要注意结构合理,逐步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
五、切实抓好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基层领导的骨干作用。农村流传一句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基层组织有没有战斗力关键在于领导班子。抓好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要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吸收一些党性强,作风好的党员进入领导班子,对那些软弱涣散,甚至处于瘫痪状态的领导班子要加以调整、改组,重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领导班子有章可循。通过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把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思想政治路线端正、作风正派、团结一致、能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结合农村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既要搞好集中的宣讲和辅导,又要组织好有阅读能力的党员搞好处学。通过多渠道的教育,使广大基层组织的党员干部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领导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塑造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崇高形象。作者:杨文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