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为什么武汉地区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如此之低?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有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公式:B=f(P,E)。其中“B”表示人的行为,“P”表示个体的个性、素质等,“E”则表示个体所处的环境。该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同样是大学生,武汉地区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不高凸现其创业环境亟待优化大学生自我创业在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普遍,比如,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0~23%。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大约只有1%左右。而武汉地区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却不足1%。通常来说,创业环境是指围绕企业的创业和发展而变化,并足以影响或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称。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经济环境、创业教育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常常构成一个地区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具体内容。探寻武汉地区大学生创业环境也主要从这几方面来考察。
政策法规环境
近年来,为了鼓励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武汉市先后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武汉市委、市政府规定从事个体工商业、创办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一律不受注册资本限制。武汉市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涉及的19个部门的46项收费予以减免,等等。
从众多大学生创业者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优惠政策的享受者、执行者与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些相关单位还没深入理解此项政策,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或者“相关部门的手续流程尚处于探索阶段”。二是创业大学生取得创业贷款需要“反担保”,而按规定“反担保”的对象须是财政发工资的人员,大学生难以找到这样的担保人。三是优惠政策带给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的实惠很少,仅为办事程序中的一些手续费、证件费的减免。这些费用与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资金相比,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虽然目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效果低于社会预期,但是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和帮助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为推动武汉地区大学生创业,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要保证政策和法规的合理与健全,从学校到相关单位,应该尽快出台与之配套的法规及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当然,这些措施的有效性离不开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步成为武汉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武汉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031亿元,占武汉市经济比重的40%。同年底举行的中共武汉市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首次提出要突破性发展武汉市民营经济,全面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坚决破除有令不行、有规不依、滥用职权、敷衍拖沓等无形障碍。市场经济是活力之源,民营经济是富民之路,一个开放的市场和日趋成熟的市场机制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但应该看到,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在市场准入上,一些前置条件,如企业规模、注册资金、资质证明等,客观上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发展软环境仍然不够理想,当地政府职能部门长期以来重国有轻民营;重管理轻服务;执行政策规章生搬硬套,存在滥用职权现象。与发达地区相比,武汉民营经济总量不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融资难仍是当前武汉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甚理想严重制约着武汉市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因为大学生创业主要是在民营经济领域内进行。
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首先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传统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换,减少对微观经济及其日常经营的直接干预,避免在市场经济博弈中角色错位。其次,要大力培育和促进非营利的民间中介组织的壮大,使其在行业自律、抵制外界不利干预、沟通和协调政府与民营经济活动单位之间的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创业教育环境
在政府倡导“全民创业”的背景下,武汉地区高校纷纷着手进行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武汉地区较早进行创业教育的高校。武汉大学将“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和创业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办学指导思想。华中科技大学根据学校情况初步建构起集“铺路石—助推器—炼金坊”于一身的三级创业教育体系。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也进行了各有特色创业教育。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还每年都举行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激励学生科技创新。每所高校团委都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
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指导中心正在创建与完善中,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指导尚处在筹划阶段。这些状况反映出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还处于萌芽状态,基本属于“业余教育”,没有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折射出国内创业教育的缺失。
创业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而学校在这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开设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也就迫在眉睫。然而,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武汉地区高等教育除了开展创业教育外,还应尽快转变观念,从过去的被动性就业教育转变到开拓性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改变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被动局面。
社会文化环境
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琴台知音”铸就武汉人重情、践诺、守信的品质;武昌首义的爱国、民主、拼搏和创新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二七”工人运动锻造了武汉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品格;1954年和1998年江城人民表现出的伟大抗洪精神。这些历史发展演进中的文化积淀,是武汉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激励当代大学生艰苦创业、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但中部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武汉人文化局限性比较明显。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武汉人浓厚的“中心情结”,使得其冒险和开拓精神受到某种程度抑制。
初创事业的大学生必须注意克服武汉本土文化中的“中心情结”。为此,要在全社会开展深入持久的创业教育和培训。通过舆论宣传、体制创新、机制与模式的变革,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浓厚创业氛围和“人人都是创业主体,人人都是创业环境”的社会文化大环境,让勇于创业的意识、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武汉文化的主旋律,使创业文化的价值精华——理性、规范、公平、诚信、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和协作等精神融入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各个部分,培育健康和谐的创业社会文化。
文化是制度环境中超稳定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因素。在世代传承的基础上,文化传统是具有一定制度性质的社会惯例或不成文的习惯法,它们通过各种社会形式和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其他方面。武汉市今后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加健全完善的创业环境,创业文化环境的优化应是着力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