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近年来,沙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积极贯彻执行“一轴两翼”决策部署,围绕“一城三地”建设和“争十强、创一流”目标,按照“解放思想、创新创造、突围突破、争先进位”的工作要求,更加自觉主动地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和三明同城化发展布局。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33.39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0.11亿元、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达6.72亿元,分别增长15.3%、28.1%、33.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16.52亿元,增长49.8%。在2011年全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位居第13位,比2005年提升5位。一、以调优农业为基础,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1、持续提升沙县小吃产业。我们把发展沙县小吃产业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通过主动介入、加强组织、宣传引导、协调服务、品牌建设等系列措施,把沙县小吃传统的工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沙县小吃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通过几届政府连续10余年的努力,目前全县外出经营沙县小吃人员近6万人,超过6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经营小吃,年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富裕了沙县千家万户。2010至2011年还成功策划举办“沙县小吃台湾行”、沙县小吃代表福建省唯一入驻上海世博会“中华美食街”窗口、“沙县小吃澳门行”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沙县小吃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因势利导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经营小吃,土地抛荒闲置现象日益突出。我们及时把握这种趋势,主动作为,选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突破口,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积极扶持,规范管理”的原则,2006年开展试点工作,2007年全县推广,积极走出一条以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全县有组织流转耕地12.2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7%。2011年由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出资150万元作为信托基金,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土地信托公司,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机制。目前,已通过土地信托规范土地流转合同1075份,涉及面积3.23万亩;收储耕地0.675万亩,编制了36个土地招商项目,成功引进22个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全县土地逐步向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集中,初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按照“突出产业化、扩大规模化、提升科技化、健全组织化、带动外向化”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一批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最终形成“一镇(乡)一色、一村一品”的区域性农业布局,推动农业向适度规模化发展。
二、以提升工业为核心,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集聚力
1、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我老秘网县确定把机械制造、林产加工、生物与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打造成4个百亿产业的目标,到2015年,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5%。
2、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特色,加快配套项目引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引进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集中度,促进“大亚木业”、“三和食品”、“麦丹集团”、“宏光化工”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3、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机械制造园、硅产业园、生物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建设,推动金沙园上升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以金沙园、金古园为龙头的“两园八小区”开发,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2011年,金沙园共入驻企业162家,投产企业105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3亿元,建成了闽中腹地规模最大、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开发区;金古区共入驻企业138家,投产企业108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1亿元;同时,硅产业循环经济园、麦丹生物产业园等一批乡镇特色产业集中区加快推进。
4、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生产企业进入园区,形成相对完整产业链的块状产业集群,凸显产业优势和特色。
5、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宏光化工”、“大亚木业”等品牌建设工作的政策引导,重视对现有品牌的宣传。2011年全县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完成134个项目成果对接;新增4个省著名商标,争创5个名牌产品,3家企业参与制(修)订4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三、以突破三产为增长点,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辐射力。**** Hidden Message *****
四、以做靓城市为龙头,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承载力
1、加快扩容步伐。北面全力推进金沙园富口片区建设,南面加快金古园和现代物流开发区建设,东面加快推进保护性改造和开发,西面加快小吃文化城三期等项目建设,中部提升改造老城区。力争“十二五”末城市人口达15万左右,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成为海西中部交通便捷、生态宜居、产业集聚、商贸繁荣、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
2、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厦沙县高速公路、三明长深高速连接线(沙县段)、福银高速公路龙慈隧道互通口至机场航站区公路、国道205线经古县大桥至机场航站区公路、沙县迎宾大道及连接线等项目建设与规划。加快推进向莆铁路(沙县段)建设、鹰厦铁路扩容改造(沙县段)、南三龙铁路(沙县段)项目的建设,提升沙县铁路在海西区域发展中的地位。积极推进三明沙县机场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实现通航,填补三明航空空白。
3、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配套建设各种消费、休闲、购物、文体娱乐健身场所,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交通,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让城市居民享受到公共产品带来的便捷与实惠。同时,抓好综合整治,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夜景工程。文/陈剑生 关于省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工程
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和省委督查室的具体安排,8月下旬以来,我们就特色县域经济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实地考察了33个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市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文化旅游业项目130个,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20多次,与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工农业及旅游业从业人员进行了座谈。从调查情况看,相关县市对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工程高度重视,发展思路科学清晰,项目实施特色鲜明,运行机制开放灵活,建设阶段性效果较为显著,但项目后续管理十分艰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任重道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发展来势较好
2013年至2015年,我省分三批次在33个县市启动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工程,重点培育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制造、特色文化旅游重点县,其中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10个,特色制造业重点县10个,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13个,共涉及国土面积4.7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万,分别占全省的34.7%、48.5%。3年来,各重点县认真贯彻落实湘发〔2012〕19号、湘政发〔2013〕1号文件精神,按照“三量齐升”、“四化两型”的总要求,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扎实稳步推进,工程实施进展符合预期,阶段性成效较为显著。
1.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4年,第一批10个重点县经过一年的培育,特色产业共实现产值1999亿元,比2012年增长47%。其中宁乡县、湘潭县、祁阳县共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640亿元,增长44.5%;醴陵市、汩罗市、永兴县共实现特色制造业产值1212亿元,增长42%;凤凰县、新宁县、新化县、韶山市共实现文化旅游业总收入235亿元,增长55.9%,旅游人数3818万人次。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各重点县特色产业发展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今年1-9月,33个重点县特色产业共实现产值2656亿元,增长19.4%。其中10个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县实现产值876亿元,增长24.7%;10个特色制造业重点县实现产值1358亿元,增长15.4%;13个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实现旅游总收入590亿元,增长18.1%。预计全年33个特色产业重点县可实现特色产业产值3748亿元,增长11.6%。靖州县、桃源县、涟源市、安化县、临湘市、云溪区等6个县市预计今年全年特色产业产值增长幅度达到20%以上。特色经济已成为新常态下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亮点。
2.园区建设规模明显加大。3年来,重点县新建特色园区85个,其中农副产品加工园区50个、特色制造业工业园区16个、文化旅游景区(园区)19个;园区内项目建设2323个,其中农副产品加工项目1050个、特色制造业工业园区内项目761个、文化旅游景区(园区)内项目512个。2014年,第一批10个重点县园区产值达1114亿元,比2013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今年1-9月,33个重点县园区产值达2039亿元,占GDP比重达39.7%。沅江船舶综合产业园、永兴柏林工业园、江华循环经济产业园、双峰农机产业园、安化黑茶产业园、靖州县茯苓杨梅产业园、涟源桥头河现代农业园、湘潭湘莲原种保护园等一批园区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形成了较大的经营规模和市场影响。一批特色县利用联合申报重点县的机遇,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发挥各自产业优势,联合打造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有效增强了区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洞口县和隆回县共享共建优质水稻、茶叶、水果、中药材基地,共享共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服务体系,实现了1+1大于2的特色农业产业优势。通道、永定、凤凰、新宁、新化县根据各自特色旅游资源,统一联合规划,做到交通互通、信息共享、线路共建,形成了一条大湘西区域特色旅游走廊。
3.创新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特色产业科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县新建和续建特色产业研发中心80多个,靖州医药茯苓、安化黑茶、永兴稀贵金属等研发水平全国领先。醴陵市、常宁市、临湘市、江华县等一批重点县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了一大批工业4.0高端制造技术,建设了一批高科技研发和质量检测平台。双峰农机、邵东小五金、云溪和临湘化工新材料、常宁铜压延、江华稀土有色金属等加工与制造业,通过内引外联、技术创新来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在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工程带动下,重点县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一批资源消耗、要素投入型的传统产业正向资源节约、创新驱动型的高端新兴产业转变,一些传统农业大县正向农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强县转型。
4.品牌和文化影响力明显扩大。3年来,33个特色县已拥有特色品牌552个,占全省品牌的一半左右。新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05个、省著名商标25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07个。安化黑茶、加加酱油、临武鸭、东江鱼、桃源黑猪、涟源湘中黑牛、祁阳新金浩茶油、湘潭湘莲、洞口雪峰蜜桔、永兴银饰、沅江太阳鸟等一些地方特色品牌美誉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日益强大,韶山、张家界、凤凰、南岳、东江湖等一批5A景区旅游业持续升温。韶山新建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大型实景剧场、非物质文化博览园、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等成为吸引旅游客的新景点。南岳坤道院、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等特色文化馆相继建成。崀山天彩文化小镇、通道皇都侗文化村、宁远下灌古村、炎陵神龙古镇、汝城理学古镇等一大批特色村镇恢复了昔日的风貌。靖州杨梅节、湘潭采莲节、新化梯田文化节、宜章杜鹃花节等文化旅游活动亮点纷呈。
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重点县坚持绿色崛起、生态立县,3年来共完成植树造林610万亩,实施文化旅游景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8383个,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工程3413处,开展河道整治3678公里。特别是文化旅游特色县,更加注重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文化镇村加强修缮保护,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宁远县、汝城县、炎陵县把文化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全面实行禁伐和限伐,“十年不砍树,十年栽好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炎陵县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全国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的胜地。
6.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工程,重点县发展呈现“三量齐升”、劳动就业增加的良好局面。2014年,第一批10个重点县实现GDP为2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实现人均GDP 4.7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加快增长,2014年达21528元,增长8.7%。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6.9:50.8:32.3调整为15.5:47.8:36.7。3年来,特色县域经济工程带动新增就业134.98万人。
在特色产业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务实创新,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工程管理经验,其共同特点:
一是注重科学规划。各重点县坚持规划先行,精心做好特色产业工程项目的顶层设计。33个县均制定了详细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临武县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县域经济转型的首选战略,编制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实施“586”战略,即全面实施优势企业培育等5大工程,重点扶持舜华鸭业等8大龙头企业,全面发展临武鸭等6大产业,形成亿元企业集群。新宁县聘请国内知名团队,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县域旅游发展7大规划,确定了未来5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一体两翼四组团”的文化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汩罗市按照“分区布局、集中扶持”的原则,统筹推进以园区为核心的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
二是坚持项目支撑。把特色产业的发展落实到具体项目上。33个重点县总体规划2323个,计划投资1371亿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基地建设、产业服务等方面。截止今年9月,33个重点县已投资项目建设1500个,完成投资690亿元,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项目678个,投入资金307亿元;特色制造业投资项目491个,投入资金158亿元;文化旅游业投资项目331个,投入资金225亿元。中国五矿、中国稀土、安徽海螺、中国风电、中粮集团、中茶集团、洋河集团等一大批国字号企业、跨国公司和海内外上市公司落户重点县,安化县凭借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的金字招牌,一年来先后有10家茶叶企业扩大投资规模,7家省内外知名茶叶企业来投资兴业。
三是着力机制创新。各地坚持政府引导,以市场配置资源,创新项目投入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产权投资、担保平台等形式,吸引各类主体投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宁乡县建立以财政奖补、金融投放和业主自投的多元化投入方式,融合相关涉农资金,设立农副产品加工业专项风险补偿金,开设县农商行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服务银行,贴息支持企业固定资金投资信贷,重奖企业上市融资和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交易所挂牌融资。桃源县、湘潭县、涟源市、永兴县、祁阳县等成立特色经济发展担保基金,促进银企联合,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入。目前,特色产业县产业开发总投入达到690.9亿元,其中省财政已投入37.33亿元,撬动了18.5倍的社会资本投入。宁乡县3亿元的专项资金撬动了52亿元的信贷投放和37亿元的企业自有资金投入,湘潭县撬动社会各类资本投入58亿元以上。通道县实施旅游与扶贫综合联动,把乡村旅游作为带动精准扶贫的有力杠杆,统筹谋划农村环境整治、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建设和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修缮保护。皇都侗文化村、芋头古侗寨等9个村寨入选全省“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四是强化组织保障。各重点县把特色产业工程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专门工作机构,建立了严格的项目工程领导负责制。永兴县、资兴市、隆回县、南岳区、永定区所有县级领导都各自联系一个项目,实行领导与项目“一对一”包扶机制,全程跟踪做好服务。县市各单位层层都有任务,特色产业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与单位和单位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挂钩,确保特色产业项目顺利实施。
二、新常态下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仍应坚持打好特色牌
本帖隐藏的内容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工程的决策是正确的,牵住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是一项富民强省的德政工程,深受人民群众拥护。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逐步进入品牌消费阶段,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开始降温,个性化、品牌化消费渐成主流。因此,新时期加速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仍应握紧拳头保重点,打响打好特色牌。如何打好特色牌,走县域有特色的“四化两型”发展之路?从这次调查中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应着力塑造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品牌是标志、是旗帜、是方向。从我们这次实地调查的10个农产品加工县的情况看,品牌特色越鲜明,市场叫得越响,产业发展就越快,效益就越明显。安化县近几年围绕安化黑茶塑造大品牌,建立大基地,开发大市场,实行产业化经营,预计今年可实现茶业综合产值102亿元,税收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8%、25%。宁乡加加酱油、临武鸭业、湘潭湘莲、靖州茯苓杨梅、隆回金银花及百合、祁阳油茶、桃源优质稻、洞口柑橘等产业和品牌都抓得很有特色和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产业化水平仍然很低,生产发展大都停留在小打小闹、片段式开发,产业融合度不高,经营效益低。台湾台东县池上乡的水稻生产,不仅仅作为粮食来生产,而是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经营,从浸种育秧、栽种、管理、收割、大米加工,到营销、餐桌全过程,进行实景和视频展示,讲出了很多故事,把生产与教育、体验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普通的大米加工厂变成了名符其实的观光园,一个传统的水稻产业,转变成了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产业,产前产中到产后每个环节都能赚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现在每年去体验的人成千上万。今后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应在注重品牌塑造的同时,着力推进产业延伸、产业链接,提高产业化水平。
2.发展特色制造业应着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高端制造业。从10个特色制造业重点县调查情况看,由于发展基础、要素投入、资源利用、消费领域等情况各一,发展速度、质量和持续性上有较大区别。醴陵非金属矿物制品、邵东金属工具制造、双峰农机、永兴稀贵金属再生等传统产业,经过近几年依靠科技,不断推进产品升级,巩固和强化了市场地位。沅江太阳鸟游艇有限公司着眼全球海洋消费前沿,专注于高端船艇研发、销售与服务,2015年总资产达到10多亿元,自主品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国内游艇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未来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江华县创设湖南(江华)海联产业园,招大商、招好商,中国五矿集团、中国稀土控股、中国风电落户制造产业园区,新型能源、稀土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一批新型高端制造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但一些县市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跟进不及时,传统低端产品多,适应消费需求的新产品、高端产品少,受国际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传统产品产能过剩的影响,产品价格下降,发展融资难,有的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县市小企业、小作坊,行业起点低,环保配套设施不够健全,生产手段比较粗放,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群众反映比较大,发展面临困境。今后县域制造业的发展,应主动顺应新常态,对适合消费需求、具有前瞻性持续性的高端制造业,应放手放胆加快发展;对传统的具有消费潜力的优势制造业,应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巩固和强化市场地位;对一些虽然目前经济效益好,但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低端制造业包括一些循环经济企业,应严格控制发展或不发展;对一些低端、过剩、污染环境的企业,应下决心淘汰。宁愿损失一些GDP,也要保护好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3.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着力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推进文化与生态相融合。调查中,我们切身感到,近几年,特色县域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在富民强县、全面建成小康中撑起一片天,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今年1-9月,13个文化旅游重点县旅游总收入占到GDP总量的46%,在三大特色产业中占比最大、增速最快、亮点纷呈,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市区)焕发新的生机。韶山、凤凰、南岳今年1-9月接待游客2767万人次,旅游收入10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21.5%。资兴东江湖旅游资源开发迈出新步伐,已创建成为国家新的5A级旅游景区。一批新的文化旅游县崛起。新宁、宁远、通道、新化、双牌、炎陵、宜章、汝城等贫困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中,有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处理不够好,重利用轻保护,一些自然山形风貌、传统民族风格建筑、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在开发中受到损害;有的操之过急,摊子铺得过大,项目不配套;一些乡村旅游项目雷同,农家乐、客栈、农庄、游乐等项目缺少特色和文化内涵,有的古文化村落的修缮,虽然讲的是回归自然,修旧如旧,但实际结果有些不伦不类。现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不多了,弥足珍贵。我们认为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慎之又慎,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与利用并重,保护优先。宁愿开发利用慢一点,也要保护得好一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应坚持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补齐县域经济短板应着力以开放促开发,坚持创新搞活。强省必须先强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尽管这些年特色县和其它各县市区加速实施“四化两型”、“三量齐升”战略,取得长足发展,但县域经济总体水平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城镇化水平低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14年,县域占全省88%的面积、95%的人口,经济总量仅占全省66%,财政收入占34%,城镇化率低于全国6.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2.64:1,县域经济仍是我省经济第一短板已经成为共识。补齐县域经济短板,从近几年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有几条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以建设特色县城为中心,提高县城要素集聚、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能力,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二是创新县域经济发展平台。以建设县域特色园区为重点,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品牌塑造,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三是创新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应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扶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全省全面建成小康,应制定更多的激励政策措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多元主体创新创业。四是创新县域投融资机制。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土地资源。应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走向市场。坚持改革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县域应下更大的气力招商引资,招大商、招好商;下更大的决心将县域优势资源、优质企业推向市场,通过参股控股、上市融资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把县域投入蛋糕做大,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8家,投产企业108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1亿元;同时,硅产业循环经济园、麦丹生物产业园等一批乡镇特色产业集中区加快推进。
4、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生产企业进入园区,形成相对完整产业链的块状产业集群,凸显产业优势和特色。 5、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宏光化工”、“大亚木业”等品牌建设工作的政策引导,重视对现有品牌的宣传。2011年全县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完成134个项目成果对接;新增4个省著名商标,争创5个名牌产品,3家企业参与制(修)订4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三、以突破三产为增长点,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辐射力。 加快扩容步伐。北面全力推进金沙园富口片区建设,南面加快金古园和现代物流开发区建设,东面加快推进保护性改造和开发,西面加快小吃文化城三期等项目建设,中部提升改造老城区。力争“十二五”末城市人口达15万左右,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成为海西中部交通便捷、生态宜居、产业集聚、商贸繁荣、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 5、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宏光化工”、“大亚木业”等品牌建设工作的政策引导,重视对现有品牌的宣传。2011年全县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完成134个项目成果对接;新增4个省著名商标,争创5个名牌产品,3家企业参与制(修)订4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交通,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让城市居民享受到公共产品带来的便捷与实惠。同时,抓好综合整治,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夜景工程。文/陈剑生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我老秘网县确定把机械制造、林产加工、生物与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打造成4个百亿产业的目标,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扩容步伐。北面全力推进金沙园富口片区建设,南面加快金古园和现代物流开发区建设 “如果观念不转变,思路打不开,就是守着金山银山也创造不出财富来。 啦啦 正是要学习的,靓城市为龙头,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承载力 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吧看吧 不算太完善,i分析的不够彻底,但总体上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篇不错,支持,学习! 个别标题有点倩牵强呀 谢谢分享,好人好报! 四、以做靓城市为龙头,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