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幸福指数 建设幸福三明
刚闭幕的市第八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提出加快建设“幸福三明”,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让最广大市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既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又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共同心愿;它既是此次党代会的亮点,又是三明今后发展的美好愿景。幸福是什么?它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是实实在在的人们主观生活质量感受和体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有所不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让广大群众活得更加有尊严成为幸福新的目标。因此对幸福的追求植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能,与生俱来。人们在获得满足的同时总是在不断地产生新的需求,对幸福感和满足感的追求就永无止境。回顾过去的五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人民的幸福作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为建设“幸福三明”贡献了智慧和汗水。五年来,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成为全省第四个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的设区市;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大三明”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全面展开;经济社会迸发新活力,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7%、10.5%,分别比“十五”时期提高2.8和4.8个百分点。无论是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还是民生工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效显著且来之不易。
未来,三明这座城市的又将怎样去发现幸福、拥有幸福,建设幸福呢?建设幸福三明,它不是一句口号,就必须通过全面实施实施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实实在在的民生行动计划,才能把发展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具体来说:
一、建设幸福三明,经济发展是基础。
幸福三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经济增长是基石、是核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提供幸福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对于三明来说,未来五年的发展,将致力于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力争2016年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三个翻番”: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实现经济实力再上新水平。在做大总量的基础上同时注重优化结构,突出新兴产业、产业链,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我老秘网市产业比较优势,重点拓展延伸汽车及机械制造、金属制品及深加工、林产品深加工、产业用纺织品、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以及氟、硅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等6条产业链,形成汽车及机械制造千亿产业集群和一批5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把三明建设成为对接沿海、引领中部、辐射内陆的海西先进制造业重要发展区域。
二、建设幸福三明,改善民生是关键。
收入分配上:力争实现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收入分配更加合理,让大多数人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大三明的建设,加快城市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和校际教育差距,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更公平配置。重点要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施中职免费教育、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发展教育的同时,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统筹推进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保障和基本医疗:今后五年,我们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巩固和扩大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保障面。同时,三明将大力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和儿童特殊病种医疗救助。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普通商品房的供应,逐步建立满足多层次群体、多元化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就业: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也关乎城市经济的发展。三明今后将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重点扶持妇女、残疾人创业、就业问题,坚持把扩大就业、促进创业作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创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体系,努力建设“充分就业城市”。
基础交通: “十二五”期间,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交通、机场等将全方位推进,努力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完善中心城区便利快捷的交通体系,加强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公共停车场、步行道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交通保障,进一步提高这座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
三、建设幸福三明,宜居优良环境是硬件。
三明是个青山环抱、溪水长流、森林覆盖率极高的小城,又是一个先有工业后有城市的新兴工业城市,也是全国率先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的先进城市,目前,三明城的污染大户主要是三钢和三化,在当前无法将企业搬迁的条件下,如何在当前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如着力改善百姓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还百姓一个良好的宜居的生态环境。今后必须一如既往的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坚决杜绝新的企业污染源在市区周边形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取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四绿”工程,提高绿化美化亮化整体水平,保持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争创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让广大三明人民共享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的幸福家园,切实增强三明人的认同感和幸福指数,这样即便是四线城市,依旧充满魅力,才能留住人才、留住资金、留住人气,不至于稍有点本事的人都想方设法调离三明,把三明的根基淘空。
四、建设幸福三明,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是软件。
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人们生活才会更加舒心。今后三明: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推进“三机制两体系一平台”建设,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会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整体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同时,三明又是率先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的先进城市,今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平安建设力争走在全省前列,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综治“长安杯”,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自豪感、安全感、幸福感。
总之,舒心、安心、放心、信心,是一座城市“掂量”幸福“四要素”, 但幸福三明的建设需要每个人、每一天、每一点的付出,充分汇聚起来、形成合力,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才能源源不断提供幸福源泉。文/韩 英 建设美好老秘网,必须融入发展大局。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合肥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要求老秘网早日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把老秘网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来思考、谋划和定位,主动融入大局,全力支持大局。当前,老秘网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兄弟县区也都呈现出竞相加速发展之势。因此,我老秘网县将进一步强化“合肥是我们共同家园”的大局意识、“不进则退,慢也是退”的危机意识和“非功即过”的责任意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老秘网的全新定位,拉高标杆、自我加压,与“市”俱进快发展,共建美好新老秘网,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建设美好老秘网,必须力尽发展之责。快发展、大发展是尽好责的最直接体现。因此,建设美好新老秘网,必须全力冲刺百强县。与全国百强县排位靠前且同为省会郊县的长沙县和双流县相比,2011年,据初步核算,我老秘网县GDP增长了18.5%,分别高出两县1.5和2.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了55% 、55.8%,分别高出两县25、35.4个百分点和17、27.4个百分点。这三项指标虽然我老秘网县速度较快,但总量上相差甚远。同时,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仅公路密度一项,我老秘网县为160公里/百平方公里,而长沙和双流分别为240公里/百平方公里和220公里/百平方公里。差距就是潜力,不足就是空间。我们将进一步找准差距、自加压力,提速突破、奋力赶超。以大目标引领大发展。今年全县GDP增长确保目标为17.5%,争取目标为27%,奋斗目标为30%;财政收入增长确保目标为18%,争取目标为33%,奋斗目标为40%。以大工业支撑大发展。坚持不懈引增量、挖存量、提质量,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扶持发展新兴产业,确保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620亿元,力争700亿元。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坚持吃透政策谋项目、集中精力引项目、全力以赴建项目,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400亿元,争取500亿元。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东拓南进,扩体提质,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实施“十大项目”,着力推进东部组团主干路网、三级医院、老秘网一中新校区、老秘网体育公园、老秘网大剧院、县便民服务中心、合肥客运东站、城市综合商务中心、矿山山体修复、店埠河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尽快提升城市品位。以大环境保障大发展。继续深化效能建设,不断优化政务环境;精心实施民生工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广“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平安老秘网”建设,确保群众安居乐业。
建设美好老秘网,必须提升发展能力。党员干部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实力。我老秘网县正处在负重爬坡阶段,非常时期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有非常之功。我们将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紧扣发展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党员干部破解难题的能力;组织党员干部投身招商引资一线,在实践中增强招商引资能力;引导党员干部学习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增强“围绕财税抓经济”的能力;加强党员干部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增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能力;大力倡导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增强真抓落实的能力,真正以能力的快速提升实现发展的实干快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