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田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模式。作为资源型县的大田,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落后,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如何以全局循环、高端循环为着力点,探索一条资源型县绿色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的转型跨越之路,已经成为大田转型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做好“三篇文章”,打造绿色产业优势
1、打好绿色工业“环保牌”,做“强”工业经济。一要粗转精。坚持以资源换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引进“吃”石灰石、石英石、铁矿、锰矿、铅锌、煤和石墨等的企业,从“地下”转到“地上”,发展下游产品,提高资源转化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特别要利用大田冶铸及机械加工产业与周边兄弟县相比的突出优势,所具备配套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积极发展机械铸造加工零部件产业,推进与永安重汽、沿海产业配套。二要小转强。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壮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集聚。建材水泥产业方面,通过“上大压小”,淘汰立窑产能,加快年产200万吨的红狮水泥(二期)、年产200万吨的鑫城水泥、年产1000万吨的华润水泥等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打造60亿元产业群。机械铸造产业方面,突出延伸产业链,促使冶炼企业向机械铸造加工一体化方向发展,重点扶持总投资5.3亿元年产100万吨铸件的汇鑫融熔还原铁短流程铸造、总投资3.5亿元华东地区唯一可专业生产单体100吨大型铸件的华伦特重工等项目,力争培育成超60亿元的产业群。煤炭资源开发方面,围绕建设“海西能源后备基地”目标,进一步整合优化煤炭资源,加快省重点建设项目广平矿区建设,开发大型煤田,突出抓好空腔型煤、煤矸石、石墨深加工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重点项目开发,力争全县煤产量达到300万吨,打造20亿元产业群。三要散转聚。采取园区集群招商方式有意识地引进整机及其相关的配套产业,引导工业关联项目向园区集中,推动形成“一厂一件、百厂成线”的产业链,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2、打好生态农业“有机牌”,调“优”农业结构。一要严把源头。改变传统落后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广农业“五新”,大力提倡秸杆回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广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降低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新技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二要壮大基地。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重点培育壮大茶叶、木薯、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生态农业,推动形成五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即:以屏山、吴山、济阳、谢洋、武陵等乡镇为核心区的10万亩高山茶生产基地;以文江乡、梅山乡、奇韬镇为中心,辐射广平、建设、湖美、均溪等周边乡镇发展的10万亩木薯生产基地;以桃源镇、武陵乡、太华镇为中心的2万亩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三要高效发展。推动种植业、养殖业与食用菌产业结合,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果、蔬、烟、花)”等多极循环利用模式;推广高产高效的“烟-稻-菜”、“稻-菜-菜”、“菜-稻-菜”轮作生态农业栽培模式,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促进“多赢”发展。
3、打好旅游产业“休闲牌”,搞“活”第三产业。一要把好休闲主题。充分发挥大田拥有全省水域面积最大的“闽湖”,福建最大的内陆草场、“南方天山”之称的象山,被国务院文物普查办列入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的大田土堡群,以及丰富的地热温泉旅游资源优势,和地处沿海腹地、内陆前沿的区位优势,围绕“养生休闲”主题,将大田打造成闽南沿海的“后花园”、“心灵憩息地”,闽中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二要加快资源整合。科学整合“山、水、泉、茶、堡、台”等丰富旅游资源,大力实施“南方天山,闽中茶苑”和“春采茶、夏避暑、秋游堡、冬泡泉”的旅游发展战略,吸引南来北往的游客在大田落脚休闲,在温泉里休闲养生,在古堡、古桥探寻历史,在茶乡小镇品味高山独有茶韵。三要重点项目突破。推进象山避暑养生度假区、七星湖(闽湖)乡村游艇俱乐部养生度假区、闽中高山茶苑养生体验度假区等八个子项目组成的福建省仙峰养生旅游产业园建设,重点加快总投资5.6亿元的福建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项目和仙廷大老秘网、凯天龙大老秘网等星级宾馆建设。
二、建设“三大工程”,打造宜居环境优势
1、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蓝天”工程中。一是严格控制新、扩建项目增加SO2、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突出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控,督促企业备齐环保设施,严格实行达标排放,严查各类超标排放行为,对现有企业经整改仍不达标的,坚决依法停产关闭。二是将水泥厂等污染大户搬出城区,加快城市“退二进三”;对宾馆饭店、洗浴业常年运营的燃煤锅炉一律实施煤改气改造,积极扩大集中供气和集中供热能力;加快废旧车辆淘汰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空气质量。三是引导支持企业实行清洁生产,鼓励引进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推广使用清洁燃料,走清洁型生产路子,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碧水”工程中。一是落实“河长制”,重点整治矿山水土流失和境内均溪河、文江河流域污染及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突出抓好银川矿区水土流失治理、仙峰溪流域屏山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均溪河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二是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清理和分类整治,全面取缔坑口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开矿、采砂和各类生产性、经营性排污口,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居民外迁,确保饮用水源和主要河道沿线及下游地区水质安全。三是发挥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作用,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和利用;对工业开发区、矿产开发区、采石场及水利、市政建设等项目进行重点监督,强化水土保持的执法监督,把水土流失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
3、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绿色”工程中。一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天然林、生态公益林、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矿山植被恢复,加大坡耕地、荒田等非林地造林力度,增加有林地的面积总量。二是突出抓好均溪河两岸、“泉三”高速公路、省道和乡村公路两侧一重山及沿线乡镇、村庄的绿化美化工作,促进形成以环城林带为依托,以风景林地为基础,以干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岸、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融,点、线、面协调推进的城市森林系统,努力营造“城在山中、绿水环绕”的优美宜居环境,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65.5%提高到2015年的75%。
三、完善“三个机制”,打造发展平台优势
1、建立扶持引导机制。一是在资金政策方面,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通过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办法,用于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用于扶持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金融信贷机构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循环经济。二是在土地政策方面,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循环经济项目用地比例,对新上的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用地项目优先安排、优先办理,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的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三是在税费政策方面,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调整水、电等资源的价格政策,实行阶梯式收费和差别收费,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建立项目驱动机制。一是通过完善和提高相关的市场准入标准,从资源消耗、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劳动环境方面,提高项目准入的“门槛”,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审批。二是从清洁生产审核入手,引导企业建立内部循环体系,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重点抓好红狮水泥等高耗量企业的脱硝脱硫除尘、灰渣综合利用、余热发电等项目建设,引导建立企业内部物料循环体系,推动循环型企业建设。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一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确保矿山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二是认真贯彻实施好我老秘网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制定发展循环经济责任考评办法,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文/汤俊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