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范文:解决偏远山区农村教育问题势在必行
农村教育特别是部分偏远山区乡村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是广大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当前,农村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逐渐萎缩,城镇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优质学校班容量越来越膨胀,这种愈来愈强的“马太效应”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当“城市学校挤破头、乡村学校无人读”的分化现象越来越大时,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实现教育的相对均等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社会课题摆在面前亟须解决。针对当前农村教育特别是部分偏远山区乡村的教育问题,近期我们对沁水县的张村乡、郑村镇和泽州县山河镇的部分乡村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高度重视、着力解决农村教育特别是部分偏远山区农村教育问题势在必行。一、当前农村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学生方面:学生生源逐年减少,招收困难。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和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现在乡村学校学生招生越来越困难,学生一届比一届少。张村乡距沁水县城20公里,辖8个行政村,4700多口人,在沁水属于中等人口以上的乡镇,但张村乡现在只有一所中心小学,一至六年级共146个学生,班均20余个;另外还有一所冯村小学,现只有3个一年级和5个二年级共8个学生。最近三年,张村中心小学每年升学加上离校的有35-38个,而每年招收的只有22-26个。张村乡初级中学原来是一所两轨制学校,而现在只有5个班共126个学生。2009年时有学生180人,2010年160人,2011年126人,以平均每年20-35人左右的速度在递减。
教学点较多且分散,学生人数少。教学点较多且分散是偏远山区乡村教育典型的特征。郑庄镇下辖28个行政村,共16000多口人。现有初中1所,中心小学3所,小学分校8所。3所中心小学分别是郑庄村中心小学,现有学生240人;东大村中心小学,现有学生81人;中乡村中心小学,现有学生44人。8所分校情况分别是:河头村小学一年级2个,二年级3个;玉沟村小学一年级4个,二年级1个;郎必村小学一年级1个,二年级3个;杨树庄村小学一年级1个,二年级5个;孔必村小学一年级2个,二年级6个。
生源流出现象比较严重。当年给村校带来强势冲击的中心小学,而今强烈感受到辖区内生源不断涌向镇上、县里甚至市里学校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山河镇土河片(原土河乡)13个行政村,现有东土河、西土河、万欠、西黄头四所中心小学,土河中学一所初中。东土河中心小校:92人;西土河中心小学:25人;万欠学校:26人;西黄头学校:22人。以西土河中心小学来说,全校一至六年级,每个班级平均不到5个学生,多则5-6个,少则2-3个。2006-2011年五年间,学生人数从100多人减少到了现在的20余人,以每年20%的速度在递减。除了越来越少的人口出生率和随父母在外就读的因素外,城乡教育越来越大的差距加剧了乡村学校学生的不断流失。
教师方面:一是教师总量不足。从调研情况看,农村学校虽然学生人数不断减少,但年级不少、班级不少、科目不少,相对师生人数比例来说,农村学校教师超编,但实际在使用上仍存在很大的短缺,不少学校不得不雇佣临时代课教师。比如,郑村镇现共有教师60多名,除去每年退休与因病在家休养的之外,实际正常工作的只有40余名,有临时雇佣的代课教师9名。
二是教师严重老化。农村学校,尤其是小学,40-50岁以上年龄的教师占到了80%以上,有些甚至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其语言、知识结构、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很难让学生适应,无法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教师流动性较大,缺乏补充机制。这几年沁水县大力实施了大中专毕业生储备机制,每年都有一批新招聘教师充实到各个乡村中学,但好景不长,刚分下的年轻教师在基层呆上一至两年就通过各种关系返回县城。郑庄中学教职员工49名,教师44人,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到了教师总量的60%。由于该镇距县城较近,流动性较大,每年都有教师流出现象,对学生在连续性学习上有较大影响。
四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农村学校同科目的代课教师人数较少,特别是在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教师更是缺乏。一方面是原有编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这些大中专学生毕业后返回原籍人数也十分有限。
五是教学理念较为陈旧。现在在农村教育中,由于缺乏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沿用的还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有相当差距。
六是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由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学校只注重主科的成绩而缺乏丰富多彩的其它课程,使学校素质教育很容易流于空谈。
设备方面:设备设施落后,数量有限,使用率低。随着近几年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乡村学校在教学楼等硬件设施上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相对县城来说,这些乡村中小学校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调研情况看,这些学校没有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虽有图书室,但里面的图书大多年代久远,没有及时更新和引进新的图书;体育器械不足,开展体育健身的场所也寥寥无几;与教学配套的软件资料,由于管理不善而残缺不全,就是这些有限的仪器设备,由于各种原因真正使用的效率也非常低。
二、农村学校的发展困境
教育经费不足与继续保持运作的矛盾。农村学校的办学经费困难,严重制约农村的教育发展。我省现行的学校经费划拨规定是基于学校规模处于理想状态设置的。农村学校由于学生逐渐减少,每年的经费也随之减少,导致学校在各项事务的运转上捉襟见肘。这种不足同时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且难以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郑庄镇两所学校为例,东大村中心小学81人,中乡村中心小学44人,按生均划拨经费560元每学期计算,东大村中心小学每学期有公用经费45360元,中乡村中心小学每学期有公用经费24640元。中乡村中心小学得到的经费是东大村中心小学的二分之一,而实际上两所小学所支出的费用基本是相同的:学校办公、教师办公、教研活动、冬季教师和学生取暖、学校维修、教职员工相关的福利、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种教育器材的购置以及电费、电话费、网络通讯费、报刊费、接待费等等。这样一来,像中乡村中心小学这样的人数较少的学校,由于许多支出项目的经费并没有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而减少,费用总量就显得严重不足。如果说东大村中心小学能保持正常运作的话,像中乡村中心小学这样学生人数少的小规模学校则无法保持正常运作。
教师数量不足与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矛盾。我省农村学校基本按照21:1的师生比确定教师编制。这一编制标准是假设学校规模普遍基于标准状态规定的,而事实上并非所有学校都在标准规模,以城市学校的现状推论乡村学校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超小规模学校来说,存在着学生少但年级不少、教师不少但教师不够用的结构性矛盾。按照这样的编制配置教师往往难以开展教学工作。按学生数量算,现有教师完全够用,但实际上要想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这些在校教师根本不够用。如一所小学有学生150人,一至六年级每级一班,班均25人,按编制算只能配6名教师,刚好每位教师平均承担一个年级的教学工作。而一、二年级分别设置有7门课程,每周安排25节课;三至六年级设置了9门课程,每周安排30节课。即使学校实行教师跨级、跨科授课,教师的课程表还是排得满满的。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实现开齐、开足课程,每位教师必须要承担7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而音、体、美、英等学科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教授。学校既要实现开齐、开足课程,又要实现学科的教学质量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此,教师只能选择教学考试科目而放弃非考试科目的教学。即使如此,老师的上班时间都用来上课了,备课、批改等工作只能用休息时间进行,学科的教学质量还是难以保证。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出路与发展方向
坚持教育资源均衡化原则,统筹布局农村教育资源,推进农村学校向重点区域、人口集中地、工矿聚集区集中,促进优质中小学资源相对均衡,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差距。近年来,我老秘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农村学龄儿童的逐渐减少,一些学校规模小、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学校生存发展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已经不适应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同时,随着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农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客观上要求打破原有的以行政区域界限办学的模式,进一步统筹发展规划,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从而达到使学校布局更合理、教育结构更优化、教育经费使用更高效、办学条件和规模标准化的效果。根据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内人口状况、交通条件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应采取不同的推进策略和不同的建设模式。一是集中办学模式。全乡(镇)集中办一所寄宿制学校,中、小学一体,资源共享。这种办学方式适合于规模适中、靠近县城、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二是联合办学模式。几个村就近就便,以地缘为纽带联合举办寄宿制学校,这种办学方式适合于规模较大、村与村距离较近、人口密度较大的乡镇。三是交叉办学模式。即分散办低小、集中办高小,一、二、三年级在本村办,四、五、六年级联合办,实行集中寄宿制办学。这种办学方式适合于乡镇规模较大、村与村距离较远的乡镇。四是合办模式,即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邻近乡镇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适合于两个或以上距离较近、生源重叠的乡镇。五是改扩建模式,即依托一所原有学校,进行寄宿制改建和扩建,为学校增建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增大学校容纳学生的能力。这种模式在实践中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很多农村地区都有乡镇中心校,中心校一般有相对较好的教学设施、学校位置也比较理想,对中心校的寄宿制改建和扩建会节省学校的建设经费,也更容易让村民接受。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建立更系统、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性化的教育经费划拨制度。经费投入不足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要想把农村教育办好,必须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其办学条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打破按学生数量核拨教育经费的惯例,从多层面核算和拨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设计更系统、更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育经费划拨制度。同时还要加强经费的管理,防治经费投入的盲目性,务使所投经费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学校教师任用和补充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知识培训和考核。应从经费和制度上,保证农村教师等得到有效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教学的骨干。二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自觉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检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宣传,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师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三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的调动和补充机制以及促进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长效机制。要不断吸收新的教师加入教育行列,以充实壮大教育队伍,做到新陈代谢;切实控制农村教师流动的“流向”、“流速”和“流量”,建议实施教师定期交换制度,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政府应积极引导鼓励和组织大中专学生特别是毕业还未就业的师范生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相关部门要为他们搭建平台,从政策和生活待遇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呆在农村;对于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山村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在工资、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对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将符合条件的教师住房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根据需要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四、在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充分认识到让学校和孩子一起进入城镇不是解决农村教育难题的惟一出路。城市化、工业化与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村学校合并与布局调整必然是个长期的、表现不同阶段性特征的过程,不可能是一个足以解决农村教育困难与问题的、一劳永逸的政策,而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长期的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而且需结合各地现实情况具体分析。有的通过撤并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效果,而有的并校后由于山区农村居住分散、路途较远、道路难行、学生年龄小等问题,给好多学生上学带来不便。为此,在山区整合教育资源,中小学撤并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控制以“撤点并校”为主要特征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保留一定数量的乡村学校是完全必要的。解决农村教育难题,不能简单地一刀撤掉乡村学校,关键要遵循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在农村发展中确保教育公平,以兼顾希望就近求学学生的利益。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倾向于让孩子到城镇入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他们希望在乡村保留一定数量的学校,让孩子能就近入学,避免早上上学和晚上回家“两头黑”。为确保教育公平,使当地保留小规模的学校,探索通过共享服务和远程教育等手段,让偏远地区的学生接收到更好的教育,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只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学校发展的各种问题,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才有实质意义。一旦二者脱节,农村学校的集体沦落将不可阻挡,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费用攀升、青少年独自求学导致的生活和心理问题、乡村教育资源被闲置浪费与城市教育资源不堪重负的矛盾加剧等其他问题也将逐步显现出来。此外,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导致许多孩子不得不远离父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将对农村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认真关注农村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保留农村学校的必要数量,不要让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被城市学校拉得太大,一旦城乡学校的剪刀差得以有效消减,农村学校学生大量外流的现象就会缓解。
建立与完善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机制。乡村学校大量撤并,致使偏远山区的中小学生上学可能要到更远的地方,对于有些难以承受去镇上、县城读书经济负担的家庭来说,车费、住宿费、伙食费,成为农民很大一项负担。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在布局调整中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机制尤为必要,对实现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效益,推动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布局调整既要尊重农村教育发展的规律,也要反映当地村民的利益和意愿,把好事办好、办实。
推进标准化建设,要尊重乡村学校的发展实际。农村学校的撤并应与标准化的寄宿制建设同步发展。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意义在于让乡村学校不至于在竞争起点上输得太远。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实验设备等的建设都要逐步完善,不求高档,但求实用,实现最大教育效益。建设寄宿制学校,是应对学校减少、很多孩子离校远问题的现实选择,能解决农村学生上学的安全隐患,保证学生有充裕的在校学习时间,同时能保证正常的生活和作息。乡村学校在学生宿舍、学生用床等硬件投入方面,与客观需要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开水房、浴室和食堂方面的建设需求更为急切。另外,寄宿制学校需要加强文化体育设施配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需要更多的生活方面的用人来照顾学生,建议增加中小学寄宿制工勤人员编制。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应与统筹城乡教育、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还必须与公路交通的完善、教育改革、行政区划改革、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协调、可持续的乡村学校布局与发展模式,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这一行为,采用完全合并式、兼并式、交叉式和集中分散式,不断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安全、卫生、管理和家庭教育缺失等方面凸显出来的问题,实现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课题负责人:杜高生
课题参与人:丁爱云
课题执笔人:马永进
县实施农村街巷硬化的调查
农村街巷硬化是农村新“五个全覆盖”中涉及面最广,范围最大,任务最为艰巨的一项工程。是党和政府惠民利民的重要举措,更是公共财政普惠于民,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体现。笔者就陵川县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实施情况随同常委会视察调研组深入部分乡镇进行了调研。
一、进展情况
陵川县召开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动员大会以来,通过细化实施方案,强化工作措施,深化技术指导,完善监督手段等一系列办法措施,街巷硬化工程紧张而有序地展开。概括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积极组织发动,做到了三个到位。首先组织领导到位。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领导组和工作机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各项目村建立法人负责机制,成立了具体的实施班子,县、乡、村三级层层制定实施方案,加强领导,组织严密,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其次思想认识到位。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全县上下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街巷硬化优惠政策,切实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争取群众支持和配合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典型经验的推广和宣传,以秦家庄乡在工程建设中,组织有力,管理到位,走在全县乡镇的前列为典型,及时宣传报道,以点带面,对全县的整体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大干局面。第三是指导监督到位。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取信于民的根本。县政府设立了三个工程质量督察组,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流程和质量标准,组织了专门的技术培训,强化施工指导,细化质量指标,明确验收标准。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以农路办为主体、老干部、社会各界参与的质量监督指导机构,各村按施工程序,每道工序设立了质量监督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指导,严格把关。
2、县乡村三级重视,实现了两个落实。一个是目标责任落实。根据整体工作任务,县政府结合各乡镇实际,层层分解了目标,量化了工作任务,并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各乡镇又细化工作任务,层层抓落实。多数乡镇建立了工程台帐,逐日公布工程完成量,包村领导,包村干部驻村督查,倒排工期,保障工程稳步推进。全县371个行政村,有任务村204个,开工184个村,占到90%,总里程729公里,完成351公里,占48%。第二是资金材料落实。在县财力紧张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县政府先期支付资金200万元,基本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启动,各乡镇积极筹措资金,协调解决原材料供应,秦家庄乡、附城镇、平城镇等乡镇通过多方筹资,均在100万元以上,马圪当乡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筹资10余万元,集中保证水泥等主要原材料供应,保证了工程的有序实施。各项目村也通过干部筹资、施工方垫资、群众投工投料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3、规范施工程序,表现出四大特点。第一是合同签订规范。各乡镇按照目标任务、质量的要求,积极寻找工程施工单位,从价格,原材料供应,质量要求,施工程序等各个方面签订了严格周密的施工合同,并统一由农经站把关,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严格了管理,强化了监督措施。第二是施工阳光作业。街巷硬化群众积极性高,关注度高。各乡镇各任务村始终把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特别是部分乡镇实行的“六个统一”,即统一程序,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调配,统一把关,统一时间,工程实行阳光作业,既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又取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第三是组织协调有力。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投资大,任务重,各职能部门、各乡镇采取措施,强化协调,加快推进,秦家庄乡在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农村“五个全覆盖”后,不等不靠,抢抓政策机遇,在全县安排动员之前,就召开了动员大会,24个行政村,有任务村15个,由于部署早,行动早,24个村全部开工,1个村已完成任务,20个村进入紧张铺装阶段,可望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附城镇在县政府动员安排后,积极筹措资金,采取统一供应水泥,各村定点采购石料的办法,工程实施快速推进。平城镇采取先难后易,稳步推进的办法,加大原材料供应协调力度,强化各项监管措施,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第四是基层凝聚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街巷硬化全覆盖,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有了显著增强,如:礼义镇的桃山头村,长期以来,支村班子号召力不强,村民思想涣散,该村抓住机遇,把街巷硬化同排污,饮水改造相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受到村民的拥护,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杨村镇的北冶村,工程实施与街道改造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拆除旧房10余间,厕所近20个,砍伐村民树木30余棵,无一阻扰反对,村貌村风一同改变。还有平城镇的义汉村,秦家庄的司家河村等,通过工程实施,党支部,村委会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极大提升。
二、存在问题
通过全县上下积极努力,协调配合,陵川县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各乡镇完成任务还存在不小的困难和问题。
1、各乡镇自然条件差异,进展不均衡。西部乡镇自然条件较好,经济条件较富,在实施中,推进力度大,进度快,而东部乡镇由于住房散、山区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进度慢,要完成目标任务存在较大的差距。古郊乡目前开工的仅1/3村,准备开工的占1/3村,基本不准备今年开工的占1/3村,夺火乡任务村11个,开工建设的仅3个村,准备开工的5个村,另外有3个村由于班子能力、自然条件、经济等方面制约,要在今年开工难度较大。其他乡镇在这方面也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今年任务的完成。
2、上级补助资金到位迟,启动资金严重短缺。目前除各乡镇千万百计,多方筹措的资金外,仅有县级财政承担的10%的200万资金先期到位支付,而目前银行、信用社受多方面影响,贷款难,上级资金落实到工程中每平方米仅0.79元,工程开展大部分需施工方垫支,严重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3、职能部门监督不到位,材料质量价格不稳。由于水泥企业受限电影响严重开工不足,产量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相当部分水泥需从河南孟电等外地水泥厂外调,水泥价格呈上扬态势,石料供应量也显著下降,而价格不断上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展和质量。
4、部分基层组织不力,影响工程的顺利开工。有部分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号召力不强,软弱涣散不团结,加之又值支部,村委换届之际,产生畏难情绪,工程存在畏难思想,动作不大,或基本没有动作,如杨村的东尧、司湖等将严重影响到全县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几点建议
针对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特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1、加强与上级沟通协调,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目前开工的各村,基本都进入工程铺装扫尾的攻坚阶段,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工程顺利完成的严峻现实,交通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加大补助资金拨付比例,同时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解决部分贷款,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2、要加大工程监管力度,保证质量稳步推进。目前适合施工气温的天数不多了,各部门要加强工程的巡查监督,质量优先于进度,进度服从于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想办法完成任务,确有困难,可在来年开春及早开工补上,绝不能牺牲质量保证进度,单纯追求任务完成,一定要把此项利民、惠民工程办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放心工程。文/魏永亮
3、注重实际体现差异,制定科学合理考核验收办法。东西部乡镇自然条件不同,施工难易不一,工程成本存在差别,在考核验收中要结合乡镇各村的实际情况,客观因素,细化考核办法,体现公正公平。同时要针对前期新农村建设中部分村已硬化的街巷村,如何纳入本次的验收范围,制定科学合理的办法,避免先进受打击的现象发生,也减少新的债务的出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