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在线 发表于 2012-1-9 08:06:53

河南省三门峡市着力改善民生的实践与探索

民意似水 人民是天 民情如风 百姓为重
河南省三门峡市着力改善民生的实践与探索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是随着举世闻名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先后入选“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被称为“黄河明珠,天鹅之城”。三门峡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里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灵宝西坡遗址被列为全国首选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之一,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 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和深刻把握三门峡市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的奋斗目标,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察民情、解民忧、顺民意,集中精力、财力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项目,使城乡面貌和民生改善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依靠基层,服务基层:把改善民生的任务落实在基层   
    “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科学发展的主阵地、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回顾三门峡市近年来的发展之路,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都与重视基层基础密不可分。在省委书记卢展工深入三门峡调研,提出“四个基层”后,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基层的基础性作用,把推动发展的依靠力量放到基层上来,以依靠基层来推动发展,以推动发展来改善民生。
    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说:“密切联系群众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当前和今后工作必须坚持的优良作风,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心中必须牢记的准则。基层群众盼的是发展、是富裕、是和谐、是幸福,我们要始终把目光放在改善民生、富民强基上”。
    在实践中,三门峡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基层,服务基层,努力把改善民生的任务落实在基层。
      依靠基层 推动发展
    依靠基层,就是要依靠基层组织,依靠基层干部群众,就是要了解基层、理解基层、相信基层。
    了解基层:三门峡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一个好的决策的形成,离不开事前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事中执行过程的有效监管、事后信息反馈的自我修补。了解实际情况,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深入基层去调查、研究、了解、查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准确的信息、良好的决策、正确的方法、宝贵的经验,从汇报、材料中得不来,只能从深入基层了解中得来。
    理解基层:三门峡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换位思考。不能仅对基层干部、群众压任务提要求,更要对基层干部、群众多理解多支持,与基层形成良性互动。多听听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多想想基层的艰辛和劳苦,多问问自己对基层有多少关心、给基层有多少支持、为基层办了多少实事。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的干部、群众气更顺、心更安、劲更足、势更盛、业更旺。
    相信基层:三门峡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信任、尊重基层。在基层,存在着最鲜活的事例、最新鲜的经验、最实用的方法、最简便的步骤。各级领导干部制计划、订方案、做决策,与其韦编三绝、穷思苦索,不如深入基层去“抓条活鱼”。
      服务基层 跨越发展
    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是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是转变领导方式的必然要求。
    只有把基层和群众的事情办好了,才能获得推进工作、跨越发展所需要的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近年来,三门峡市在服务基层方面不断有新创造、新进展。
    服务基层要有真内容。2011年来,三门峡市继续深化“五个一”做法,即市、县主要负责人每人联系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一个客商、一个示范村、一个困难户,尽心尽力帮扶基层发展。
    服务基层要有真作风。三门峡市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努力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更好的氛围、更好的环境,切实提高服务基层的质量和效率。
    服务基层要有真投入。服务基层,就必须坚持眼睛朝下,钱往基层花,物往基层送,人往基层跑,宁可领导同志受累,不让基层群众受苦。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基层服务,为群众解忧使出了真功夫、显示了大手笔。仅2010年,三门峡全市“双百”工程项目中民生项目就占到了99个,总投资24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3.2亿元,创近年之最,预计2011年的民生基层投资将再创新高。三门峡市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了各方面条件的明显改善、感受到了生活越来越好。
    服务基层要有真感情。三门峡市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理解基层工作的困难,体谅基层干部的艰辛,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精神上鼓劲,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
    “心中犹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在贯彻落实依靠基层,服务基层思想方面,三门峡市委领导多次赶赴偏远山乡、走进田间地头,拜谒红色旧址,察看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听取意见和建议。在领导的带动和影响下,三门峡市机关干部养成了一种特殊的爱好——“上山下乡。”
    谋划好“十件实事”,落实好“十件实事”:把促进民生的工作体现在“十件实事”上   
    衣食住行民生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民生是发展的根本。可以说,民生如何,民意如何,民怨如何,亦即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重视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发展大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三门峡市的民生工程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每年的年末,市委、市政府会征集市民的意见、建议,本着解决市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定来年的“十件实事”。到现在,“十件实事”已经成为三门峡市民生工作的一种机制。
    “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都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要。”市委书记杨树平深情感言。
    201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责任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三门峡市十大实事整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2011年三门峡市十大实事共22个项目,总投资60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截至11月底,共完成投资 31亿元,占年计划的103%。
      安居工程是民生之本
    三门峡市2011年的“十件实事”里面,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以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都与安居工程息息相关。
    首先,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三门峡市2011年建成廉租住房1850套、9.25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建成1450套、7.25万平方米;陕县、义马市各200套,共2万平方米。市区廉租房项目完成投资9275万元,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粉刷;陕县项目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外墙保温;义马市项目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粉刷。全市新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2500套,其中市区新开工建设340套,各县(市)、区2160套,基本完成。
    其次,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1年12月15日,新开工10298套,新建成8385套,累计完成投资 27.7亿元,已完成任务的120%。40个省、市试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基本完善。
    再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效显著。三门峡市2011年在扶贫方面投资7040万元,建房11370平方米,架设电路11.36公里,铺设管道17.73公里,整修道路 14.67公里,完成扶贫搬迁650户、2861人。同时,投资1775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 6000户。另外,完成投资2.19亿元,升级改造农村公路251公里,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任务。
    城市服务功能建设是民生之根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以民生为重,明确了只有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才能真正地增进民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建设,推进了三门峡宜居城市建设的进程。
    第一,加快了三灵快速通道建设、三门峡职教园区建设和大通关机制建设。三灵快速通道项目全长17公里,按城市道路双向10车道标准建设,总投资14.9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5.15亿元,占2011年计划总投资的85.8%。2011年具备铺油条件,2012年全线通车。三门峡职教园区一期工程建设,2011年完成投资1亿元,已完成投资1333万元。第二次选址、园区一期建设960亩用地已通过审批,完成规划,该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在大通关机制建设方面,完成海关监管仓库、保税仓库、物流中心等配套附属设施的规划编制与报批工作,开工建设三门峡海关,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占地 32.85亩的海关大厦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前主体封顶。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基本完成,主体实验楼和专家公寓楼目前已全部完工,2011年年底完成工程移交工作。
    第二,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建设。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虢国东路、崤山东路分别完成投资1200万元、3380万元,预计年底前可完工;改造提升文明路工程已竣工。虢国中路调整为和平西路新建工程,已完成投资950万元,宋会路已完成投资930.2万元,2011年年底均完工。在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方面,市文体中心、文化广场分别完成投资39019万元、8219万元,新建文化公园已超额完成投资1.5亿元。
    第三,推进了宜居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强化三门峡森林城市建设来推进三门峡宜居城市的建设。为确保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验收,已完成南山北岭环城防护林补植补造工程,三门峡至大坝铁路、连霍高速公路的绿化工程和沿黄风景林建设工程等8.5万亩的绿化栽植任务。
      食品安全承载民生之重
    食品安全关乎千万家庭几代人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成为点击率最高的民生热词。三门峡市从实施放心早餐工程入手,把老百姓的食品安全纳入了十件实事之中。建成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在中心城市、陕县县城规划300个放心早餐网点。一期建成80个,基本满足市区和陕县城区群众的早餐需求。截至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设备正在安装。
    民生之事大于天。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门峡谋划好“十件实事”,落实好“十件实事”,把促进民生的工作体现在“十件实事”之中。
    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把保障民生的要求孕育在社会管理中   
    三门峡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市为动力,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立足实际,围绕发展、改革、民生、稳定和民主法治建设抓创新,重点在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上下工夫,在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化解社会矛盾上下工夫,在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上下工夫,在加强矿区社会管理和打造平安边界上下工夫,着力构建社会矛盾掌控化解、社会治安打防控、基层管理服务、公共管理服务、重点群体服务管理“五大体系”,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深化群众工作内涵构建社会矛盾掌控化解体系
    三门峡市作为新时期“义马群众工作经验”的发源地,立足于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第一,畅通民意沟通机制,实行群众点名接访、领导干部接访公示、职能部门联合接访和群众工作日制度,努力满足群众依法表达愿望和诉求的需要。三门峡市湖滨区检察院实行点名接访后,4年来办理4000多起案件无一**。
    第二,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实行信访代理、流动调解、社会矛盾化解专项资金、信访稳定突出问题周会审制度,使大量矛盾在基层得到化解。全市2011年赴京涉法涉诉非访保持“零登记”。
    第三,建立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不稳定问题开展巡视督查,推进“事要解决”。2011年以来,三门峡市巡查化解重点案件208起。
    第四,健全听证评估机制,凡出台重大决策和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均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矛盾。近年来,三门峡市共评估重大事项185起,其中10起被否决或暂缓实施,凡是经过评估的事项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
    争创综治“长安杯”构建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
    三门峡市以争创全国综治“长安杯”为动力,建立了以严打为主线、以技防为平台、以人防为机动、以周边地市警务协作为联动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
    自构建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以来,三门峡市打击“两抢一盗”、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综合成绩,动态保持在全省前列;投入2亿多元,建起了覆盖市县乡村户“五位一体”的技防网络;建立了由各级财政全额保障,市级不少于200人、县级不少于100人、乡镇不少于 20人的三级综治巡防队伍;与陕西渭南、山西运城建立了政法警务协作机制,共同构筑异地联动的治安防控网络,共同维护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社会的持续稳定。
    同时,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矿区治安状况复杂,三门峡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矿区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安监、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以及矿山企业在矿区社会管理中的职责任务,着力加强矿区流动人口、易爆物品、生产秩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形成了矿区开发、管理、保护的良性循环。惠于此,2011年义煤集团千秋煤矿“11?3”冲击地压事故,67名矿工被成功救出,创造了我国冲击地压矿难救援首个成功范例。
    强化基层平台建设构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三门峡市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整个社会管理的根基,着力把社会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末梢。
    在市、县级层面,以综治办(创新办)为平台,研究指导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在乡镇(街道),以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整合公安、民政、工商、信访等方面资源,建设标准统一的社会管理综治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群众诉求、治安防控三个大厅,实现集中办公“一体化”运作、接待群众“一条龙”服务、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在行政村,推行建立民事村办服务站,由村三委干部担任工作人员,本着“宁愿自己麻烦、不让群众作难”的服务理念,代理群众到乡镇和县办理需求事项。
    截至目前,三门峡全市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普遍建成乡镇(街道)社会管理综治服务中心,推行建立民事村办服务站50余个。在城市社区,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根据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产业行业特点,建立网格工作室,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每个网格内至少组建一支流动式服务团队,开展信息收集、矛盾纠纷调解、治安隐患和重点人员排查,并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免费提供咨询、应急等“菜单式”服务,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问信息、买用品、调矛盾”等便捷服务。
    以人为本谋发展构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
    三门峡市把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持续加大财政向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和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倾斜,努力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门峡举全市之力,实施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四大一高”战略,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基础,三门峡被确定为河南省纯电动轿车生产基地和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城市,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3.1%。
    近3年来,筹集资金数百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项目。特别是投资 1.6亿元的城市引水工程使市区30万群众告别了喝黄河水的历史,投资7亿元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如期供暖,投资 6.6亿元的市文体中心、投资 2.5亿元的市中心医院病房大楼、投资 2.3亿元的市外国语高中均建成使用,每年用于民生的支出占财政收入的60%以上。
    同时,三门峡市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选择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项目,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5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市50%以上的居民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全市6个县市区中5个县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
    强化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构建重点群体管理服务体系
    针对过去在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流浪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服务管理方面的薄弱状况,三门峡市以矿区用工企业为重点,推行“以业管人”;以城区出租房屋管理为重点,推行“以房管人”;以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为重点,推行“以证管人”,建立了三者有机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
    三门峡市整合了公安、信访、防范办等信息平台和数据资源,强化了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艾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吸毒人员等的统一管理。探索未成年人全程品格修复和集监督、管理、帮教、关爱“四位一体”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加强对犯罪青少年和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5500余万元,建成了三门峡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儿童福利院、康复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集食宿、教育、培训、公益劳动等功能为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基地项目、全市戒毒所改扩建项目都在积极筹建之中。另外三门峡还在探索网络问政等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后 记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第一标准。三门峡市作为黄河岸边历史悠久的一座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在谋求转型发展的路上,不忘民生,不违民意,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千方百计铺就民生路,一心一意架通连心桥,描绘了一幅靓丽的民生画卷,也为三门峡的跨越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一场新的“大考”已经开始,期待三门峡能够创造新的辉煌,谱写新的华章。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地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调研组 石小路 孙 兴高海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省三门峡市着力改善民生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