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老秘 发表于 2011-12-15 20:00:36

提升龙岩市民幸福指数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龙岩市第四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建设“五个龙岩”的目标任务,其中,建设“民生龙岩”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幸福龙岩”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幸福指数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生活状态满意度的评价,是对幸福感的一种量化。专家研究表明,幸福指数的高低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制约,而当经济发展到相对水平之后,居民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等因素就逐渐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财力显著增强,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奠定了比较扎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矛盾仍然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薄弱,民生问题欠帐较多,居民对提升幸福指数的诉求强烈。提升居民对幸福指数的主观感受,我认为重点应从五个方面推进。

  一、加快经济发展,调高产业层次,提升居民幸福基础。在影响幸福指数的各种因素中,经济状况起着基础作用。2010年,我市人均GDP达3.56万元,按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计算,折合5258美元。从国外经验看,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社会核心价值已从经济发展提升到增进民生福祉的层面。目前我市居民更加关注民生工程,关注幸福感提升。从横向对比看,2010年我市GDP居全省第5位,但总量依然偏小,产业层次较低,结构有待优化。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3.0:53.3:33.7,三产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明显偏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影响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大经济总量,促进转型升级,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奠定强大物质基础。

  二、营造创业环境,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满足感。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改善的前提。营造创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增强居民收入,既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幸福龙岩的重要评价指标。据龙岩调查队对全市500户城乡居民家庭的随机抽样调查(下同),有73.2%的居民认为收入问题是影响自身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有55.2%的居民最关注收入差距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推进民生龙岩建设中,要坚持抓好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工作。当前,要抓住建设全省创业型城市的机遇,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进程。特别是在创业培训、创业基地、创业环境等方面,力争先行先试,取得突破。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目标,并力争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三、稳定物价房价,保障安定稳定,提升居民安定感。持续高涨的物价和房价,不仅影响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而且一定程度上抵消居民收入增长,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我市59.4%的居民对目前的商品房价格不满意,26.6%的居民认为住房问题成为影响幸福感提升的主要问题。针对全国性的通货膨胀,地方政府的职责就是应该在加大市场供应,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同时,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保障其生活基本稳定。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特别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确保弱势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妥善得到解决。而提升居民的安定感,一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对象全员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巩固提升居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致力把龙岩打造成海峡西岸社会最稳定、群众最满意的地区。

  四、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龙岩,提升居民归属感。保护好龙岩的青山绿水,建设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增强居民对龙岩归属感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市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加大,居民对环境的满意率有所提升,但与人民群众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调查显示,2010年我市公众对环境满意率为70.20%,居全省各设区市第7位。另外,有55.4%的居民对交通状况不够满意。宜居环境的差距影响了龙岩的美誉度,进而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感。调查表明,仅有11.4%的居民强烈认同自己作为龙岩人的身份。未来五年,一方面要加强环境整治,提升河流、大气等群众关注的环境质量问题,依法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企业,加快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要着力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激发市民的爱国爱乡热情。

  五、提高文明程度,弘扬特色文化,提升居民认同感。幸福指数高低固然与物质生活息息相关,但文化等精神需求也极大地影响着百姓对居住地的认同感,进而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感。龙岩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老区人民,龙岩又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把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发扬光大,将极大地凝聚龙岩人的向心力。与此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创全国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国字号和省字号的城市名片,以提升龙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龙岩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者:林汉生

龙岩老秘 发表于 2011-12-15 20:00:59

 龙岩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目标。为分析“幸福龙岩”建设情况,了解市民幸福观感,龙岩调查队分析整理了相关资料,并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500户城乡居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逐渐建立,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居民幸福程度不断提高,全市62.2%的居民觉得幸福,其中17.2%的居民觉得很幸福,45%的居民觉得较幸福。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幸福感基础扎实。在影响幸福指数的各种因素中,经济状况起着基础作用。据相关资料显示,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收入与幸福指数呈正相关。2010年,我市GDP达99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6%,比全省增速高0.8个百分点。人均GDP达3.56万元,折合5258美元(按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计算),表明幸福感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呈弱相关。从国外经验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社会核心价值已从经济发展提升到增进民生福祉的层面。目前我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表明居民更加关注民生工程,关注幸福感提升。

  二、居民收支不断提高,满足感持续提升。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学教授布伦诺·S·弗雷等人的多国对比研究发现,在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幸福水平。“十一五”以来,我市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需求层次上升,人民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从而提升自身满足感。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6元,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6931元,年均增长10.9%。调查结果也显示,28.8%的被调查对象对目前家庭收入水平满意(包括很满意和较满意),26.2%的居民对自己的个人收入满意。从居民消费看,居民消费结构已经由生存型向改善型、发展型转变,部分居民已迈入享受型消费阶段。2010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67%,5年降低1.64个百分点;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1206元,5年间年均增长21.1%;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6.89辆,年均增加3.4辆;平均每人居住面积达39.33平方米,5年增加7.26平方米。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5.81%,5年降低1.34个百分点;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衣着支出分别是5年前的2.17、1.85倍;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电冰箱、生活用汽车分别比5年前增加119部、43台、7辆;平均每人居住面积49.58平方米,比5年前增加8.18平方米。

  三、就业形势日趋良好,稳定感继续增加。个人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个人幸福感,社会的就业形势也会影响整体的幸福感。近年来,我市劳动就业稳步增加,2010年被评为首个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调查显示,全市31%的居民认为现在的就业机会很多或者比较多。过去5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6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约30万人。2010年,全社会从业人员177.92万人,比上年增加7.35万人,增长4.3%;城镇登记失业率2.87%,比规划目标低1.63个百分点。2011年,我市生源的大中专毕业生总量超过2.6万人,其中回岩就业的毕业生约占本市生源数的40%。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我市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如加快市属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建设、认真落实100个市级“三支一扶”岗位和74个省级“三支一扶”岗位计划选拔派遣和管理工作、落实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计划等。

  四、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安定感持续提升。我市把有限财力重点投向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升居民的安定感。调查显示,44.4%的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满意。2011年7月1日,我市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并发放了基础养老金,标志着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龙岩提前基本建立。此前,我市还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房统保、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目前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三农”综合保险。为实现“居者有其屋”,我市今年续建各类保障性住房6077套,至7月底,竣工1213套,竣工率20%。近年来,我市稳步推进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先后启动建设市福利中心、6个县级福利中心和76所农村敬老院。2010年末,全市城镇社会福利机构136个,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覆盖率达100%,1.39万城镇居民和10.99万农村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五、科教文卫持续加强,保障感显著提高。我市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增进人民幸福、打造幸福龙岩的突出任务,各项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方面,我市成为省内首个市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基地。教育事业方面,我市列入省政府“公办幼儿园近期发展计划”补助投资的18个项目,截止今年7月底已累计投资4141万元;深入开展解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目前全市城区定点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学校有93所;为培育技能人才,自今年秋季起,我市将对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注册学籍的一年级学生(包括非全日制学生)全部免收学费。文化事业方面,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到7月底已完成投资293.71万元,占总投资的57.3%;实施城市广场数字电影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目前已分别放映861、13320场。卫生事业方面,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5%。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将对1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新建、改扩建和改造,目前有7个改建项目开工;实施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扩建和环境改造建设,已有21个项目竣工,竣工比例95.45%。

  六、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归属感持续提升。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百姓的诉求。近年来,我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居民归属感得到提高。调查显示,33.6%的居民对社区环境表示满意,76.8%的居民认为有安全感。一是着力优化区域环境。“十一五”时期,投入2亿多元关闭了中心城市18家水泥企业,完成佳丽斯家纺公司等37家污染企业的治理。综合整治养殖业污染,2010年关闭拆除生猪养猪场1806户,并继续实施300个市级生猪标准化场项目。经检测,2010年闽江(龙岩段)、九龙江(龙岩段)以及汀江的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均高于90%以上的目标要求,2010年中心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二是实施绿亮美和畅通工程。积极推进绿化建设,今年我市城市绿化工作已完成10处,累计投资4493万元;完成非规划林地造林33569亩,占计划任务数的96%。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交通服务水平。至7月底,全市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约40亿元,占年度计划48.2%。增加城区公交车辆,提高线路覆盖率。三是构筑平安保障网络。实施电话“平安联防”项目,截止7月底完成平安联防用户固话渗透率51.8%(含体验用户),累计投资590万元,占计划投资的98%。今年上半年,我市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6.16%,比2010年的95.82%提高0.3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民生龙岩”成效显著,居民幸福程度不断提高,但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有待优化、收入差距较大,物价房价持续上涨、统筹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生活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仍然存在,打造幸福龙岩依然任重道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提升龙岩市民幸福指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