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访问是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为基础写成的”。访问又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问,访问也是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大量的运动,是新闻采访中最复杂多变的一种采访方式。是否善于访问,是记者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说来,访问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一些问题:1、提问不知从何问起;2、提问大、空、泛,让对方无从着手,很难回答;3、机械地一问一答,双方难以形成交谈的气氛;4、当对方谈完一个问题后,记者提不出新的问题,经常冷场;5、对方侃侃而谈却又偏离主题,记者不能引导谈话;6、任意打断对方谈话,破坏对方谈兴和访问气氛。而在现代采访中,很多的优秀记者都在自己的采访中大量的运用闭合式提问方法。
(一)闭合式提问的艺术
谈话采访也称为访问,是记者在有限的时间里,与采访对象交谈,从而获得新闻事实材料的一种基本采访手段。一个记者的采访水平和能力,往往通过访问这个环节体现出来。提问,是记者以提问题的形式挖掘新闻材料、核对新闻事实的一种采访方法,是谈话采访的核心。记者进行访问活动,要讲究提问的艺术,灵活运用提问的各种方式方法。
在诸多的提问方式中,闭合式提问得到大多数记者的认同。不仅是因为闭合式提问如连珠炮似的提问能得到决想不到的提问效果。更是因为,闭合式提问涉及到社会学的一些边缘科学的内容和研究,不仅是新闻学,还有公关学,危机传播等,这些共同的知识为我们在现实采访中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和证明。
闭合式提问是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如同考试卷上的选择判断题,被采访者必须作出明确回答,无法加避,而且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材料。一般来说,被采访者回答这个问题也十分简洁明了,他甚至只需点头或摇头就行了。这种回答“短兵相接”,气氛往往比较严肃、紧张,但深入采访往往是靠闭合式提问来完成的。
《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白岩松采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时,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
1、您的文章很多人看了之后就说鬼斧神工,经常有神来之笔,那么当您写完之后,回头看自己的文章,是否也有种新奇感?
2、我在您的文章中曾经注意您这样一个思想:人应该有一种在和超越,才会有一种深刻的悲和美。那么您认为对于文人这一点是不是尤其重要?那么您自己是否在体验着深刻的悲和美呢?
3、中国的文化已经很悠久了,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文人在传递着它,岁月流逝,文人们相继地去了,但心灵中这种体验却是一脉相承的。那么现在您是否觉得自己非常有责任来承担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或者说您的很幸运的是这个血脉中的一分子?
4、当面对自己的时候,或者说酒后,您有没有构思或想过自己是唐朝的一个诗人或者宋代的一个词者?
5、您现在是名人了,平时会有很多人找您,很多场合需要您,这样一种非常忙碌的生活,您是忙于应付呢,还是心里隐藏着成功的喜悦?
6、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和的职位,对您来说是不是件很高兴的事情?
7、您过去家住楼房,在上海的西北角,您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这个大都市,那么您正要搬家,搬家市长的院里,也许多了一份安静,但会不会也多了一份贵族气?
8、您被评为上海高教的十大精英,这个奖项和您在其他文学上获得的奖项,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吧?
白岩松问余秋雨的八个问题,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地、几乎是完全地彩了闭合式提问。如果我们留心一下电视中诸如均益、王志等这样的“大腕”节目主持人的访谈,几乎可以发现同样的特点——偏重闭合式提问。那么白岩松他们为何如此看重这样的提问方式?这样的提问方式到底有何特点呢?
(二)闭合式提问的特点
记者提闭合式问题比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有可能把问题提炼出来。被采访者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虽然可以很简短,但要答得好,往往要费一番思量。闭合式提问有较强的战斗力。特别适合在访问中需要突破、深入、证实时使用,这种提问也常用于现场录音报道及电视采访之中,因为时间限制要求记者要简短提问。在记者招待会上由于提问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也常彩的这种方式。此外,一些忙碌的采访对象由于缺乏时间陪记者聊天,也会要求记者直接进入主题。关于闭合式提问的特点主要归纳有六点:
1、留给对方的自由余地较小;
2、但是双方联结得比较紧密、具体;
3、问题具体、范围严格,可能因记者选择不当而丢掉更好的提问点;
4、但若选择得当,极利于深入情况和获得对每个问题的明确回答;
5、记者提闭合式问题是花费较多精力的(问题要提得具体而又不是鸡毛蒜皮,即所谓要“小中见大”,记者不花大力气熟悉情况,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是办不到的);
6、但是采访对象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较为方便(这里提“方便”,而不说“容易”,因为有些闭合式问题相当尖锐,回答好并不容易。但问题具体、集中,总比抽象、分散回答起来方便得多)。
这六点,同样也是由三对矛盾组合。提合式问题的确是要记者费一番精力的,它不像开放式问题可以张口就来。现在我们还是假定一歌星来长沙,你趁机采访他。你提的是闭合式问题:“您认为长沙的听众欣赏水平如何?”对方当然得就这个问题直接回答你,他不可能答非所问地去大谈长沙臭干子如何如何可口。但是,就这个问题而言,这位歌手可能有两种情况:或者他并没有特别感觉到长沙听众的欣赏水平如何,这一点可以说没让他留下什么印象,那么他回答起来很可能是搪塞式的:“哎,还可以。”或者是“没什么特别感觉,差不多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对此感受颇深,长沙听众欣赏水平之高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所以您的问题一提,正中政权不,他便兴奋不已,滔滔不绝向你大谈特谈。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说明你的问题问对了,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就说明你的问题没有提准,对方可能对长沙市民彬彬有礼这一点有深刻印象,但你没提这个问题,他就不便说,这就因你选择不当而丢掉了这么一个更好的提问点。
(三)闭合式提问的方式
闭合式提问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质疑,反复追问,直言不讳,在我们所熟知的国内外电视记者中,无外乎白岩松、水均益、王志等这样的“大腕”,他们所提的问题往往尖锐而深刻,让人无法躲闪,避而不及。我们可以看到王志对闭合式提问有着他独到的见解。
王志本人在接受时多次谈到:“质疑是什么呢?是一种态度,但是它更是一种手段,它把这两个点联系起来,把这个过程充分地展示。”只有通过这种质疑的方式,只有用排队法把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之后,我才敢相信这个天是蓝的,我才敢相信这个终点它是真实的。结合两面说和接种免疫理论,我们可以将王志的质疑理解为一种“欲扬无抑”,或者说在客观上产生了“欲扬先抑”的效果。一方面面对质疑,嘉宾必然要表白自己,这种状态能调其其谈话的欲望,另一方面,王志通过质疑将一些不利于嘉宾的反面消息,以及人们对其普遍所持有的“怀疑”或者“不解”甚至是对其轻微的攻击向当事人(嘉宾)提出,嘉宾必然会做出相应解释,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受众嘉宾的理解或者谅解。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王志曾经表示,在质疑时的提问应该聪明一些。比如问:“你说4:30来,为什么5:00才来?”就不如问:“你曾经说过你4:30来,步步紧逼,直到采访对象给他要的答案。这既不失礼貌,又更能让对方感觉到一种“压迫”。例如在《杨振宁别传》一期中,王志这样提问,“我们都为你感到高兴,也希望你能幸福,那么您能不能帮翁帆说句话,她爱您什么呢?”而不是直接质疑“您比他大那么多,她爱您什么呢?”再者,善用质疑,使节目充满了冲突感和戏剧感,也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王志在他的采访能力,他对各种采访技巧应用得得心应手,“接下来呢?”,“是这样吗?”“为什么呢”,问题接得非常紧,互动式提问、假设性提问、反面提问比较多。他还注意提问背景、细节、假设性的提问、反面的提问,用了很多有益的方法,去探究对方的心灵深处。另外,王志比较善用体语,身体微微前倾、偏着头、皱眉、在提出尖锐问题时起缓和作用的笑声、手势、谈话过程有决的停顿等。体语是非语言符号的一种,其功能主要在于传播态度和情绪,辅助语言传播,代替语言。王志惯用的这些体语往往传达了语言难以准确表达的一些含义:质疑、发难、思考、同情、期待等等。提问要注意方式,讲究艺术。把闭合式提问变成咄咄逼人的“审问”或变相的“逼问”,只会造成对方的紧张、不快或反感,使意在深入的闭合式提问无法深入下去。这就要求讲究闭合式提问的艺术。
1、力在“备中”中:做好采访前的案头准备工作
2、心中有人:心中有采访对象,心中有受众
心中有采访对象,心中有受众,注重他们的内心感受或接受心理,是闭合式提问(也是任何人物访谈)能否深入人心的关键。
3、小中见大: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 Hidden Message *****
(四)闭合式提问中记者的采访心理互动
为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记者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为访问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适应访问工作的需要,记者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注意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调节,闭合式提问更要求记者能掌握自己和被采访者的心理,促使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
1、自信大方的沉稳风度
风度是主动性的内在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记者控制自己、驾驭自己的能力。我们看到白岩松的第三个问题“中国的文化已经很悠久了,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文人在传递着它,岁月流逝,文人相继地去了,但心灵中这种体验却是一脉相承的。那么现在您是否觉得自己非常有责任来承担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或者说您很幸运的是这个血脉中的一分子?”这个问题直接点出对方的道德素质修养,尖刻却不刻薄,也充分显示了记者的职业修养。
2、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根据目的的动机调节支配行为,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心理过程”坚持的意志往往表现为有自觉的行动目的,又达到目的的决心,又战胜逆境、克服困难、冲破障碍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对记者采访具有重要的意义。
3、沉着机智的处变能力
新闻记者往往是在剧变中写历史。不论是在枪林弹雨之中,还是在天灾人祸之际,记者都要做到“鹿趋于左而目不瞬,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4、活泼开朗的乐群性格
新闻记者是社会活动家,具有活跃的交际能力、较强的活动能力,对于搞好采访是很有必要的。活泼、开朗、随和的性格往往容易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中外记者中,凡有杰出成就的,无不具有开朗的性格特征。他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随遇而安,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
5、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生活要有积极的关注和强烈的好奇心。没有这种关注和好奇,对生活湛漠不关心,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激情,记者对火热的生活就可能熟视无睹,充耳不闻。记者的激情来自记者对新闻事业的无比热爱,来自记者对社会和生活的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愿望。
作为一个优秀的谈话记者,不仅仅是要调节自己的心理,同时也要学会适时揣度被采访者的心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揣度破坏了我们的采访,伤害了被采访者的心灵。因此,记者应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那么怎样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呢?
认识采访对象的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有关资料,如阅读有关报纸、刊物对采访对象已做过的报道,查阅有关档案材料及向熟悉采访对象的有关人士了解情况等等,从中搜集采访对象的个人经历、家庭情况、社会人际关系、个人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忌避、年龄、健康情况等。这样,才能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作出初步的判断和推理。另一种是通过采访对象的工作成果和劳动产品了解其能力、地位,从中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采访前有目的地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从中认识采访对象心理特征和差异,以便尽快了解采访对象。二是采访过程中观察采访对象的心理,采访时,采访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要进一步掌握。这就是通过面对地观察去验证、修改、被子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的认识。采访时认识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主要是通过现场的观察,如人物的穿着、装饰、表情、言谈、举止、行动以及工作、生活、环境的观察等。三是采访后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采访者虽然不是心理学家,但是它必须学会了解、观察、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才真实、准确地报道新人新事。采访之后分析采访对象心理特点时,要注意防止用采访者之心“度”采访对象之“腹”。要把握准采访对象的心理。要做到这些,除了采访要深入、观察要细致之外,还要善于领会采访对象所作所为的意图。
总之,记者总是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来控制谈话的方向,使谈话不断地朝采访的目的目的迈进。当谈话跑题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调整到访问的主题上来;当需要更换话题时,记者可提出新问题;当某个问题谈僵了,记者可另辟蹊径,换个角度重新提问。谈话采访的“缰绳”通过提问而控制在记者的手上。一些记者不善于访问的表现就是当对方谈的正起劲以粗暴无礼地反他的话打断,引起采访对象的强烈不满;或者当对方滔滔不绝而又与采访目的毫无沾边时,不知引导,任由对方着“无轨电车”,使访问变成一场记者无法驾驭的漫无边际的瞎聊天。提问也是记者采访对象挖掘新闻事实材料的主要的手段。问与答是一对矛盾,而记者的提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想对方答得好,要靠记者问得好。正如美国新闻学家约翰·布雷迪所说:“说千道万,‘问’字当先。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认为:记者与其说是“记”者,还不如说是“问”者。所以,闭合式提问是值得我们长期探索的。
参考文献
①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2版,第108页。
②林如鹏著:《新闻采访学》,分别在第344页、345页、338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③沈爱国:《新闻采访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④王平:《从白岩松采访余秋雨看闭合式提问》,《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6期,社会文化-新闻大学。
⑤白庆祥、刘乃仲、郑保章著:《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⑦戚鸣:《实用新闻采访》,新华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