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明市打造海西生态旅游胜地的基础与途径
一、三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具有“打造”的坚实的物质基础1.三明是闻名的中国绿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三明境内多属山地丘陵地貌,山地肥沃,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度湿度适宜,有非常适合森林生长的自然环境,加上政府重视,不仅绿化程度高,而且包括森林结构、森林健康、自然度、生物多样性等森林生态系统良好。茫茫林海,层林叠翠,绿海无边。有“福建的西双版纳”萝卜岩,有“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天宝岩,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等等。
2.三明地处古代地壳大变动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遗迹。历史上三明多次地壳升降、推移运动,在海浸海退、陆相沉积、地震等作用下,地质构造高低交错、“四分五裂”,境内山岭鼎峙、沟谷纵横,河谷、盆地、丘陵、山地交错分布,喀斯特、丹霞、火成岩(地貌)交相辉映,留下了丰富的自然遗产,构成了众多的迷人景观。有百里金湖,有天鹅洞群,有鳞隐石林等等。境内山川秀丽,风光迥异,密度高、种类全、品位高。
3.三明是闽学故里和客家袓地,原生态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三明是朱熹、扬时、罗从彦的出身地和重要的活动地区,是当之无愧的“闽学故里”,以他们为代表成就的闽(理)学,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当时全国社会主流的哲学文化,历经数百年后依然影响着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现代人的道德准则、思维习惯、价值标准,是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齐名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三明是海内外客家寻根谒的祖地,这里孕育了内容丰富、远播四海的客家文化、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三明土堡是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的鼻祖、是福建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的中心,规模宏大、造型奇特、结构精巧、装饰精美。
这些资源,非常适合开展山地与森林小型化和体验型旅游,加上良好的文明社会环境,完全符合开展生态旅游的要件,打造生态旅游胜地不仅有基础而且有条件。
二、集约化、系统性、融合度是影响三明“打造”的主要因素。**** Hidden Message *****
三、打造生态旅游胜地应以市区为中心按“H”形布局旅游要素
在建的和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建成后,三明的交通形成“H”形。旅游要素要集中在“H”形布局,全市各类的生产要素,包括城市群建设都要尽量集中在“H”形沿线布局。在“H”形中,一轴联接两线,中间最为关键,就象挑担子,既是着力点又是平衡点。因此,三明要发展的好发展的快,就是要强化主轴、做强市区,包括发展旅游业在内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市区为中心,以集约发展推动全面发展。
四、打造生态旅游胜地要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品牌体系,吸引游客眼球。
1.以“绿都三明”为旅游区域品牌。“绿色”是三明的特色、三明的形象。用“绿都三明”作为三明的区域品牌、城市品牌和目的地品牌,不仅代表了三明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公众对三明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形象鲜明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具吸引力和感召力,而且简明易记。因此要用“绿都三明”作为三明的区域品牌、城市品牌和目的地品牌,并进一步对这一品牌进行策划包装,挖掘品牌内涵,提炼品牌个性。
2.构建“绿都三明”品牌体系。现有的水上丹霞、玉华古洞、桃源胜景、客家祖地、朱熹故里、格氏栲林、森林人家等等品牌,大多符合“中国绿都”区域品牌的要求,要继续在内涵上给予充实完善,在此基础上,在“绿都三明”这一区域品牌下,根据景区、线路特点,组织策划有创意、有个性的景区品牌和线路品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以形成回归自然山水、走进绿色三明这一总体效应。
五、打造生态旅游胜地要升级转型旅游产品、形成以山地为特色的生态风光
1.在全市范围内整合资源。要把全市各种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以市区为中心按“H”形整合布局,改变各自为政、独立作战的状况,使分散的景点成线成片,引导景区系统深度开发,形成有山地特色的旅游体系和组合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与更大区域的整合、联合。
2. 开发有吸引力的创新型的山地产品。要充分发挥三明山区环境生态优良、区域文化原生态的优势,突出特色,突出创新,发展体验型、适宜小型化团队的“唯我独有”、“唯我所长”有吸引力的山地型产品,如可利用三明众多的森林公园,开发森林旅游,让游客深入森林中在观赏珍贵而稀有的动植物、了解认识大自然的同时,享受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无穷乐趣,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游客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如可利用三明土堡资源,开展土堡主题旅游,开发土堡集市、土堡婚礼、民俗表演等等项目;如可利用三明众多洞穴,开展洞穴主题旅游,开发洞穴探险科考、洞穴休闲娱乐等项目,还可开展“农家乐”、工业旅游、健康休闲旅游、风情旅游和建设成果旅游,等等,并在策划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特色,满足现代游客接触自然、同当地人交流、放松自我、愉悦身心的需要。
六、打造旅游胜地要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把三明原生态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1.整理挖掘,使文化系统化系列化。将分散在各地的零散文化资源用闽学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一条条线条串联起来,按照系列化、文史化、通俗化、功能化进行整理,开发出特色鲜明、脉络清晰、生动形象的活文化。
2.提炼区域文化的主线。闽学文化是三明区域的核心文化、是影响民俗文化的哲学范畴的思想文化,客家文化是闽学文化的载体、是闽学文化的生动反映,两个文化在三明大地上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其精华部分一直影响着三明人民,也影响着中华文化圈。因此,要将闽学文化、客家文化作为三明发展文化的品牌、发展旅游的主线、灵魂。
3.活化文化,加速文化与风景融合。要把三明的“异”文化激活、活化,使隐性文化显性化,使在地下的、书本里的文化走上来、走出去、活起来,使之变为可视、可读、可体会、可感知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不仅要在旅游产品中合理恰当地开发出口耳相传的名人典故、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及各类趣闻,而且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给旅客,让游客感受奇异的文化;不仅要把三明文化的主题和特色渗透、融合到目的地建设、线路规划、品牌塑造、景区布局,而且要揉进景点策划、介绍、命名等各个环节,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给人无穷回味,让人流连忘返。
4.开发要素文化,促进全程文化化。要把区域文化贯穿渗透到旅游要素全过程,在每个环节中都展示出三明异样文化的魅力,吸引旅客,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能体验到那悠远、神奇、神秘、别样的感受,并使旅客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在“悦耳悦目”中“悦心悦意”,甚至心灵激荡、产生共鸣达到“悦智悦神”, 留下来、回头来,带着亲戚朋友一起来。
5.创意策划,促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对文化资源来说,拥有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成为旅游的卖点,变成财富。这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转换,在传承中发展,在兼容并蓄中发挥“化腐朽为神奇”的放大效应。对于古村、古民居、古堡等有形资源的开发,要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改造,适当注入时尚元素,与时俱进地张扬与发展原生态存在的历史资源其蕴含的文化,仿古融今、推陈出新,促进文化资源景观化;对于名人典故、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无形资源的开发,要把历史文化资源背后的许多故事,以电影、电视、文学、歌舞、卡通等多种形式宣传、演绎来张扬其文化内涵,以故事力活化资源,以艺术秀增强感染力。
七、打造旅游胜地要建设以市区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
1.以市区为中心布局规划旅游线路、促进要素在“H”形上集聚。要突出中心城市的核心和关键地位,把市区规划建设成为区域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并以市区为中心按“H”形设计区域旅游线路,如市区至泰宁建宁、市区至宁化清流明溪线等等,并将交通、住宿、商场、餐馆、娱乐设施等等一并按这样线路布局,实现旅游、商贸、娱乐等集聚。
2.建设有影响的旅游吸引物、提升市区旅游内涵。围绕全国首个山地国际影视城,糅合闽学文化、客家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建设滨河休闲旅游风景带、小型主题园和城市雕塑、城市“中央娱乐区”、“特色小吃区”和商品销售中心等等形成具有浓厚区域特色文化的要素体系,提升人气。
3.以政策为导向、推动旅游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杠杆,引导旅游服务企业和旅游发展企业总部向市区集聚,引导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联合重组,形成骨干旅游服务性企业集团,实现经营的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文/纪其昌
借鉴一下 正需要学习了 感谢啊 想了解下相关情况。应该很有帮助。谢谢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拜读了,很感谢,最近手头有一篇关于这方面的稿子任务,给我很好的启发 学习借鉴,交流探讨,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这些资源,非常适合开展山地与森林小型化和体验型旅游,加上良好的文明社会环境,完全符合开展生态旅游的要件,打造生态旅游胜地不仅有基础而且有条件。
二、集约化、系统性、融合度是影响三明“打造”的主要因素。 这些资源,非常适合开展山地与森林小型化和体验型旅游,加上良好的文明社会环境,完全符合开展生态旅游的要件,打造生态 等地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的鼻祖、是福建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的中心,规模宏大、造型奇特、结构精巧、装饰精美。这些资源,非常适合开展山地与森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