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习网 发表于 2011-11-30 15:00:35

幸福三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明实践

 三明市第八次党代会强调要加快建设幸福三明,并明确了具体目标要求。加快建设幸福三明的提出,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实践,是加快融入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积极探索。幸福三明目标要求与“十二五”规划安排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集中反映了全市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共同期盼与不懈追求。加快建设幸福三明,是21世纪又一个十年开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三明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要紧紧依靠270万三明人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转型发展、奋力跨越,加快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步伐,把幸福三明的共同愿景变成美好现实。
  要深化认识,把握幸福三明的科学内涵。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尽管不同文化、不同人群以及不同学科对幸福有自己的注解与说法,但幸福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体验,已经形成共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张,幸福是建立在生理和社会双重基础之上,生命是幸福的载体,体会和感悟是幸福的表征,劳动与创造是幸福的源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幸福的精神精髓,个人与社会的融合是幸福的重要保证。加快建设幸福三明,就是要实现“发展更具活力、经济更加繁荣、城乡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党建更加科学”的目标要求。有人认为,三明经济社会不如发达地区,建设幸福三明为时过早,也不可能实现。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是错误的。我们要全面理解幸福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幸福三明的本质要求,特别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要努力做到物质上幸福与精神上幸福的统一,个人、家庭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眼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幸福目标与实现幸福手段的统一。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满意度和幸福感,又要引导干部群众坚定决心与信心,充分调动建设幸福三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突出发展,夯实幸福三明的物质基础。幸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物质需要的尽可能满足,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加快建设幸福三明,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不渝地突出发展,努力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为人民群众享受幸福提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思路和三次产业发展思路,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加快海西生态工贸区和“大三明”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要着眼更高要求,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内涵,努力实现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有内涵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大胆先行先试,不断更新发展理念,探索发展模式,优化发展布局,全面融入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大局,提升三明的地位和作用。
  要改善民生,抓住幸福三明的关键环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发展好、实现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加快建设幸福三明,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优先位置,优先构建事关民生的保障机制,优先保证事关民生的财政投入,让全市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下功夫解决好就医、就学、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建立完善就业、医疗、养老、救助等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大力发展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要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全面提升信访维稳、应急管理、群团建设等社会管理能力,深化社会矛盾化解、公正廉洁执法等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要繁荣文化,强化幸福三明的文化支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统一体。加快建设幸福三明,既要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又要注重创造精神财富,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引领人们正确追求精神幸福,提升文明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市,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土地文化、抗战文化、古人类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要继续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优势,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三明、三创、三促”为抓手,深入开展争创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和争当文明市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要共建共享,实现幸福三明的有序推进。人是幸福的主体,既是一切幸福的创造者,又是享受者。建设幸福三明,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与共享的关系,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实现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既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幸福、提升幸福,又要创造条件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共享幸福、感受幸福;既要承认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正当权利,也要承担享受幸福的相应义务和责任。当前,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宣传教育,普及幸福知识,宣传创造幸福的实践经验,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增强创造幸福、感知幸福、分享幸福的意识和能力。对各级党委、政府而言,在明确目标任务后,还应认真借鉴国内外经验,尽快制定评价考核标准和相应工作机制,确保幸福三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林善涛

英文t 发表于 2012-1-16 13:33:1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幸福三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