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葡萄酒 发表于 2011-11-25 08:26:24

调研报告:加强网络问政 提高执政水平

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覆盖不同群体、横跨不同领域、超越传统媒体的全新平台。网络问政,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型执政方式。各级领导应学会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并逐渐将之明确化、制度化、纵深化,使网络民意最终在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中体现出来。

一、网络问政呈常态化趋势

2010年9月8日,“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正式开通,这标志着中央高层领导越来越重视网络问政,对于推进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直通中南海”留言板开通4天内,收到了数万名网民的留言,可见群众参政热情之高。

课题组对在宜春市委党校学习的学员进行了一项抽样调查,抽样对象150人。结果表明:45%的人每天上网1-3小时,99%的人最关心时政类新闻,86%的人理解网络问政,80%的人对网络问政持赞同态度,70%的人认为网络问政能对党员领导干部起到监督作用,47%的人认为领导上网热现象背后的动力是信息时代环境使然。调查结果充分说明网络问政常态化已经成为大势。

在我市,市委、市政府对网民参政议政的表现形式非常重视,先后利用市政府网站开通了政民互动平台,设立市直部门网管员,制定市民心声回复管理办法,第一时间响应网民的诉求。2008年4月,市委主要领导通过宜春新闻网向网民发表了《让我们共谋宜春发展大业》的倡议书,短短一个月就收到500多条意见建议。今年1月20日,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市“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客宜春新闻网,与网友就民生保障、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问题交流两个多小时,广大网民议政热情高涨,对这种氛围宽松、沟通顺畅的交流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3月份,《宜春市人民政府与网民在线互动交流工作制度》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市网络问政走上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今年以来,已有10余位市领导通过“在线访谈”与网民 “零距离”接触,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智于民。

二、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网络问政议政推动了政治文明建设,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调查发现,62%的人认为网络问政表达个人意见存在风险,很多学员对党政领导“网络问政”之后的效果还持观望、质疑态度,在“您觉得通过网络问政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吗?” 的问题中,51%的人选择“不清楚”,不到3%的人选择了“已经全部解决”。对目前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60%的人选择了“各级领导还不够重视,部分地方网络问政形同虚设”。存在这些问题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从主观上讲,主要是部分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对网络问政或者态度默然或者应对水平较低。部分干部对互联网的传播规律认识不够,对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民主性知之不深,只是被动盲目地接受,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关键有用的东西,甚至发现不良信息时仍置若罔闻、任其发展,缺乏应有的政治警觉性和敏感性;一些基层干部对于网民反映、咨询的问题,不是积极回应,而是态度冷漠,甚至是“踢皮球”、相互推诿,导致群众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甚至偏激情绪;部分干部面对负面舆论,引导不力,工作被动,只是一味采取简单地删、封、堵的原始办法,缺乏冷静的分析和有效的应对;还有部分基层领导存在着不懂网、不会上网、不会浏览论坛的情况,办公室的电脑只是一种简单地摆设。

客观上讲,主要是网民素质良莠不齐及互联网管理难度大。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容量具有无限性,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不用像传统媒体那样,发布信息要经过政府审核,于是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客观性就难以保证。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提高了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会引发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如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司法不公等,人们很容易利用网络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寻求思想共鸣和信息支持,宣泄不满情绪,从而使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网络问政的幌子将网络作为肆意妄为的平台,随意发表各种偏激言论,更有甚者在网络上组织煽动网民危害社会安全。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借机散布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客观事实的反动言论,煽动网民的不满情绪,操纵网民意志,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混乱。

三、增强网络问政的能力

网络问政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推动了民主化进程,同时也在考验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方式。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把引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增强网络问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

一要加强网络技能学习培训。掌握网络工具是广大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只有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增强网络运用技能,才能沉着应对。工作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不仅要学会电脑的基本操作,还要学会上网看新闻、聊天、查询网络信息、发送电子邮件、建立博客、参与网络社区论坛讨论等等。建议从实际出发,把提高干部互联网操作能力列入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全市县级领导干部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信息,开展科学决策;科级干部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开展电脑办公和对外服务;科级以下干部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各级党校要开设专门课程,组织电脑操作、网上浏览、信息发布、在线交流等业务学习,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网络技术培训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增强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信息的能力、搜集和倾听社情民意的能力、利用网络与民众互动的能力。

二要积极开展网络互动交流。网络在线互动,网民的意见建议当场得到回复,可以极大地激发网民建言献策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领导与网民在线交流工作,开设政府在线,为群众提供24小时的意见受理。网民向市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和县市区政府反映的问题和建议,由市信息中心通过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分送给职能部门,实现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一站式”网络问政服务。建议发起各级政府及部门 “网络发言人”制度,“网络发言人”既可实名,也可虚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单位网站设立专门点击栏和留言板;二是公开“网络发言人”的联系方式,如电子邮箱、QQ留言板;三是建立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和沟通交流机制,至少一周或每天在网络上发言。同时,“网络发言人”要经常与网友在线交流,定期邀请领导或采取论坛的形式对社会热点、难点进行探讨。在互动交流中要调整好心态,注意实现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网民的角色转换,以平等的身份与网民交流沟通,以此消除官方和民间的隔膜,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与民众的网络互动中,既从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又以普通网民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既体现网络言论的平等性,又注意把握网络互动的引导力。

三要科学合理引导舆情民意。善于用网络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特性,通过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生动形象地表现严肃的宣传主题。注重通过网络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社会事件、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网络问政平台及时发布党和政府的声音,加强正面引导,掌握舆论主动权,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 可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队伍, 让他们登陆具有较大影响的各大网站论坛, 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发表意见和看法。用心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发布有深度、有说服力的帖子, 引导网民了解事实真相, 客观分析问题, 理智作出判断。针对网民易受权威左右的特点, 可加强引导者的权威性, 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网民的讨论, 直接提供专家对事件的理解, 或在线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由这些评论员坚持导向正确和有效引导的统一,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把网络文化的发展旗帜指向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要探索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只有确保公众在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回应,公众贡献的智慧能够被运用到施政实践当中,才能让群众力量和网络科技切实转化为执政的“生产力”。目前,我市各单位都已经出台一系列的政务公开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方面有待加强。对一些相对简单的群众诉求,要落实“首办负责制、沟通协调制、跟踪督办制、回访反馈制、定期通报制”,杜绝部门因职能交叉而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对一些复杂问题,要确立多个部门共同解决群众公开诉求的联席会议制度,并把对群众利益诉求的办复情况,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到考核体系中。网友留言办理工作应成为一项经验交流的重要内容,尽量做到“一日一清理、一周一回复、一月一办结、一月一分析”。 建议把网络问政工作与完善问责机制结合起来,以市民和网民对政府部门网上办公的满意程度为标准,作为考核政府部门工作政绩、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运用网络进行考核、评价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强化问责的效能和手段,以提升各部门网络问政的整体水平。(课题组成员:龚杏仔、金文玲、杨玉秀、李占春、张海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调研报告:加强网络问政 提高执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