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价 发表于 2011-11-24 14:40:06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内容提要:
  报告人认为,在现代经济中,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一个国家,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当经济产业和产品体现出文化品格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报告人指出,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这是两件非常难的事情。文化就具有这样的作用,它不光占脑袋,还占市场。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会议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今天想和大家从两个方面交流一下我自己的学习体会:第一,关键时期的重要会议;第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时期的重要会议
  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样一个时间点,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上研究文化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文化问题的重大意义,认识这次全会的历史地位和深刻影响。
  这要放在整个国际和国内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到党和国家的全局来认识。正像会议公报所讲的,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我就从六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一,这是我们党对国内、国际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大家知道,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我们制订政策、战略的基础,那么为什么要把文化作为重要议题列到党的全会上呢?这里面有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它是由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所决定的。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形势上看,全会公报有一段结论性的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这里概括成“三个更加”。在刘淇同志的讲话中还提到另一个“更加”,就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也更加频繁。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统筹考虑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把握大势,因为理论思考是实践经验的提升和总结。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几个“更加”,由此说明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所谓“软实力不软”。软实力是美国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国防和军事等硬实力...
  一是所谓“软实力不软”。软实力是美国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国防和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价值体系、文化形态、社会制度、国民素质、发展模式等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影响力。一般讲软实力有四大构成要素:价值取向、文化目标、政策方针、制度设计。
  那么“软实力不软”体现在什么地方?如,美国现在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产业,控制了全世界60%—80%的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制作,占了三分之二的电影总票房。而我们国家的新闻出版行业的整个销售额比不上贝塔斯曼等大文化传媒集团中的一家。日本宝冢剧团是500人,年演出2000场,观众人数250万人次,演出收入14亿人民币。日本四季剧团是1100人,年演出2500场,观众233万人次,演出收入也在14亿人民币左右。搞舞台艺术的都知道,现在我们的院团一年演出300场就可以说是很不得了了。与发达国家院团相比,我们在场次上、人次上的差距非常大。
  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一条手机短信用非常生动的语言讲了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儿: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文化就具有这样的作用,它不光占脑袋,还占市场。现在我国在物质产品生产的进出口上是顺差,但在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上是逆差。前几年我们文化产品贸易进出之比是10:1,近年我们的出口有所增长,但即便是这样也只是个别的艺术门类和个别的艺术产品,比如现在的版权贸易的进出口,我看到一个数字是达到了3:1,这是最好的。其他更多的还是处在逆差的状态。
  文化产品的逆差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就是所有文化产品都有文化内涵、价值观,就像美国电影《巴顿将军》,一开始就是一面美国国旗;还有《拯救大兵瑞恩》宣扬了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那么它们是带着价值观念过来的。所以,现在怎么减少文化贸易逆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前一段有一本非常有影响的书《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现在又出了《一个经济杀手的告白》,什么叫经济杀手呢?书中讲,经济杀手是指那些拿着高薪的顶尖专业人士,他们从世界各国攫取巨额金钱,这些钱通过世界银行、美国国际开发署以及其他国际援助机构装入美国各大集团公司的金库和少数控制全球自然资源的显赫家族的口袋中。经济杀手用尽各种高明手段伪造财政报告,操纵选举报告,敲诈、色诱乃至谋杀。经济杀手就是到别的国家去推行他那一套新自由主义的观点,然后通过经济的手段把这一个国家搞垮,把财富攫取走。如果有经济杀手,相应来讲文化这种软杀手比经济杀手更厉害。
  三是综合国力竞争。学界出了一本《国家竞争力蓝皮书》,这是讲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近20年我国的排名已经上升了56位,现在排在世界上第17位。综合竞争力决不仅仅是GDP,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创新、效率、结构等。排在前十名的是哪些国家呢?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欧盟,第三是日本,第四是韩国,第五是新加坡,第六是德国,第七是英国,第八是荷兰,第九是瑞士,第十是法国。这个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竞争力,其中服务业这一块我们国家现在上升很快,已经到了40%,可是前十名的国家基本上都在70%左右。大家知道,文化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内形势上看,全会公报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
  从国内形势上看,全会公报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四个越来越”充分反映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讲国内的形势首先就要看到我们党的十七大有一个重要判断就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那么这一种阶段性特征在文化上主要是什么呢?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由这次全会做出的“四个越来越”的判断,我们回顾一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们党对文化地位的认识的变化过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大已认识到了文化与国家的关系、与民族的关系。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三个越来越”: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时没有提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在我们为什么提出“文化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呢?因为随着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重要作用的进一步凸显,我们党对文化的作用和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温家宝总理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的影响力更深刻,更具渗透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我们看到,在现代经济中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物质和货币资本具有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一个国家,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当经济产业和产品体现出文化品格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通过总书记和总理的这几段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提出了文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次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二,这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明确确立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这次全会为我们找准了文化在“四位一体”中的地位,明确了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公报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强调我们必须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过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大家都很明了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后来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次全会最大的变化就是明确要求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的发展观通常一讲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就是GDP,后来又提出了绿色GDP,现在我们党明确提出要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第三,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现在世界对我国的关注集中起来就是:中国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我国也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坚持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现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认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国家以独特的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体制优势,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作用。现在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力也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关注,但目前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的深厚文化底蕴还不相称,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在世界上,大国崛起的时候都有一个文化准备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从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的,因为在这之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只是局部的接触和交往,没有人知道完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朝的弘治年间,虽然有一个弘治中兴,在明朝还算是比较鼎盛的一个时期。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相互竞争的序幕。500年来的世界舞台上,先后有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海上的马车夫荷兰,然后又有日不落的英国,还有陆上强权的法国,在夹缝中崛起了德国,随后又出现了东方强国日本和超级大国俄罗斯,最后是新兴强国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到今天为止,这些国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在不同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化在崛起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是民族意识是崛起的原生动力;二是文化传统是崛起的必要条件;三是文化的感召力是提高国家整体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四是开放的民族心态;五是思想的引领和制度的创新是深层次的根源;六是具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是推动崛起的精神动力。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代出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品,都被这些国家后来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动力,从这也可以看出文化的独特作用。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日本政府大力推动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l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 2001年他们又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要求十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大知识产权大国,现在他们正在实现这个目标。另外,在2003年日本又制订了“观光立国”战略。韩国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时,金大中总统在1998年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方针,同时他们建立了国家文化振兴委员会,然后政府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当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司有九个人,而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有八十多人。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辉煌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经济发展而百姓富裕;二是政治稳定而清明,当然有时政治稳定,但不一定清明,例如清朝初期政治稳定但文字狱很厉害;三是文化的特点是文化积累而创新。现在我们提出文化DNA的概念,就是文化是有传承的,不能完全截断它和历史的发展从头来的。但在中国历史上文化辉煌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发展高峰。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可以演奏第一小提琴,也就是说意识形态,特别是艺术的发展有时候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政治格局不完全成正比。
  第四,这是我们党领导文化改革发展,担负起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这次全会公报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理想,担负起领导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
  第五,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部署和“十二五”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战略任务,而且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这次全会研究文化问题就把十七大提出的具体目标再进一步落实。今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了完成党的十七大和“十二五”的目标,所以我们也要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十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关系到“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第六,这是切实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文化现在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和突出问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概括成“四个还不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国文化的发展还不完全适应。
  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从总量上来说,到2010年我们的GDP达到了39.8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位。财政收入是8.3万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美元,外汇储备是2.8万亿美元。根据这样的经济总量,按照恩格尔系数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规律,在理论上我们的文化消费应该达到4万亿人民币,但实际消费只有1万亿人民币。再有一个是人均图书馆的数量。国际图联规定,5万人一座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不是指学校的,也不是指科研单位的图书馆。日本现在是4.2万人一座,美国是3.3万人一座,法国是2.2万人一座,英国是1.2万人一座,而我国是40多万人一座图书馆。虽然这个计算有可探讨之处,各国国情也不同,但是在城市中我们国家现在最好的情况也是10万人一座图书馆。再一个是电影银幕的数量,美国有4万多块,我们国家现在发展非常快、非常好,也就五千多块。这还仅仅是总量方面的概念。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提高文化发展质量问题。是不是满街都是网吧就说明文化市场很繁荣了,就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了?所以,还有一个提高文化发展质量问题,有一个“反三俗”的问题。
  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还不完全适应。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去年开的网络博览会上发了一个奖给最早报道舟曲灾情的一个大学生。这个大学生回乡探亲,舟曲发生灾情的时候,他马上用手机拍摄照片发到微博上,成为第一报道舟曲灾情的人。现在我们有两亿多微博用户,不就等于有两亿多发布新闻或者舞台演出的平台了吗?全国有7亿多手机用户,手机上网2亿多人,5亿多网民,拥有博客的有2.3亿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还可能与新的科技手段结合创造出更多的新业态,那么怎么与这种发展形势相适应,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还不完全适应。我们现在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有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另外我们有中国春节、中国文化年、相约北京等品牌文化活动。我们在海外设立了96个使领馆文化处(组),已经有9个文化中心,322个孔子学院。但这种不断扩大与我们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能完全适应。
  我们通过这些例子和这几个方面清醒地看到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促进文化发展的科学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亟待破解的难题。我国文化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必须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那么,这一次全会召开为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乘势而上,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吹响了进军号。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次的全会公报中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强国的内容、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这次全会搭起了文化强国的四梁八柱。
  文化强国目标的确定。我们要想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回答好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的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有“五个坚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主义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是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的,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相适应的,是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这一目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高度文化自觉和自信,彰显了我们党率领全国人民推动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文化强国的目标怎么达到?有什么具体标准呢?全会明确了文化强国的内涵,描绘了文化强国的美好愿景。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就是两个着力推动,四个重点的领域,最后达到的两个效果。在这个长远纲领性目标的基础上,全会还提出了阶段性的目标,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在这次全会中我们又对阶段性的任务从六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艺创作、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机制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这六个方面作出了安排。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这次全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论断,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四个层面: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究竟怎么提炼这个核心价值体系?要我个人理解,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相当于数学上求出一个最公共的、最大值,不能太复杂了,太复杂不便于记忆,不便于深入各阶层。我们这次又特别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融入过程就必须易于被人接受,即使没有什么文化也能接受。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家都感觉现在我们的文化比较繁荣,但最主要的是缺精品。这次全会特别强调了精品的作用。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个优秀作品就是精品。因为在我们的现实创作中确实缺少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相匹配的作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深圳搞了一个30年来的优秀歌曲评选,最后评选出来的只有《吉祥三宝》一首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创作的。精品为什么这样少?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值得探讨。
  近来,北京电影院开始老电影精品的展演,与此相呼应的就是电影频道一直在做电影精品回顾,并开设品牌栏目《流金岁月》。前一段时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阎晓明接受采访谈老电影缘何经久不衰。他说了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经典的新中国电影往往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弘扬主流社会精神;第二,经典的新中国电影中不乏锐意进取的艺术探索精神,很多影片堪称电影艺术的时代佳作,比如《早春二月》、《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等影片。第三,经典的新中国电影注重人物的塑造,精于叙事,富于生活细节,还有很多影片特别注重在电影类型上的探索和突破,这些因素对于年轻的电视观众来说也具有充分的吸引力,比如董存瑞、王成、邓世昌、嘎子等经典的记忆。我只是想从这个例子说明,精品具有其独特的东西。我们从理论上对于精品的理解是很明确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经受市场和历史的检验。但具体到哪一部是精品,由于文艺作品涉及到审美,这是需要探讨的。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政府的主要责任就是发展公共文化,并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的安排。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是我们现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文化大师的问题。这个问题引起较大讨论,我印象中最早的是中国作协换届引起的。铁凝担任中国作协主席以后,有人在网络上提出中国的文化由大师时代走向草根时代、平民时代。如果拿铁凝和巴金、曹禺相比确实是如此。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先生说,以前我们的文化大师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现在变成了赵本山、小沈阳、李宇春。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像一座宝塔,塔座越丰富越好。但是走到塔尖上的人物,必须是能代表民族审美的最优秀的作品和文艺家。现在一些本来应该在塔座中的、还需提升的艺人、作家及其作品,一下子被推到了塔尖。站在塔尖的都是歌星、明星,没有大师。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跟钱学森先生探讨为什么没有大师的问题。那个“大师”是大文化的概念,包括整个文化科学技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在这个问题上情况比较复杂,原因也比较多。为什么没有大师?一个是跟时代和文化的发展有哪些关联度,文化大师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还是别的形式,这些都值得探讨。比如大师的特点是什么?有人提出来大师是比较有综合性的,而匠人是比较单一性的;大师通常都有理论的创造,一般的匠人只掌握技巧;大师掌握宏观,而一般人掌握微观等,从多种方面探讨大师成长之路。同时,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原因,比如体制上、机制上的一些制度安排,比如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要成为大师的话,他肯定要有自己的代表作,现在这一套制度,要评个职称什么的,一年、两年没作品,没在国家级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作品,职称就没了,生活保障也没了,谁还能够安心地在没有基本保障地前提去做这些工作?再有传统文化问题,比如杨振宁先生就提出中国的一些传统思想不利于文化创新,那么我们怎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传统思想中筛出那些有利于创新的。另外,当今风气浮躁,现在又出现了剧本荒,我了解到电视剧最快的三天就拍一集,因为有经济利益、经济运作规律在里面,如果是已经积累了很久,三天拍一集不要紧,没积累的也三天拍一集,那是什么水平、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全会决定专门强调了要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支撑,其中专门提出: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包括党的十七大都提出了国家荣誉制度,以前我们国家也陆续在一些领域授予了一些称号,在2004年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艺术家”的称号,2005年追授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人民艺术家”称号,北京市曾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此外还有中宣部的“四个一批”人才,文联的德艺双馨艺术家。
  上面所说的六个方面的战略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既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又考虑了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还考虑了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的新期待,始终贯穿着科学发展理念。这些重要战略部署既体现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文化思想和政策,又有许多新理念、新观点,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部署,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