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21:29

立足新起点 确立新目标 实现新跨越

长丰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勇担新使命,抢抓新机遇,以“全市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国争百强”为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民生工程“三化一工程”,努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双城带动、以城带乡,争当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范。坚持融入发展,建设新城、改造县城,实现双城带动,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北城规模达到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县城规模达到20平方公里、20万人口。适时启动建设下塘镇级市。工作中,坚持做到“五个优先”。一是坚持规划优先,等高对接,以中心城市标准完善北城建设规划,按照中小城市标准修编县城规划;二是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加快路水电气管网建设,主动对接主城区基础设施向县域深度辐射延伸;三是坚持拆迁安置优先,高标准建设安置小区,做到先安置后拆迁;四是坚持社会配套优先,全面加快北城世纪城、恒大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学校、医院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集聚一流的社会配套资源;五是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做好“水文章”、“绿文章”,建设40公里滁河干渠绿色景观带,整体提升合淮阜高速(长丰段)绿色长廊品质,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
坚持工业强县、招大引强,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优化县域产业布局,打造两大工业板块,即东西向,沿北三环高速,重点发展双凤、双墩现代建材、食品加工产业,岗集汽车配件产业,吴山电力电器产业;加强与新站区合作,加快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南北向,沿合淮工业走廊,重点发展下塘新型重工业、水湖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争到2015年,两大工业板块产值占全县的95%以上。坚持一手抓现有企业的服务,挖掘存量。鼓励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扩大产能、做优做强,加大对占地大、效益低的项目清理力度,实现“腾笼换鸟”;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培育增量。牢固树立节地意识,招引投资强度高、建设速度快、税收贡献大的项目落户长丰。力争今后五年,每年引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户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0%以上。到2015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突破1200亿元。
坚持调优结构、延伸链条,做好产业富民的大文章。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调优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实施草莓树莓、马铃薯南(冬)瓜、苗木花卉三个特色农业“20万亩”工程,扩大特色种养业发展规模。在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区域,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先期启动杨庙龙门寺现代农业示范区、杜集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依托龙头带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土地复垦整理为抓手,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新农村建设层次和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幸福新长丰。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于民。实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放心工程”和关爱空巢老人生活的“安心工程”,加大对城镇低保家庭、被征地农民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做到“身进、心进、情进”。
坚持抓好班子、带强队伍,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围绕把事干成,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以岗位选人,打破区域、年龄、身份、职级界限,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干部资源的最优配置。坚持资源向一线集聚,人才向一线倾斜,把抓发展抓稳定能力强的干部放到乡镇,把抓服务抓保障水平高的干部安排到县直部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造一支思想解放、求真务实,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作者系长丰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21:55

建设南部副中心 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全力实现“三年大变化”目标

市党代会报告对庐江县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照新定位、新目标和新要求,庐江县的总体设想是:坚持一年抓对接,三年大变化,五年争一流。就是年内在体制机制上完成与市里等高对接,三年内在基础设施和工业经济上有明显改变,五年内综合发展在全市县市区挤入先进行列。
确定一个发展目标。到2013年财政收入达到40亿元左右,提前两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明确两个主攻方向。一是大力推进工业立县。部署召开推进工业立县动员大会,研究制定加快工业发展若干政策。县财政计划每年拿出5000万元鼓励发展工业,全面兑现省市相关扶持工业政策,进一步细化县本级相关扶持工业发展的奖励措施。将全县年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梳理出来,分解到县四大班子负责人和县直部门,落实包保扶持责任。主抓猛攻矿业经济,力促所有矿山企业尽快达产、达标,同时发展矿业深加工项目,打造千亿元产业。培育机械汽配、磁性材料两个百亿元产业。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速度,加快推进企业上市,确保三年内有2家上市成功。举全县之力,建设庐江经济开发区、龙桥工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推进与合肥的园区共建。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每年选送一批企业负责人到高等院校进行一次培训。二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要求每位县干每月要有一周左右时间外出招商,多利用双休日外出,实行“五出日回”。镇主要负责人除了防汛、抗旱等特殊时期外,轮流外出招商。从明年开始,每个镇每年必须引进两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其中1个5亿元),县直主要经济部门每年必须引进1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到县园区。根据完成情况给予镇或单位负责人奖惩。实行县干与分工联系镇同奖同罚。
重点抓好十大工程。十大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帮扶庐江的具体措施,是我们实现三年大变化的跳板和抓手。县里已经将十大工程进行了细化分解,落实到46个具体项目上。重点是,围绕打通庐城外出通道,贯通庐城大外环和水陆运输线,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市里以国际标准完善汤池旅游规划,按照5A级风景区标准,加快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以合肥南部副中心标准,完善庐城规划,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扩大基础设施、公益设施辐射范围,迅速拉开城市框架。按照既定计划,结合实施巢湖南岸防洪和崩岸治理,加快滨湖大道建设,同时开展招商,实施旅游开发“引爆点”项目。对接合肥千亿农产品加工发展规划,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向市民直供优质的米菜油、肉蛋奶等。在实施好省市民生工程基础上,实施自主民生工程提标扩面。
    突出强化四项保障。一是建设一支好队伍。加快干部知识能力的转型,分四批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到市委党校集中培训,全面培训村级主职。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今年计划首批引进25名优秀人才,充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二是弘扬一种好风气。坚持谋定后动。保持白加黑、五加二、“夜总会”外加“早餐会”的工作激情,形成上下同欲、排山倒海的工作气势和雷厉风行、事不过夜的推进力度,以“商鞅变法”精神推进机关效能革命。三是建立一个好机制。以合肥为师,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系统思考,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新建立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新机制、新流程。四是制定一套科学考核体系。把未来五年重点是前三年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镇、园区和县直单位,并与县委县政府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将完成情况与干部的奖惩、任用挂钩。同时,把奖励重心向镇级倾斜,鼓励干部到基层、到一线建功立业。(作者系庐江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22:24

抢抓机遇立新功 奋力赶超争百强

巢湖市将始终高举科学发展的大旗,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对巢湖发展的新要求、新部署、新期待,抢抓建市机遇,紧贴省城标准,推动发展提速,实现“县域突破”。着力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在理清思路上下功夫。我们决心在两年时间内,使经济总量有新突破、城市面貌有新变化、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把巢湖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全国闻名的旅游度假新胜地、山川秀美的生态新城。力争明年进入中部百强县,“十二五”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0亿元,用3—5年时间进入全国百强县。
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在城市建设上,实行规划、立项、设计、招标、施工、资金六分开;城市建设资金实行供、用、运分工;城市拆迁实行三榜公示、模拟拆迁的办法。在工业发展上,按照“三集中”的思路,实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工业向经开区集中,小工业向标准化厂房集中”,推动工业节约集约发展。在招商引资上,注重招大、招强、招品牌,东进西迎,双向承接。在效能建设上,确立在“好”中快干事,在“快”中干成事的理念,抓作风、提效率、树形象,不断提高工作的执行力。
在强化举措上下功夫。在工业强市上,坚持以工业强市为第一战略,依托合肥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合作发展、错位发展。主要树立“五个理念”:一是树立环保优先的理念。抬高环境门槛,杜绝污染企业落户。深入推进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到2012年底关闭辖区内所有小矿山。二是树立集中发展的理念。在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上,原则上不搞开发区。三是树立重点发展的理念。将经开区作为巢湖市工业发展的主动力,计划筹集25亿元,举全市之力重点打造经开区和拓展区,做到土地指标、政府资金、优势人才向经开区集中。四是树立做大做强的理念。重点打造百亿元新型建材产业、百亿元新材料产业、百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百亿皖维。五是树立增量与结构同等重要的理念。坚持“两手抓”,既抓铺天盖地保增量,又抓顶天立地优结构,做到规模、质量、效益三同步。在城市建设上。按照“活水、靓城、扩容、增绿”的发展思路,计划投资25个亿,实施城市建设“四大工程”,一是大力实施城市扩容工程。二是大力实施活水靓城工程。三是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四是大力实施城市民生工程,建设一批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设施,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在环湖开发上。等高对接合肥总体规划,科学编制环巢湖综合开发规划,坚持生态优先、旅游优先、基础设施优先,进一步加大环巢湖开发力度。严格控制零星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加快环湖旅游开发。在改善民生上,抢抓合肥市在全市统筹社会保障标准的机遇,大力实施就业提升、收入倍增、民生普惠、财富增值四大民生工程,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进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建设“平安巢湖”、“和谐巢湖”。
在提高执行力上下功夫。一方面,我们将按照“等高对接、全面融入,积极并轨、同频共振”的要求,与合肥实行接轨并轨。着力培养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按照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规划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在污染问题上坚决不为、在小城镇建设上严控不为、在环湖发展上有所作为、在工业化城镇化上大力而为。当前,我们已启动运行土地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委员会,切实做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不断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将广泛深入开展“抓作风、提效率、树形象”活动,求真务实,强化执行力。同时,旗帜鲜明地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进一步营造心齐气顺、携手创业的和谐局面。下一步,我们将面向全国公开招录一批金融、城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作者系巢湖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23:03

经验弥足珍贵 做法勇于创新

市第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合肥迈向建设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海区必须紧随全市发展节奏,勇担时代使命,以更大的气魄加速现代化,打造转型发展典范区。
以永不懈怠的精神,抢抓基础设施建设。瑶海区加速变样,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关键之一就在建好路网,提升基础设施。要紧抓市里继续强推“大建设”的机遇,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以“六横六纵”骨干道路为支撑、完善畅通的支路网为补充的现代路网体系。为此,每年实施20个以上较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推进铜陵路高架桥、胜利路畅通工程、畅通二环和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南淝河内河航运能力,大力推进支路网建设。树立生态为重、环保优先的理念,合理布点新建一批公园和绿色长廊,加强水环境治理,着力打造绿树成荫、碧水穿城、宜居宜业的“生态瑶海”。
以更加硬朗的作风,狠抓危旧城区的改造。东区变样,归宿点在城区功能、经济业态、管理水平和老百姓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落脚点就在危旧城区改造和城区功能完善的联动推进。“十二五”期间,要以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举措,奋力完成全区总占地2万多亩危旧城区的改造任务。为此,每年实施25个左右老旧城改造项目,每个街镇开发区每年至少有2个项目。要按照新兴中心城市对中心城区建设的要求,依托重大项目建设,结合老旧城改造,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建好五大特色片区,形成“四足鼎立、中间开花”的发展格局,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大东门、大兴、火车站板块,打造出3个服务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发展片区。
以发展为民的理念,力抓老百姓关切问题的解决。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好群众关切的问题。要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民情簿》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各级干部的宗旨意识,让“相信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惠及群众”成为自觉。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文化场馆等等。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建好社会保障安全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长效帮扶机制。以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创新。
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善抓幸福瑶海的建设。坚持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继续深化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街、镇管理体制改革等在内的重点领域改革。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真正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上,拿出新办法,取得新成效。尤其是注重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探索推进社区综合管理改革。强化服务意识,落实好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跟踪服务协调机制,促进项目早建设、快建成,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坚持目光向外,拓宽视野。立足“大省会”、“新合肥”,进一步扩大与兄弟县区的合作交流,努力实现共赢发展。
以更加创新务实的理念,常抓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树立重视基层一线的导向,注重提拔使用有基层工作经验、在一线做出实绩的干部。扎实推进“强基工程”,真正让广大基层党组织成为推进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中坚力量。坚持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力争5年将全区各级干部轮训一遍。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落实好干部“做事档案”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证广大党员既努力干事、又保持干净。继续以“商鞅变法”的精神推进效能革命,做到要求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针对发展的要求和形势的变化,不断推出新举措。(作者系瑶海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23:24

加快建设“魅力蜀山” 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做出新贡献

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中心城区要成为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蜀山区作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必须认清使命,提升定位,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思维、更大的力度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达、功能更加完善、文化更加繁荣、环境更加优美、民生更加幸福的“魅力蜀山”。
坚持规划引领,全面提升科学发展水平。要站在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高度,立足建设“魅力蜀山”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加快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特别是站在更高起点上科学规划区域的空间和功能布局,以更强的力度规划建设“一核三区”,即西部组团核心区、东南部商贸区、西部工业区和北部生态休闲区,提升老城区、拓展新城区,力争在西部城市组团建设中挑大梁、当龙头、唱主角;立足城乡建设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城区面貌快速变化的大转型期,下决心推动“规划跟着项目走”向“项目跟着规划走”转变,努力使全区的资源利用更有效、要素汇聚更集中、产业布局更优化、区域特色更明显、建筑风格更协调。
坚持产业为王,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坚持现代服务业“首要战略”不动摇,按照“高端取向、集聚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和集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特别是全面加速“五大商圈”建设,做大做优三里庵商圈,快速激活政务区商圈和新南七商圈,加快打造七里塘商圈和大铺头商圈,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形成全市现代商贸业、文化娱乐业、金融服务业、区域性总部“四个新高地”。继续大力推进工业“二次创业”,围绕南岗科技园、蜀山经济开发区“两区建设”,加强与高新区、科研院所“两大合作”,实施培育一批百亿产业、建设百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双百工程”,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跨越赶超。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和苗木花卉基地为方向,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大板块、高档次的都市型农业项目。
坚持提质提速,全面提升城区建设品质。按照五年实现城区面貌“脱胎换骨”变化的新要求,继续把旧城旧村改造作为城区现代化的“一号工程”,把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民心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同时,把握文化、绿化、现代化三大主题,着力提升改造建设的品位。继续大力推进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按照“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城区路网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区域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承载力。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沿董铺水库边岸系统,组团、连片推进西北部四万亩生态大板块建设。
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提升发展内生动力。继续深化街居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善“议行分设”和网格化管理,加大重心下移、财力下沉、权力下放的力度,全面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优质化水平,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争做“排头兵”。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服务、社会管理新模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服务。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切实把辖区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目光向外,积极参与长三角的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发展惠民,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的理念,将更多的资金投向重大民生工程,全面建设高标准、全覆盖、全省一流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失地农民、因病返贫等人群的帮扶和救助办法。按照全省一流的标准,统筹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均衡高质的公共服务。围绕建设“最安全、最和谐”的城区,全面加强各项制度和体系建设,着重从源头上排除各类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安定、百姓安宁。(作者系蜀山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微风山谷 发表于 2011-11-25 08:38:05

失恋33天整理的文章真是太有用啦,多谢

zdd9566 发表于 2012-5-23 15:23:04

好文章,希望这样的材料更多

^_^雨嘉 发表于 2012-12-13 11:56:41

呵呵,好文章,希望大家一起动手,多整理出这样的素材,至少以后我们写材料就有提纲了

丝路小子 发表于 2022-9-16 19:21:47

三级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群众工作新模式,实现由“保稳定”到“创稳定”的转变。二是创新社会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城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等建设,重点推进“三网”建设,进一步健全“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是创新民生保障体系。重点围绕推进教育公平、完善医疗服务、提供就业保障、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民生工程投入机制,着力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更多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四是创新效能服务体系。坚持依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政务环境,积极推进街居管理体制改革、特色产业扶持等创新,实现重心下移,在事关项目、企业、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最大程度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效能。   坚持强基固本不动摇。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提高党员干部“四力 ”。一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不断强化全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干事意识,切实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二是提升执行能力。继续在拆迁、招商、维稳等最基层、最前沿锻炼磨砺干部,积极营造勇挑重担、不怕困难、真抓实干、百折不挠的干事创业氛围。三是增强做群众工作能力。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各地县委书记谈贯彻党代会精神 推进科学发展思路汇总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