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思考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简称“民族高教”),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各族群众满意的“民族高教”,对于实现各民族团结、平等、互助、和谐及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民族高教”的现状、问题及其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高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任务颇显紧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高教”服务经济社会的参与能力、建设能力和贡献力度不够。二是民族学生受语言基础、教育基础、文化基础的影响和制约,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表现为就业、创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三是民族人才培养,特别是与民族地区有着特殊情结的杰出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目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少数民族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为数不多。四是“民族高教”中普遍存在着“要求低、出口松、常切分”的现象,与各族人民渴望接受公平教育、良好教育、先进教育的期盼还有差距。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当前制约民族高教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点。
一是分民族办学、分语种教学,同时按民族、分语种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造成了不同民族、语种之间,特别是民汉之间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同时,直接影响德育教育在民汉学生中的推行,影响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整体水平。二是民汉教育未一体化、德育教育未优先化,不利于民汉学生同学、同住、同进步以促成民族融合融心。三是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这已是制约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汉一体、德育优先是“民族高教”的理想境界
1.严进严出,实施“民汉教育一体化工程”。实施民汉教育一体化,通过民汉学生统一编班、统一培养方案、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和统一毕业标准进行培养和教学管理,改变民汉教育各自为政、分设并行的理念和做法,破除民汉学生相互分离和自我封闭的状况,为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统一的、大致相当的优质教育。
2.内外联动,建设“民汉教育一体化工程”。实施民汉教育一体化,实现“民族高教”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除了立足本民族地区的力量,还要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经济发达省市支援民族地区的有利契机,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实现区域内外联动,快速推进民汉一体化教育进程。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预科教育”(预科班不宜设在民族学院或水平较差的民办院校)。为提高少数民族预科质量,要严把预科出科标准,实行“淘汰制”,激发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多出口的预科培养模式。预科合格者出科后直接编入“汉语班”学习,鼓励民汉学生同吃(扩大高校清真食堂面积,改善就餐环境)、同住、同班学习,共同提高。此外应考虑可否免除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费。其次,增加内地高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再次,扩大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数量,并以优惠政策吸引内地优秀生源到民族地区求学。
推进民汉教育“融心工程”和“国·家认同工程”
由于各民族之间长期以来在语言、风情习俗、民族文化、性格等方面形成的固有差异,民汉学生之间还有一个磨合、融合的过程。要实现“民汉教育一体化、德育教育优先化”,就必须大力推进民汉教育“融心工程”,使得民汉学生“融合先融班、融班先融心”。真爱融心,大爱无疆。“民族高教”要注重引导民汉师生树立能够超越民族、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等基础之上的博爱精神,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中能够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各民族师生在文化、心理、情感上的融心。因为“民族高教”的核心目标,不仅是表露于外的教育形式的趋同,更是要通过“民汉教育一体化、德育教育优先化”教育达到民汉师生精神世界的趋同融合和共同理想的追求,达到文化、心理、情感的同心、融心。
实施“民汉教育一体化、德育教育优先化”,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培育对家乡的情感,高扬“我的祖国是中国”、“我是一名中国公民”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彰显国家、国民和家乡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要通过各种富于亲和力、感召力、感染力、影响力和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民汉同学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找到相同的终极价值取向和梦想承载,把个人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使得学习有动力,前进有方向,成才有保障。
民族高教要注重素质与能力提升和少数民族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民族高教”的根本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高教”要大力推进“素质与能力提升工程”,千方百计着力增强民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获得生存权、赢得竞争力,实现就业,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不断增强“民族高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985高校、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应担负少数民族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要率先开展民汉一体化教育。国家主管部门要保证 985高校及国家重点科研机构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博士生和博士后,采取“院士——博士”一对一培养等措施,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少数民族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民族问题不是静止的,随着社会的演变,民族问题也相应发生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做好“民族高教”工作,不仅是确保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石和支撑,对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发展进步都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作者:哈木拉提 吾甫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