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秘 发表于 2011-11-15 07:20:31

浅析浙江模式的重构路线:新理念 新举措 新奇迹

站在新30年的起点上,并不需要去否定过去,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适应环境和阶段的变化,按照科学发展和现代化方向,正确全面地分析我们面临的难题,努力寻找最佳答案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浙江真的难以摆脱历史的宿命吗?可以说,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觉悟早、举措实。早在上世纪,浙江就确立了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工作主线,此后以“凤凰涅槃”的勇气、“腾笼换鸟”的举措、“浴火重生”的气魄积极推进,又提出“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坚持“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但浙江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经常说,浙江发展依靠物质消耗支撑经济增长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低价格竞争和低水平扩张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关于这些,可以有很多数据,也有很多人分析过。还有人说,过去的十年是失落的十年。似乎是我们的政府、企业不想转、不愿转。其实不然,是市场的力量再次显示出他的强大,那是市场的必然。市场的选择给了开拓国际市场的机遇,给了房地产行业的机遇,我们的许多企业抓住了,实现了快速发展,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我们转型的滞后,关键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创造的市场化、民营化、块状化、县域化和轻小集加为主要特征的浙江模式陷入困境。再说,我们所谓的浙江模式也是事后总结的,当初并不知有什么浙江模式,是在30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渐清晰起来的。因此,现在我们站在新30年的起点上,并不需要去否定过去,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适应环境和阶段的变化,按照科学发展和现代化方向,正确全面地分析我们面临的难题,努力寻找最佳答案,再造浙江新模式。

过去的模式,今天的难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原有的浙江模式走到今天,过去的竞争优势现在已成为亟需破解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浙江产业出路在哪里?如何培育形成能够支撑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从三次产业看,由于浙江制造业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制造,短期内服务业比重要快速上升超越制造业难度很大。从制造业看,传统产业优势减弱与新兴产业成长相对缓慢并存,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出现了三种情况,一种是企业外迁和产业转移,第二种是处于混沌状态,低成本竞争路子越走越窄,但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第三种是加快推进产业链延伸或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其实,对浙江而言只有第三种情况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形态,前两种情况都会使浙江产业出现空心化趋势。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相对缓慢,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尚未成气候,要成为支柱产业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浙江未来传统产业如何有序走出去、能够在省内留下什么产业、形成什么新的产业优势,是再造浙江新模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二个难题:浙江发展的创新主动力如何形成?随着宏观环境变化和浙江发展阶段的不断演进,传统产业微利时代和高成本时期已经到来,浙江企业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消耗和低成本竞争的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全省上下对此已经形成共识,但问题在于替代物质要素消耗的创新要素供给不足,自主创新成为主动力还存在诸多制约。一是制度的制约,许多重要的要素价格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一些基础性、资源性领域的市场壁垒、行政性的垄断情况还比较突出,导致创新的缺失。二是技术的制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远未真正确立,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行政化现象比较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不够。三是文化的制约,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文化缺失,为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第三个难题:浙江民营企业如何在转型升级中再创体制新优势?浙江民营经济先发的优势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其他省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大企业的大举进军,浙江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优势逐步弱化;另一方面,浙江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素质性问题越来越凸显,特别是企业制度创新进展相对缓慢,企业资本产业坚守度不够,一批传统行业的企业无力转型、无心转型、无处转型的情况比较突出。可以说,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主体,能否重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将直接关系到浙江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四个难题:浙江如何在强县经济中走出来,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城市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以农村工业化起步,逐步形成了县域经济为重点的经济布局,强县经济称得上“领风气之先”,“狼群经济”也因此而得名。但纵观世界,中心城市特别是以其为核心的都市圈,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见突出,成为竞争的焦点。在美、日等国,都市圈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的近八成。浙江提出并实施城市化战略10年有余,有了许多积极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甚为明显,突出表现在中心城市不强、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更多地停留在规划上。如何在努力保持县域经济“活力”的同时,加快推进强县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加快提升城区中心城市的“能级”,是浙江模式重构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转型发展需注入“新水”

  前路漫漫,蜀道艰难。浙江的转型发展,本质上就是要在今后30年再走出一条有浙江特点的科学发展和现代化新路子,再创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浙江模式,努力打造高附加值产业和创新经济集聚、生态宜居和百姓富裕的幸福和谐新浙江。季羡林先生对文明史进行过归纳和总结:中华文化长河,时而漫溢,时而浅狭,却从未枯竭。原因是总有新水注入,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源自印度,一次源自西方。其实,浙江发展也应如此,要创造新奇迹,就需要注入“新水”。
  浙江转型发展,必须要有新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浙江模式的重构首先是发展思念的重构,即要传承敢为人先、创业创新的精神,更要跳出过去30年成功经验的思维定式,树立现代化的全新理念。
  一是方向的转变。过去,我们人均GDP从381元起步,走到了现在的7000美元。接下来,我们要从7000美元走向高收入经济体,到10000甚至20000美元。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过去的路子无法让我们实现这个跨越,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比如,过去我们注重物质,现在更要注重人的现代化和幸福感;过去我们注重农村工业化和县域经济,现在更要注重城市经济;过去我们注重低成本扩张,现要更要注重附加值提升。
  二是方法的转变。现代化与脱贫、小康的区别,农村工业化与城市现代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专业市场与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工业区与大平台都有着不同的内在运行规律,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推进。如果用我们擅长并曾经成功过的抓千家万户的方法去抓新兴产业,用抓工业园区的方法去抓大平台,抓专业市场的方法去抓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其结果都是难以想象的。
  三是方式的转变。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推进发展的体制、政策和手段都需要与之相适应,随之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我们有必要通过全省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确立起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新思维和新理念。
  浙江转型发展,必须要有新突破口。再造浙江模式,再创浙江奇迹,其实方向是明确的,关键要有新突破口。
  一是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小城市和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对促进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但要实现现代化,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是决定性的。而且这也是浙江的短板,需要有新的重大突破。
  二是海洋经济和山区经济。海洋经济是国家大战略,需要在有大思路大突破,真正把国家战略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山区经济也是浙江发展的潜力之所在,全省共有57个山区县,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63.3%,山区县域面积占省域总面积的87%。如何以现代化而不是工业化的理念来推进山区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山区经济决不能也不可能走发达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子,要让山上的下山、让城里的进山,走生态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高附加值产业。现代化不一定要都是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必须是高附加值的。这就需要我们优化增量、调整存量,努力构建既有高技术、高附加值,又有高就业率、高市场占有率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生态宜居地。这是浙江的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浙江的空气,浙江的山水,浙江的食品,都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浙江转型发展,必须要有新举措。上述的理念和突破,基础是浙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提升发展,需要有新的载体,特别是具体化、操作性的抓手。
  一是突破性地抓好若干个大平台建设。目前,14个产业集聚区涉及面广、发展基础不同,再加上资源要素等政策扶持空间有限,因此要同步推进难度很大,也不现实。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不应单纯把它看成产业的集聚区,而要从提升落实国家海洋经济战略、提升浙江城市能级和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认识。集中配置资源要素,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扶持和推进2-3个大平台,高起点规划和推进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加快建设产业协调发展、城市功能完善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示范区,形成产业集聚区和所在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格局。
  二是协调式地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总体上说,要研究制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政策,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要提出扶持代表发展方向、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发展思路和办法,科学制订用地计划,创新用地模式和方式,更好地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提升发展,探索分包经营、特许经营、融资服务、培训咨询等新的合作模式,逐步建立类似于日本企业的更为密切的企业联合体。要研究制定出台《新一代企业家培育计划》,尽快培养和锻炼出一支经得起实战检验的新生代,顺利完成新老交接,加快形成能够适应新形势、推进新发展的新一代企业家队伍。更为重要研究“一企一策”针对性更强的扶持政策,充分激发各类资本活力,鼓励和支持大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打造以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引领、规模超千亿、发展跨国跨区域的企业集团。
  三是创造性地推动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有机统一起来,加快推进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迈进。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的金融和资本支撑。鼓励支持区域品牌建设,制订区域品牌培育建设规划,编制出台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指导目录,集中宣传推广区域品牌,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研究制定促进“两化融合”政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把电子商务吸纳到专业市场的功能体系中,借助电子商务实现对传统交易方式的再造,推动实体专业市场与网上虚拟市场的融合发展。研究制定鼓励建设“飞地”政策,顺应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主动引导企业将低端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推动无序转移向有序转移、分布式转移向集群式转移转变,为浙江提升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协调合作,探索“飞地经济”等有效合作模式,建立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升级的有机对接,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在省内要鼓励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从目前情况看,产业融合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农业加上生态、加上服务、加上品牌,就能成为高效农业;工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增值服务延伸,就能成为高附加值产业。要专门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快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在新型经济集聚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四是开放式地建设创新高地。集中力量建设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创新基地建设,引领全省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但更需要研究的有两大软问题:一个是人才问题,另一个软平台问题。人才方面,要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在原有人才政策基础上,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力度,特别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和项目,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软平台方面,要探索建立基于网络的、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提升一二三产创新能力。网络信息时代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应用的便捷性和传播的全球性,为浙江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创新体系提供了可能。要在总结发达国家开放式创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省级科技信息平台改造,研究提出浙江开放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切实奠定技术基础,逐步探索建立服务浙江产业升级开放式创新平台。(《浙江经济》朱卫江 )

彩妍knx 发表于 2012-1-2 14:13:18

看过,的确不错。谢谢楼主

英文t 发表于 2012-1-16 13:17:4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浙江模式的重构路线:新理念 新举措 新奇迹